"南营乍浦北南沙":南边扎营于乍浦,北边据守着南沙,
"终古提封属汉家":这些地方从古至今都是汉家的领土。
# 终古提封:自古河山。
"万里风烟通日本":万里风烟缭绕处连通日本,
"一军旗鼓向天涯":一支军队擂鼓出征,直向天涯之外。
"楼船已奉征蛮敕":楼船已奉朝廷征讨蛮夷的诏令,
# 奉征:奉令抗击。
"博望空乘泛海槎":而我空有张骞般的志向,却只能乘舟泛海漂泊。
# 泛:漂泊。
"愁绝王师看不到":最令人愁绝的是看不到王师北伐成功,
"寒涛东起日西斜":只见寒涛从东方涌起,夕阳向西斜坠。
# 日西斜:日落西山。
明清之际思想家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本名绛,字宁人,号亭林,学者称其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早年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积极参与抗清起义,失败后游历华北等地,不忘复国。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与归庄有“归奇顾怪”之称。其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启蒙思想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政治经济、音韵训诂等都有研究。其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的乾嘉学派有很大影响。主张“经世致用”,提出“舍经学无理学”等观点。政治上,他要求君主分权而治,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文学上,他要求作品为“经术政理”服务。其诗学杜甫,风格苍凉沉郁、慷慨悲壮。代表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边塞战争的七言律诗。诗中强调南沙等地自古属汉家领土,描绘楼船出征场景,以“愁绝王师看不到”表达对收复失地的期盼,抒发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2. 分段赏析
“南营乍浦北南沙,终古提封属汉家”,开篇便以坚定的口吻,点明乍浦与南沙南北两处军事要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简单直白的表述,却饱含着对国土归属的强烈认同,也暗含着对国土沦陷的痛心,为全诗奠定了悲壮的基调。“万里风烟通日本,一军旗鼓向天涯”,描绘出一幅壮阔的画面。万里风烟缥缈,连接着日本,一支军队擂响战鼓,向着遥远的天边进发。这里既写出了南明军队试图跨海寻求日本援助的战略行动,“军旗鼓向天涯”更展现出军队出征时的豪迈气势,仿佛带着收复失地的希望与决心。“楼船已奉征蛮敕,博望空乘汎海查”,前句写战船已接到出征的诏令,看似充满希望;后句却陡然转折,“博望”借指西汉出使西域的张骞,诗人以张骞自比,感慨自己空有远大抱负,却只能如乘槎泛海般漂泊无依,无法真正实现复国的理想。“空”字道尽了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悲哀。“愁绝王师看不到,寒涛东起日西斜”,尾联直抒胸臆,将内心的绝望推向顶点。诗人满心盼望着王师能够北伐成功,收复山河,可最终却看不到这样的场景,心中的愁苦到了极点。而“寒涛东起日西斜”的景象描写,用从东边涌起的阵阵寒涛,和渐渐西沉的落日,营造出一种苍凉、萧瑟的氛围,以景衬情,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复国无望的悲痛与绝望,余韵悠长,令人动容。
上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49》
下一篇:清·周容《渡者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