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复秋水":秋山啊,连着一道道秋水,
"秋花红未巳":秋花啊,火红一片盛开不败。
# 未巳:不止,未毕。巳:一作已。
"烈风吹山冈":狂风猛烈吹着山冈,
# 烈风:暴风,疾风。
"燐火来城市":战死者尸骨的磷火飘来到市街。
# 燐火:鬼火。燐:一作磷。
"天狗下巫门":凶恶的天狗星直坠巫门,
# 天狗下巫门:指灾难降临苏州一带。天狗,星名,一种陨星,传说落地后状如狗头,天狗落在哪里,哪里有灾。《史记·天宫记》:“天狗,状如大奔星,有声,其下止地,类狗。”天狗星现,旧时以为不祥的征兆。巫门,旧时苏州府城门,指代苏州。《苏州府志·城池》:“北曰齐门,曰巫门。”注引《吴地记》:“平门外东北三里,有殷贤臣巫咸坟,亦曰巫门。”
"白虹属军垒":不祥的白虹连接着军垒。
# 白虹属军垒:指灾难降临苏州一带。语出庾信《哀江南赋》:“白虹贯垒,长星属地。”白虹,白色虹霓、白色的日晕。旧时以为它的出现为不祥之兆(非常事件的先兆)。属,连接。军垒:军营周围的防守工事。
"可怜壮哉县":可惜一座座雄壮的县城,
# 壮哉县:富庶的县份。语出《史记·陈平世家》:“高帝南过曲逆,上其城,望见其屋室甚大,曰:‘壮故县!晋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诗中指被毁前嘉定等县繁盛的景象。,可怜:值得怜悯。
"一旦生荆杞":旦夕之间荆杞丛生,一片荒废。
# 荆杞:荆棘和枸杞,都是野生的带刺儿灌木。常用荆杞形容荒凉、萧条。,一旦:一天之间。
"归元贤大夫":头颅复位的原是贤能的大夫,
# 归元贤大夫:写侯峒曾等死节事。《明史·侯峒曾传》:“七月三日,大雨,城隅崩,大清兵入。峒曾拜家庙,挚二子元演、元洁并沉于池。锡周、用圆、元调、全昌、云蛟皆死之。其时聚众城死而守者,有江阴阎应元、昆山朱集横之属。······大清兵力攻城,应元守甚固,城中死伤无算。八月二十一日,兵从祥符寺后城入,众犹巷战,男妇投池井皆满。明遇、用皆举家自焚。应元赴水,被曳出死之。训导冯厚敦冠带缀于明伦堂。中书舍人戚勋令妻及子女、子妇先缴,乃举火自焚,从死者二十人。”归元,死亡的代称,将死者被砍下的头归复到他的身躯上。语出《左传》:“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
"断脰良家子":断了项颈的本是良家子弟。
# 断脰良家子:写侯峒曾等死节事。《明史·侯峒曾传》:“七月三日,大雨,城隅崩,大清兵入。峒曾拜家庙,挚二子元演、元洁并沉于池。锡周、用圆、元调、全昌、云蛟皆死之。其时聚众城死而守者,有江阴阎应元、昆山朱集横之属。······大清兵力攻城,应元守甚固,城中死伤无算。八月二十一日,兵从祥符寺后城入,众犹巷战,男妇投池井皆满。明遇、用皆举家自焚。应元赴水,被曳出死之。训导冯厚敦冠带缀于明伦堂。中书舍人戚勋令妻及子女、子妇先缴,乃举火自焚,从死者二十人。断脰:断头。脰:颈项。良家子,此处指一般的兵士、家世清白的普通老百姓。《史记·李将军列传》:“以良家子从军。”
"楚人固焚麇":楚国人坚持焚毁麇城焦土作战,
# 楚人固焚麇:“楚人”二句:自注:《左传·定公五年》:“吴师居麇。子期将焚之。子西曰:‘父兄亲暴骨焉,不能收,又焚之,不可。’子期曰:‘国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故旧祀,岂惮焚之?”诗中借用此典,是寄希望于明朝复国,可以让这些死准者重享祭祀。麇,春秋时国名。固:坚持。麇:春秋时楚国地名,原址在今湖南岳阳东南。
"庶几歆旧祀":也许这样才能保持原有的祭祀。
# 歆旧祀:谓死者的亡灵能重享祭祀。歆:飨、享受,是说祭祀时神灵先享其气。,庶几:也许、差不多,近似。
"句践栖山中":勾践栖居会稽山中卧薪尝胆,
# 句践栖山中:“勾践”二句:用勾践卧薪尝胆于会稽山中为报仇雪耻事,表现诗人恢复明朝的决心。句:一作勾。
"国人能致死":百姓们都能为国家献身殉难。
# 致死: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
"叹息思古人":叹息往事啊,我思念古人,
"存亡自今始":国家存亡的命运就始自今天。
# 存亡:已亡之国使之存,即复国之意。
明清之际思想家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本名绛,字宁人,号亭林,学者称其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早年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积极参与抗清起义,失败后游历华北等地,不忘复国。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与归庄有“归奇顾怪”之称。其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启蒙思想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政治经济、音韵训诂等都有研究。其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的乾嘉学派有很大影响。主张“经世致用”,提出“舍经学无理学”等观点。政治上,他要求君主分权而治,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文学上,他要求作品为“经术政理”服务。其诗学杜甫,风格苍凉沉郁、慷慨悲壮。代表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借景抒怀的时事诗。诗歌以秋山萧瑟之景起兴,通过“燐火”“天狗”“白虹”等异象暗喻明末战乱,以“荆杞丛生”“贤士断首”等惨烈画面直写家国覆灭之痛。末段援引楚焚麇、越雪耻等典故,在沉郁悲怆中迸发出卧薪尝胆的复国信念,展现了遗民诗人深重的历史忧思与坚韧的民族气节。
2. 写作手法
用典:“归元”(指头颅归葬)与“断脰”(断颈而死)化用《左传·定公五年》楚人焚烧麋城以表决心的典故,赞颂抗清军民视死如归的壮烈。“楚人固焚麇,庶几歆旧祀”直接引用《左传》楚人焚城抗敌的史实,借古喻今,强调以死抗争以保民族气节。“句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以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复国的典故(见《史记》《吴越春秋》),激励抗清力量需坚韧不屈、君民同心。“天狗”(凶星)、“白虹”(兵象)为古代天象凶兆之典,暗喻清军入侵的灾祸,强化对敌军的憎恶。
3. 分段赏析
《秋山二首》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创作的五言古诗组诗作品。本诗为第二首。该诗以控诉清军暴行与誓复明朝为创作主旨。作品从开篇至“一旦生荆杞”句,集中展现抗清战争惨败的结局。诗人运用晋大夫先轸免胄入狄师、齐人王蠋拒降殉国两个历史典故,彰显南明军民可歌可泣的壮烈精神。“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两句赞颂抗清志士的忠烈。“归元”(头颅复位)与“断脰”(断颈)以惨烈细节凸显军民视死如归的气节。“楚人固焚麇,庶几歆旧祀。句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四句通过子期焚麇、勾践复国等典故,形成历史镜鉴:既期望南明君臣效法忠臣义士的决绝,又激励军民秉持复国之志。“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结篇两句以范蠡存亡国自任的誓言,完成作者的庄重宣言。相较于第一首诗,本诗虽延续相似情感基调,却呈现叙事重心的位移。前半部分同样聚焦战败场景,但改用烈风、燐火、天狗、白虹等意象群,以浓墨重彩铺陈战前肃杀氛围,继以“一旦生荆杞”的陡转笔法,形成强烈的情感落差。这种显隐相济的叙事结构,先以密集意象营造紧张态势,再以断崖式转折呈现大厦将倾的震撼,使读者在经历心理震颤的同时,既感悲怆又受鼓舞。在此基础上,君臣戮力、军民同仇的系列意象(归元、断脰、焚麇、致死)共同构筑起悲壮的史诗篇章。值得注意的是,两首诗作虽共享相似的情感内核,却通过不同艺术路径抵达共同终点。本诗前半部采用意象叠加的渲染手法,后半部则以历史典故的铺排形成情感共振,最终在结尾处与作者形象达成统一。这种双线并行的结构设计,既保持意象系统的完整性,又通过层层递进的抒情节奏,塑造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抒情主体形象,其精神力量贯穿全篇始终。
# 顾炎武的诗,现在保存下来的有四百余首,多方面地表现了他在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中的政治态度和思想感情。如《秋山》二首写江南人民的反清斗争和清军的罪行,其一以连绵的秋山秋雨为背景来衬托战争的凄厉气氛,既表现了鏖战的酷烈和南明军队失败的惨状,也揭露了清军在获胜后掳掠妇女财物的无耻罪行,还表现了人民不甘屈辱的意志。诗的第二首侧重写战争给人民遣成的深重灾难,结句“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以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调”的精神来激励人民为反清复明而进行斗争。
武汉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唐富龄《明清文学史》
上一篇:清·朱彝尊《三姝媚》
下一篇:清·乾隆《萨尔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