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ǎi
shàng
shǒu

朝代:清作者:顾炎武浏览量:3
kōng
shān
hǎi
qīn
qiū
guāng
qiān
dēng
lín
shí
nián
tiān
gān
lǎo
hǎi
cāng
shēng
diào
shēn
shuǐ
yǒng
shén
shān
lái
bái
niǎo
yún
xiān
què
jiàn
huáng
jīn
zhōng
chù
rén
shì
zhǐ
kǒng
nán
chóu
liè
shì
xīn
mǎn
guān
wàng
āi
chè
tiān
fēng
huǒ
zhào
tái
míng
wáng
bái
jiāng
dōng
guó
xiáng
fān
hǎi
shàng
lái
qín
wàng
yún
kōng
yáng
niǎo
sàn
shān
tiān
yuǎn
shuò
fēng
huí
yáo
wén
xià
qīn
zhēng
zhào
mèng
xiǎng
yóu
shòu
yuè
cái
nán
yíng
zhà
běi
nán
shā
zhōng
fēng
shǔ
hàn
jiā
wàn
fēng
yān
tōng
běn
jūn
xiàng
tiān
lóu
chuán
fèng
zhēng
mán
chì
wàng
kōng
chéng
fàn
hǎi
chá
chóu
jué
wáng
shī
kàn
dào
hán
tāo
dōng
西
xié
cháng
kàn
bái
xià
chéng
yòu
jiàn
yún
hǎi
shàng
shēng
gǎn
kǎi
shān
zhuī
shī
jiān
nán
róng
shēn
qíng
mái
lún
ǎo
zhōu
qiān
màn
cǎo
yáng
hàn
èr
jīng
jīn
liáng
fēi
jiù
guó
mén
chóu
shā
lǎo
hóu
yíng

译文

日落西山,海气升腾,秋日千里澄明,我独自登高望远。十年征战,而今垂老,感念天下百姓仍在水深火热之中。海水涌上神山,白鸟往还,云气浮动,仿佛可见黄金铸就的仙阙楼台。这世间何处没有人间烟火,但那样怎么能对得起那些逝去的烈士们。满眼关河,一望尽是衰飒悲凉,冲天的烽火照亮了姑苏的胥台。南明的名将骑着白马向江东败退,故国的降旗却从海上传来。鲁王在绍兴秦望山已败散,福建等地有抗清的武装活动,清兵必受阻而回。遥闻朝廷曾降下亲征的诏书,可惜梦中期待的能授钺挂帅的将才依然空无。在南北营建乍浦和南沙两处军事要塞,自古河山是属于汉人的。万里海涛,直通日本,一支军队擂鼓向天涯海角进发。雄师已经奉令抗击敌人,有生力量正漂泊海上。让人愁断肠的是自家军队还不来,望着日落西山寒潮涌起,心中不是滋昧。远看夕阳落入扬州城,又看见孤云从海上缓缓升起。感慨以往用兵的失策,军事艰难,令人感慨。战场上周遭千亩埋轮拗镞,汉家二京已荒芜,只剩蔓草枯杨。今日的中原已非汉人山河,真真是憨杀我这位老遗民啊。

逐句剖析

"日入空山海气侵":日落西山,海气升腾,

# 海气侵:水气升腾。,入:落。

"秋光千里自登临":秋日千里澄明,我独自登高望远。

"十年天地干戈老":十年征战,而今垂老,

"四海苍生吊哭深":感念天下百姓仍在水深火热之中。

# 吊哭深:仍在水深火热之中。

"水涌神山来白鸟":海水涌上神山,白鸟往还,

"云浮仙阙见黄金":云气浮动,仿佛可见黄金铸就的仙阙楼台。

"此中何处无人世":这世间何处没有人间烟火,

"只恐难酬烈士心":但那样怎么能对得起那些逝去的烈士们。

# 难酬:怎能对得起。

"满地关河一望哀":满眼关河,一望尽是衰飒悲凉,

"彻天烽火照胥台":冲天的烽火照亮了姑苏的胥台。

"名王白马江东去":南明的名将骑着白马向江东败退,

# 江东:芜湖以东的长江南岸。

"故国降幡海上来":故国的降旗却从海上传来。

"秦望云空阳鸟散":鲁王在绍兴秦望山已败散,

# 阳鸟:鸿雁一类的候鸟,比喻鲁王朝的官员。,秦望:绍兴山名、相传秦始皇登此山望海。

"冶山天远朔风回":福建等地有抗清的武装活动,清兵必受阻而回。

# 朔:北风,比喻清兵。,冶山:在福州城东北,相传欧冶子在此炼钢铸金而得名。

"遥闻一下亲征诏":遥闻朝廷曾降下亲征的诏书,

# 遥闻一下亲征诏:一作楼船见说军容盛。楼船:指唐王部下郑鸿逵等所率领的水师。

"梦想犹虚授钺才":可惜梦中期待的能授钺挂帅的将才依然空无。

# 梦想:一作左次。

"南营乍浦北南沙":在南北营建乍浦和南沙两处军事要塞,

"终古提封属汉家":自古河山是属于汉人的。

# 终古提封:自古河山。

"万里风烟通日本":万里海涛,直通日本,

"一军旗鼓向天涯":一支军队擂鼓向天涯海角进发。

# 一军旗鼓向天涯:旧注:去夏诚国公刘孔昭自福山入海。

"楼船已奉征蛮敕":雄师已经奉令抗击敌人,

# 奉征:奉令抗击。

"博望空乘泛海槎":有生力量正漂泊海上。

# 泛:漂泊。

"愁绝王师看不到":让人愁断肠的是自家军队还不来,

"寒涛东起日西斜":望着日落西山寒潮涌起,心中不是滋昧。

# 日西斜:日落西山。

"长看白日下芜城":远看夕阳落入扬州城,

# 芜城:扬州城。,长看:远看。

"又见孤云海上生":又看见孤云从海上缓缓升起。

"感慨河山追失计":感慨以往用兵的失策,

# 失计:失策。

"艰难戎马发深情":军事艰难,令人感慨。

"埋轮拗镞周千亩":战场上周遭千亩埋轮拗镞,

"蔓草枯杨汉二京":汉家二京已荒芜,只剩蔓草枯杨。

# 二京:北京和南京。

"今日大梁非旧国":今日的中原已非汉人山河,

# 大梁:中原。

"夷门愁杀老侯赢":真真是憨杀我这位老遗民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海上四首》为明末清初顾炎武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共四首。第一首写对乞师之事无望的预虑;第二首写南明王朝不可挽回的败局;第三首实写乞师之事未成;第四首写诗人的忧愁感慨。组诗于苍凉悲哀中彰显浩然正气。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清之际思想家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本名绛,字宁人,号亭林,学者称其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早年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积极参与抗清起义,失败后游历华北等地,不忘复国。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与归庄有“归奇顾怪”之称。其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启蒙思想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政治经济、音韵训诂等都有研究。其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的乾嘉学派有很大影响。主张“经世致用”,提出“舍经学无理学”等观点。政治上,他要求君主分权而治,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文学上,他要求作品为“经术政理”服务。其诗学杜甫,风格苍凉沉郁、慷慨悲壮。代表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海上四首》为顾炎武所作,此词作于顺治三年(1646年)。作者在经历国破、家亡、母死等接连灾难后,始终关注南明复国大业。此词主要为鲁王向日本国乞师事而作。顺治二年(1645年)冬,崔芝派人至日本借师,日本大将军约定次年四月发兵三万。届时,派遣参谋林箭舞为使者,定于十一月东行。即将启程时,水师都督副黄斌卿劝阻道:“此乃吴三桂乞师之延续。”此事最终未能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律诗,也是一组感慨国事的诗。组诗分别写乞师无望、南明败局、乞师无成及诗人愁怀,于苍凉悲哀中体现浩然正气。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首联:“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点明秋日登临的时空背景,夕阳落于空山,海气弥漫,诗人独自登高望远,勾勒出开阔而寂寥的画面,奠定沉郁基调。颔联:“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直陈十年战乱致使天地“衰老”、苍生悲泣的现实,以“干戈老”“痛哭深”凝练概括国家动荡与民生疾苦,饱含悲愤之情。颈联:“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虚写海天奇幻之景,波涛翻涌似神山浮现,云雾缭绕如仙阙闪现金光。以缥缈意象反衬现实沧桑,隐含对清平世界的向往。尾联:“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烈士心”以议论收束,感慨山海之间虽有人世烟火,却难遂志士报国之志,直抒壮志难酬的无奈与对国家前途的忧思。第二首:首联:“满地关河一望哀,彻天烽火照胥台”总写山河破碎之态,关河疮痍触目皆哀,烽火冲天映红胥台,以视觉冲击强化亡国之痛,奠定悲怆基调。颔联:“名王白马江东去,故国降幡海上来”叙写史实,“名王”东逃、“降幡”入海,暗指明朝覆亡、政权更迭,语言冷峻而痛感强烈,隐含对投降行径的愤懑。颈联:“秦望云空阳鸟散,冶山天远朔风回”借景抒情,秦望山云散鸟飞,冶山远隔、朔风劲吹,以荒寒之景烘托诗人对故国不再的怅惘与孤寂心境。尾联“遥闻一下亲征诏,梦想犹虚授钺才”直抒胸臆。“遥闻亲征诏”似写朝廷仍图振作,“梦想”却笔锋陡转,直言期待的“授钺才”(能领军的将帅)始终空缺。“犹虚”二字凝聚着对南明缺乏贤才、复兴无望的深切叹惋,以虚笔收束全篇,哀痛中见对时局的清醒认知与无力回天的悲凉。第三首:首联:“南营乍浦北南沙,终古提封属汉家”强调乍浦、南沙南北营寨自古属中国领土,以“终古提封”彰显主权意识,暗含对国土沦丧的痛心与收复决心。颔联:“万里风烟通日本,一军旗鼓向天涯”勾勒战场辽阔,风烟连日本,军旗向天涯,既写抗清势力的军事动向,亦暗示局势复杂,隐含对战事的关切与忧思。颈联:“楼船已奉征蛮敕,博望空乘泛海槎”以“楼船奉诏”与“博望空乘”对照,用张骞典故自比,慨叹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施展之机,无奈之情溢于言表。尾联:“愁绝王师看不到,寒涛东起日西斜”以“寒涛东起”“日西斜”的衰飒之景收束,直抒“愁绝”心境,将对王师难见、复国无期的绝望与时光流逝的悲慨推向极致。第四首:首联:“长看白日下芜城,又见孤云海上生”绘景含情,“白日下芜城”写城池荒芜,“孤云海上生”状天地孤寂,以衰败意象奠定全诗伤怀基调,暗喻故国残破。颔联:“感慨河山追失计,艰难戎马发深情”直抒胸臆,追悔国家失策致河山破碎,在戎马倥偬中抒发对家国的深切眷恋,体现反思与深情交织的复杂心境。颈联:“埋轮拗镞周千亩,蔓草枯杨汉二京”用典喻今,以周室千亩之战的惨烈(埋轮拗镞)与汉代长安、洛阳的荒芜(蔓草枯杨),借古伤今,慨叹战乱后家国的衰败。尾联:“今日大梁非旧国,夷门愁杀老侯嬴”以战国大梁(代指明朝都城)不复旧貌,借侯嬴为故国忧愁致死的典故,直陈亡国之痛,将对故国的深切缅怀与无力回天的悲怆推向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孔尚任《送牧堂上人游五台》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点绛唇·黄花城早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