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一帧荆关画":画出一帧像荆浩、关同所作的图画,
# 荆关:指五代时画家荆浩、关仝。他们均以山水画名世。关,指荆浩弟子关同。,帧:图画的一幅。
"谁打藁":是谁在构思打稿,
# 打藁:起稿。藁,一作稿。
"斜阳下":那夕阳下?
"历历水残山剩也":分明是残山剩水。
# 水残山剩:同“残山剩水”,指亡国或变乱后山河残破景象。,历历:分明可数。
"乱鸦千点":上面乱鸦千点落鸿哀怨,
"落鸿孤咽":上面乱鸦千点落鸿哀怨,
# 落鸿:即孤鸿。鸿,鸿雁。
"中有渔樵话":渔樵们谈论着盛衰兴亡的闲话。
# 渔樵话:渔父与樵夫的闲话。
"登临我亦悲秋者":我登高临远,也不禁为秋景悲伤,
# 悲秋者:伤心人。
"向蔓草平原泪盈把":对着平原野草热泪盈盈而下。
# 盈把:满把。把,一手握取的数量。
"自古有情终不化":自古以来有情者至死不化。
"青娥冢上":你看那青娥墓下,
# 青娥冢:王昭君墓。青娥,指宫女。冢,坟茔。
"东风野火":春风野火,
"烧出鸳鸯瓦":也只是烧出鸳鸯双瓦。
# 鸳鸯瓦:旧式瓦片一俯一仰排列,称鸳鸯瓦。这里指宫殿的瓦。
明末清初词人,“词家三绝”之一
顾贞观(1637~1714),清代词人。字华峰,号梁汾,无锡(今属江苏)人。康熙举人,任秘书院典籍,曾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好。其工诗词,早年与吴兆骞齐名,后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词家三绝”。其词性情真挚,一往而深,其名作《金缕曲》二首被推为清词压卷之作。其他长调,亦多感慨生哀之作。其小令清隽雅怨,风骨挺秀。代表作品有《金缕曲》《石州慢·御沟为漕艘所阻》《南乡子·捣衣》等。著有《征纬堂诗》《弹指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词。介绍了它是清代顾贞观的作品;描绘了眼前如画卷般的美景,体现了全词抑扬顿挫、波澜起伏的特点和深厚寓意;营造出极具凄艳之美的意境;表达了词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及内心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渲染:“乱鸦千点,落鸿孤咽,中有渔樵话”三句,通过渲染手法,对“水残山剩”的残破之状进行了铺陈,“乱鸦千点”以“乱”字写群鸦的无序,“千点”数量之多,乌鸦的墨黑与斜阳的昏黄形成反差,既凸显残山剩水的萧瑟,又暗喻乱世的混乱;“落鸿孤咽”从听觉入手,孤雁压抑的呜咽声,与乱鸦的聒噪交织,写成孤寂荒寒的意境。而“中有渔樵话”则将自然的残破与人间的离乱相连,渔樵在如此荒景中,饱含对山河破碎、民生凋敝的慨叹。借景抒情:以“天然一帧荆关画”盛赞山河壮美,满含热爱,旋即“谁打藁、斜阳下”笔锋急转,“打藁”暗指战火,在壮美山河与战火摧残的对比中,伤时忧国之情初显;“历历水残山剩也”直白勾勒山河残破之景,“乱鸦千点,落鸿孤咽”以荒寒之景渲染离乱氛围,借景补足衰败之象,将悲凉之情层层递进。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写景为主,借山河景象抒发伤时忧国之情。“天然一帧荆关画”,将眼前河山胜景比作荆浩、关同的山水画卷,以画家之名凸显景色的壮美,饱含对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语言中充满赞美口吻。“谁打藁、斜阳下”,笔锋陡转,“打藁”暗指战火摧残,“斜阳下”的背景更添萧瑟,美好景色因战火而残破,一扬一抑间,伤时忧国之心尽显。“历历水残山剩也”,“历历”写出战争留下的伤痕清晰可见,“水残山剩”直白描绘山河残破之状,徒增悲凉。“乱鸦千点,落鸿孤咽,中有渔樵话”,以“乱鸦”“落鸿”等景物渲染离乱、荒寒的氛围,“孤咽”赋予鸿雁情感,渔樵的对话虽未言明,却暗含易代之悲与破国亡家之痛,补足了残山剩水的衰败景象。下片侧重抒情,延续上片的兴亡之感。“登临我亦悲秋者。向蔓草、平原泪盈把”,点出自己与悲秋者共鸣,在蔓草平原间泪洒不止,将家国沦落的悲痛直抒胸臆,情感真挚强烈。“自古有情终不化”,是全词关键句,既解释了泪洒荒原的原因,又强调感情的贞坚,凸显对家国的热爱始终不渝。“青娥冢上,东风野火,烧出鸳鸯瓦”,以青娥冢、野火、鸳鸯瓦等意象,将缅怀故国的“终不化”之情具体化,坟头野草与野土不散的意象,象征怨苦之情的持久,凄艳动人,深化了家国沦丧的悲痛主题。
4. 作品点评
此词于平直中藏委婉,在议论里寄深情。既是写景,亦是咏史,它将古代军阀混战所带来的罪恶,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比一般的咏史之作更能触动人心。词虽从写景开篇,却蕴含着对特定时代的深沉思索与哀痛,故而产生一种凄厉又惊心的艺术效果。
# 东风野火鸳鸯瓦,才是平生第一篇。
清孙尔准《论词绝句》
# 当满清盛世而曰“山残水剩”,其立场可知。
现代吴世昌《词林新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