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望乡台":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
# 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他席他乡送客杯":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 他乡:异乡。,他席:别人的酒席。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人情已厌南中苦":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
# 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人情:一作今。
"鸿雁那从北地来":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 北地:北方。,那:为何。,鸿:一作鸣。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绝句,属于思乡怀人题材。诗中通过“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特殊时间,以及“望乡台”“他乡送客杯”等意象,描绘了客中送客的场景,营造出孤寂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后两句借对北来鸿雁的责问,进一步强化了思乡的愁绪。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在“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中,借重阳节于玄武山登台望远、客中送客的场景,融入自身怀乡之情;又在“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里,将对故乡的思念寄于对鸿雁的描写,把情感融入景物,借景抒发内心深沉的思乡情感。烘托:“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中,将自己久居南方、渴望北归却不得的愁苦,与鸿雁从北地飞来这一自然现象形成鲜明对比,在强烈反差中烘托出真挚浓烈的思乡之情,把思乡情绪推向高潮。化用:“九月九日望乡台”里,以“望乡台”这一饱含思乡内涵的意象入诗,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强化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3. 分段赏析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首句点明时间为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以“望乡台”借指),重阳节本是团聚之日,却身处异乡登台望远,思乡情悄然而生。次句进一步描绘场景,诗人在异乡的宴席上,手持送客之杯,“他席”“他乡”强调身处异地的漂泊感,两个“他”字叠加,强化了孤独凄凉氛围,自然勾起浓郁乡愁。这两句对仗工整,以简洁语言勾勒出客中送客的典型情境,将思乡之情含蓄地融入其中,为后文抒情蓄势。“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北雁南飞是自然常理,诗人却责问鸿雁为何从北方飞来,看似无理,实则巧妙。以这种反差强烈的方式,将自己渴望北归却不得的愁苦,通过对鸿雁的“怪罪”抒发出来,把思乡情绪推向高潮。诗人将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借鸿雁这一无情之景,抒发内心深沉的思乡情感,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展现出独特的抒情魅力。
4. 作品点评
此诗抒情手法丰富多变,语言凝练精妙。短短四句,便将思乡之情抒发得酣畅淋漓,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常借咏物寄寓求仕之心的狭隘格局。
# 唐人绝句类于无情处生情,此联(下二句)是其鼻祖。
明唐汝询《唐诗解》
# 写登高旅况,情中想情,境中构境,不求刻画,自觉深微,当与杜审言《渡湘江》诗并美。彼以南窜,欲返无期,觉北流之可羡;此以南留,日久怀旧,惊北飞之搅思。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似对非对,初唐标格,不得认作律诗之半。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首二句与李于鳞“黄鸟一声酒一杯”一法,而各自有风致。崔敏童“一年又过一年春”二句,亦此法也,调稍卑,情稍浓。
明王世贞《唐诗广选》
# 两“他”字好对,不板。
清乾隆《唐诗直解》
# 首二句辟起,自有风致。
明袁宏道《唐诗训解》
# 初唐七绝,味在酸成之外。“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上一篇: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下一篇:唐·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