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烟尘在东北":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
# 烟尘:战地的烽烟和飞尘,此指战争警报。开元十八年(730)五月,契丹及奚族叛唐,此后唐与契、奚之间战事不断。,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
"汉将辞家破残贼":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 残贼:犹言恶贼,谓残暴凶恶的敌人。
"男儿本自重横行":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
# 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
"天子非常赐颜色":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 非常赐颜色:破格赐予荣耀。非常,特别。赐颜色,赏面子,赐予荣光。赐,一作“借”。
"摐金伐鼓下榆关":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
# 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摐金伐:军中鸣金击鼓。摐,击打。金,行军时用来节制步伐的钲。
"旌旆逶迤碣石间":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北。此借指东北沿海一带。,逶迤:舒展的样子。,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一作“旌旗”。
"校尉羽书飞瀚海":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
# 瀚海: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
"单于猎火照狼山":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 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
"山川萧条极边土":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
# 极:穷尽。
"胡骑凭陵杂风雨":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 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一说,敌人乘风雨交加时冲过来。杂:夹杂,犹伴随着。,凭陵:仗势侵凌。
"战士军前半死生":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
# 半死生: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美人帐下犹歌舞":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 美人帐下犹歌舞:将帅们还在帐中观看美人歌舞,不能身先士卒。帐下,指主帅营帐之中。一说此句是与张守珪瓜州空城退敌之事有关。
"大漠穷秋塞草腓":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
# 腓:病,这里犹云枯萎。一作“衰”。,穷秋:深秋。
"孤城落日斗兵稀":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 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斗兵:能战斗的士兵。
"身当恩遇常轻敌":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
# 身当恩遇常轻敌:因为受到了皇帝的恩德礼遇,所以常常藐视敌人。常,一作“恒”。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力尽关山未解围":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 关山:关隘山岭。
"铁衣远戍辛勤久":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
# 铁衣:铁甲,借指将士。
"玉箸应啼别离后":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 玉箸:玉制的筷子,古代常用来形容妇女双流的眼泪。
"少妇城南欲断肠":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
# 城南:泛指征人的乡里。长安住宅区在城南,故云。,少妇:泛指征人之妻。
"征人蓟北空回首":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 蓟北:蓟州、幽州一带,今河北省北部地区。此泛指东北战场。
"边庭飘飖那可度":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
# 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一作“越”。,边庭飘飖: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庭,一作“风”。飘摇,一作“飘飘”,随风飘荡的样子。
"绝域苍茫更何有":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 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一作“无所有”,一作“何所有”。,茫:一作“黄”。,绝域:极远的边地,这里仍指东北边塞。
"杀气三时作阵云":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
# 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即战云。,三时:早晨、午间、傍晚,代表一整天。时,一作“日”。
"寒声一夜传刁斗":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 刁斗:古代军中煮饭用的铜锅,夜间可用来敲打巡逻。,寒声:凄冷之声,这里指刁斗声。声,一作“风”。
"相看白刃血纷纷":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
# 血:一作“雪”,一作“徒”。,白刃:锋利的刃。
"死节从来岂顾勋":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 岂顾勋:岂是为了个人的功勋。,死节:为坚持节操而死。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
# 君不见:这是歌行诗在开头或结尾常用的一种提示语。
"至今犹忆李将军":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 李将军:指李广。善用兵,爱惜士卒,守右北平,匈奴畏之不敢南侵,称为飞将军。事见《史记·李将军列传》。
"开元二十六年":开元二十六年,
# 开元二十六年:《又玄集》《唐文粹》作“开元十年”,《河岳英灵集》《文苑英华》《才调集》作“开元十六年”,明覆宋刻本及诸本多作“开元三十六年”。
"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有位随军出征的幕僚从边塞归来,
"作《燕歌行》以示":我感慨戍边战事,
"适感征戍之事":我感慨于边疆戍守的事,
"因而和焉":因而奉和一首。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体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诗歌描绘了东北边境的征战场景,从汉将出征、战场厮杀到战士与家人的思念,展现了边塞战争的残酷、战士的艰辛与牺牲,以及军中将领与士兵的苦乐不均,借对古代名将李将军的追忆,表达了对边塞将士的同情和对良将的期盼,反映了征戍之事的复杂与悲凉。
2. 写作手法
对比:“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像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烘托:“山川萧条极边土”勾勒出边塞的荒芜景象。而“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更将这种烘托推向极致:深秋的枯草、落日的孤城、稀疏的士兵,在苍茫暮色中构成一幅凄凉画卷。这些景象不仅渲染了战场环境,更暗喻着士兵们“力尽关山未解围”的绝望处境。渲染:“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白昼的杀气化作滚滚战云,夜晚的寒风夹杂着刁斗声声,从视觉到听觉全方位渲染出战争的紧张与压抑,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血色弥漫的边塞之夜。虚实结合:“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实写铁衣战士“辛勤久”“白刃血纷纷”的战场煎熬,虚写少妇“玉箸应啼别离后”的闺中哀思,实绘蓟北征人“空回首”的怅惘,虚摹城南少妇“欲断肠”的悲泣,虚实相生的叙事结构,两地相思,深化战争对家庭的摧残。
3. 分段赏析
开篇八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以历史坐标点明战事,铁蹄踏破东北边陲的烟尘,汉家将士的剑锋映着天子赐袍的荣光。诗人在“横行”与“赐颜色”的褒扬中暗藏刀锋——遥想季布怒斥樊哙的典故,“横行”二字早已浸透恃勇轻敌的讥诮。当金鼓震天的行军场面与榆关碣石的地理位移层层推进,表面的雄浑叙事下已裂开骄兵必败的暗隙。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点明战争背景,用“烟尘”象征战事紧急,“辞家”突出将士离家征战的悲壮。后两句“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刻画了将士的豪情与天子的重视,为全诗奠定激昂基调。“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通过“金鼓”“旌旆”的视觉与听觉描写,展现军队出征的浩大声势;“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则突然转入敌军动态,形成紧张对比,暗示战事危急。“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随着战旗西指,肃杀的边塞画卷在诗行间铺展。山川萧条的荒原上,剽悍的胡骑如黑色风暴席卷而来,唐军在血肉横飞中陷入重围。将军帐中美人舞袖的暖香与沙场白骨的寒磷形成刺眼对照,军令不至的绝境里,残阳如血浸染着衰草连天的孤城。当“身当恩遇常轻敌”的诘问如惊雷炸响,那些披着荣光的铠甲骤然显露出锈蚀的真相——不是士卒不勇,而是将帅失德。在“边庭飘飖那可度”的绝望中,杀气凝成三时不绝的阵云,刁斗声穿透寒夜的荒原,被围困的不再只是城池,更是人性最后的温情。“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以“萧条”的边塞与“杂风雨”的敌骑,渲染战场环境的恶劣;“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形成尖锐对比,批判将领享乐、士兵浴血的残酷现实,极具讽刺意味。“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描绘秋日荒漠中残兵败卒的孤寂,画面苍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揭示将领轻敌冒进导致被困的后果,暗含对指挥失误的痛惜。“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转写士兵与家人的分离之苦,“铁衣”“玉箸”以物代人,突出征人艰辛与思妇泪落;“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通过两地相思,深化战争对家庭的摧残。“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以“飘飖”“苍茫”的边塞景象,烘托戍边生活的绝望;“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用“阵云”“刁斗”声营造肃杀氛围,进一步渲染战争残酷。结尾“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赞颂士兵为国捐躯的纯粹,否定对功勋的追逐;“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借古讽今,以汉代名将李广爱护士卒的典故,批判当下将领的不恤士卒。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用词有力,内容丰富多变,情感悲壮,主题含蓄且富有深意,是边塞诗中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
# 语意兼至(“力尽关山未解围”句下)。工(“寒声一夜传刁斗”句下)。结得佳(“至今犹忆李将军”句下)。
元杨士弘《唐音评注》
# 长篇滚滚,句虽佳,然皆有序,若得虚字斡旋影响,方得入妙。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蒋仲舒曰:“少妇”以后,又是一番断肠情况。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谭元春曰:豪壮中写出暇整气象(“战士军前”二句下)。真志士。“顾勋”二字笑尽妻子身家中人(“死节从来”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十二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语意警觉。高适七言古多句调琅琅,振响欲绝。
明陆时雍《古诗镜》
# 此述征戍之苦也,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馀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于是鸣金鼓,建旌旆,以临瀚海,适值单于之猎,凭陵我军。我军死者过半,主将方且拥美姬歌舞帐下,其不惜士卒乃尔。是以当防秋之际,斗兵日稀,然主将不以为意者,以其恃恩而轻敌也。何为使士卒力尽关山未得罢归乎?戍既久,室家相望之情极矣,则又述士卒之意曰:吾岂欲树勋于白刃间耶?既苦征战,则思古之李牧为将,守备为本,亦庶几哉!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卷十六
# 邢昉批曰: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磬鸣球之节,非一意抒写以为悲壮也。
明末清初邢昉《唐风定》卷九
# 七言歌行,盛于梁末,梁元帝为《燕歌行》,群下和之,今书目有《燕歌行集》。何焯评:常侍有《燕歌行》一首,亦是梁陈格调。
明末清初冯班《钝吟杂录》
# 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诽刺,此道自《三百篇》来,至唐而微,至宋而绝。“少妇”“征人”一联,倒一语乃是征人想他如此,联上“应”字神理不爽。结句亦苦平淡,然如一匹衣着,宁令稍薄,不容有颣。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此是歌行本色。
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
# 达夫此篇,纵横出没如云中龙,不以古文四宾主法制之,意难见也。……《燕歌行》之主中主,在忆将军李牧善养士而能破敌。于达夫时,必有不恤士卒之边将,故作此诗。而主中宾,则“壮土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四语是也。其馀皆是宾中主。自“汉家烟尘”至“未解围”,言出师遇敌也。此下理当接以“边庭”云云,但径直无味,故横间以“少妇”“征人”四语。“君不见”云云,乃出正意以结之也。文章出正面,若以此意行文,须叙李牧善养士、能破敌之功烈,以激励此边将;诗用兴比出侧面,故止举“李将军”,使人深求而得,故曰:“言之者无罪,而闻之者足以戒”也。
明末清初吴乔《围炉诗话》
# 悲壮。言主将不惜士卒(“美人帐下犹歌舞”句下)。李广爱惜士卒,故云。或云李牧,亦可(“至今犹忆李将军”句下)。七言古中时带整句,局势方不散漫。若李、杜风雨分飞,龟龙百变,又不可以一格论。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 沉痛语不堪多读。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黄培芳曰:句中含双单字,此七古造句之要诀,盖如此则顿跌多姿,而不伤于虚弱,杜工部《渼陂行》多用此句法。转韵亦用对法。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卷下
# “汉家”四句起,“摐金”句接“山川”句换,“大漠”句换,“铁衣”句转,收指李牧以讽。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宋邦绥曰:此言主将不恤士卒,如骠骑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之类。
清殷元勋、宋邦绥《才调集补注》卷三
# 沈德潜云:刺边将佚乐,不恤士卒。通首叙关塞之苦,只以“战士”二句、“君不见”二句点睛。运意绝高。
清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卷三
# 陈沆曰:张守珪为瓜州刺史,完修故城,版筑方立,虏奄至,众失色,守珪置酒城上,会饮作乐,虏疑有备,引去。守珪因纵兵击败之,故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之句,然其时守珪尚未建节,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六年建节之时,或追咏其事,抑或刺其末年富费骄逸,不恤士卒之词,均未可定。要之观其题序,断非无病之呻也。
清陈沆《诗比兴笺》卷三
# 此段事外远致(“铁衣远戍”句下)。常侍第一大篇,与东川“白日登山望烽火”首非但声情高壮,其于守圭有微词,盖于国史相表里也。
近代赵熙批《唐百家诗选》
# (《旧唐书·张守珪传》)曰:“二十六年,守圭裨将赵堪、白真陁罗等假以守圭之命,逼平卢军使乌知义邀叛奚馀众于湟水之北,初胜后败。守圭隐其败状而妄奏克捷之功,事颇泄”云云。达夫此诗,盖隐刺之也。吴(汝纶)曰:二句最为沉至(“战士军前”一联下)。此殆刺妄奏克捷之事(“死节从来”句下)。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岑仲勉曰:此刺张守珪也。……二十六年,击奚,讳败为胜,诗所由云“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也。
近代岑仲勉《读全唐诗札记》
上一篇:唐·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下一篇:唐·岑参《山房春事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