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无明珠":盛产明珠的合浦,如今已无明珠,
# 合浦:汉郡名,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珠产地。
"龙洲无木奴":盛产柑橘的龙洲,如今已无橘树。
# 木奴:柑橘树。,龙洲:龙阳洲,今属湖南省汉寿县,柑桔产地。
"足知造化力":可见大自然尽管能创造万物,
# 造化力:大自然创造化育万物的能力。一作“造物力”。
"不给使君须":州郡长官们的贪求也难以满足。
# 使君:古代对州郡长官太守或刺史的尊称。,给:供给,满足。
"越妇未织作":江南的织妇们还未开始纺织,
"吴蚕始蠕蠕":她们孵化的蚕儿刚刚开始蠕动。
# 蠕蠕:昆虫爬动的样子。微动貌,此指蚕尚小。
"县官骑马来":县官老爷骑马来临,
"狞色虬紫须":撅着紫色的胡须,脸色狰狞。
# 虬紫须:蜷曲的紫色胡须。虬,蜷曲。,狞色:狰狞的脸色。狞:凶恶。
"怀中一方板":他从怀中掏出一张方纸,
# 方板:板即纸,此指征收租税的文告。
"板上数行书":上面写着几行征税的通知。
# 数行书:几行文字。
"不因使君怒":要不是太守大人发了牌气,
"焉得诣尔庐":我怎会来到你这小小的居室。
# 诣尔庐:到你的小屋。诣:一作“请”。,焉得:怎么会。焉:哪里。
"越妇拜县官":织妇跪拜向县官求乞,
"桑牙今尚小":桑树才刚发出幼嫩的芽子。
# 桑牙:桑芽。牙,通“芽”。
"会待春日晏":要等到春末的时候,
# 春日晏:春末,晚春。,会待:等待,等到,当待。
"丝车方掷掉":丝车才能转动缫丝。
# 掷掉:转动。
"越妇通言语":织妇向县官通言语,
# 通言语:指越妇陪着县官说话。
"小姑具黄粱":小姑子把黄粱饭准备。
# 黄粱:即小米饭。此句是说小姑忙着为县官一行人做饭。,具:备办。,小姑:丈夫的妹妹。
"县官踏餐去":县官酒足饭饱刚刚离去,
# 踏餐:狼吞虎咽地大吃。餐:一作“飧”。踏飧:吞食,饱食。
"簿吏复登堂":紧接着又进来小吏收税。
# 簿吏:主管钱粮文书的小官。
"奇俊无少年":年轻人被轻视,难成俊杰,
# 无少年:谓竒俊之人不常少也。,奇俊:才智杰出的人。
"日车何躃躃":太阳之车为何这样缓慢运行。
# 躃躃:行走缓慢的样子,足不能行,谓止而不前也。一作“躄躄”。,日车:太阳。
"我待纡双绶":我殷切期待着能得到通显之位,
# 纡双绶:指做高官。《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载,金日磾的两个儿子八九岁的时候便封高官,佩双绶。纡:结也。绶:系在官印上的丝带。
"遗我星星发":快把白发赐给我,以能早得重用。
# 星星发:花白的头发。谢灵运诗:“星星白发垂。”
"都门贾生墓":洛阳城门外有贾谊的坟墓一座,
# 贾生:贾谊,洛阳人。年少才高,被汉文帝重用,但受到毁谤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十三岁时含愤而死。,都门:东都洛阳城门。
"青蝇久断绝":凭吊的人们很久以来就已断绝。
# 青蝇:吊客。《三国志》:“虞翻流放交趾,自伤身无可无语,死当以青蝇为吊客。”
"寒食摇扬天":在花柳飘摇的寒食扫墓节,
# 摇扬:飘摇。一作“垂杨”。
"愤景长肃杀":景象却如深秋,让人感到悲愤、萧瑟。
# 肃杀:严酷萧索之貌。,愤景:悲愤的景象。
"皇汉十二帝":堂堂西汉王朝,帝王有十二个之多,
# 皇汉十二帝:此指西汉的十二位皇帝。皇:大。十二帝:西汉十二帝也。
"唯帝称睿哲":只有那汉文帝,可称得上聪慧明哲。
# 睿哲:圣明,英明。言汉文帝也。,帝:此指汉文帝。
"一夕信竖儿":可是一旦他也偏信了那些无耻小人,
# 一夕信竖儿:此句一作“反信竖儿言”。一夕:即一朝、一旦之意。竖儿:小子。
"文明永沦歇":昌明的政治也就永远沉没消歇。
# 沦歇:沉没消歇。谓不听贾生之谋,文明之治沦歇也。,文明:昌明的政治。
"南山何其悲":终南山上荒凉的景象多么悲凄,
# 南山:此指终南山,即秦岭山脉,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彻陕西蓝田,凡长安以南诸山,皆属终南范围。
"鬼雨洒空草":鬼雨洒落在空净的草地之上。
# 空草:空净的草野。,鬼雨:因死亡者的腐恶气味弥漫而降下的雨。太白诗:“狌狌啼烟兮鬼啸雨。”
"长安夜半秋":长安秋夜飘忽的霖雨带来阵阵寒意,
"风前几人老":在这寒风前多少魂灵离去。
# 风前几人老:一作“风剪春姿老”。老:死,老死。
"低迷黄昏径":在幽暗的小径上,
# 径:小道。,低迷:昏暗迷离。
"袅袅青栎道":有夹道的青栎为它们送行。
# 青栎道:植有栎木行道树的道路。栎,落叶乔木,叶子长椭圆形,木坚可做枕木。,袅袅:风摇树木状。
"月午树无影":月光垂直照下,树木没有影子,
# 树无影:“无”字《汇解》本作“立”,据宋刊本、金刊本、日本内阁文库本改。因月光垂直照下,故后有“树无影”之说。,月午:指月到中天,月光直照。
"一山唯白晓":南山一片被月光照得凄淡虚白,如同天晓。
# 唯白晓:指月光照得南山一片凄淡虚白,如同天晓。
"漆炬迎新人":那一排排坟茔早已燃起漆灯迎接新亡之人,
# 新人:新死者。,漆炬:墓前漆灯也,这里指鬼火、磷火。
"幽圹萤扰扰":就像萤火虫在幽暗的圹穴前纷乱飞舞。
# 扰扰:纷乱的样子。,萤:亦指磷火。,圹:墓穴。
"星尽四方高":星星刚刚隐退,天色渐渐明朗,
"万物知天曙":宁静就此打破,一天的喧嚣从此开始。
# 曙:晓,天刚亮。
"己生须己养":自己的生活需靠自己来维持,
"荷担出门去":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为谋生而劳作。
# 荷担:用肩挑担。
"君平久不反":像严君平那样的人长久未归,
# 君平:严君平,名遵,西汉高士,隐于市井,曾卖卜于成都,求糊口而自足,已研读《老子》自娱。
"康伯循国路":康伯避世隐于国中道路。
# 循:一作“遁”。,康伯:韩康,字伯休,东汉人,曾卖药于长安,守价不移,后遁入霸陵山。吴正子曰:晋有韩伯,字康伯,长吉误称。
"晓思何譊譊":清晨的思绪为何如此喧闹,
# 譊譊:喧闹争辩之声。
"闤闠千人语":集市里有上千人的嘈杂话语声。
# 闤闠:市场,集市。《古今注》云:“阛者,市之垣阓。阓,市门也。”
"石根秋水明":山脚下是明净清澈的秋水,
# 石根:山脚。
"石畔秋草瘦":山石旁是枯瘦伶仃的秋草。
"侵衣野竹香":丛密的野竹散发出阵阵清香,
"蛰蛰垂叶厚":肥大的树叶层层堆积在小径上。
# 蛰蛰:众多的样子。
"岑中月归来":月亮从小山上爬上来,
# 岑:山小而高。
"蟾光挂空秀":将如水的月光洒在山岗上。
# 空秀:一作“云秀”。,蟾光:月光。
"桂露对仙娥":晶莹的露珠,逗留在桂叶上,
# 仙娥:指嫦娥。,桂露:一作“秋露”。
"星星下云逗":同云彩下闪烁的星星,相映成趣。
"凄凉栀子落":山居如此静谧,听见成熟的山果坠落的声音,
# 栀子:又名黄栀子,茜草科木本植物。
"山璺泣清漏":仔细听去除了石缝中滴答的山泉。
# 璺:开裂。
"下有张仲蔚":当年的张仲蔚,
# 张仲蔚:东汉隐士,博学有文才,“好作诗赋”,然而穷困不堪,“所居蓬蒿没人”(晋挚虞《三辅决录注》)。
"披书案将朽":就这样隐居在山间,整日读书。
中唐著名诗人,“诗鬼”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不应进士科考试。世称李昌谷、李长吉。后世称李贺为“诗鬼”,其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李贺的诗长于乐府,多表现人生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诗境,在中唐时代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代表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秦王饮酒》等。有《昌谷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古诗,也是一组讽喻诗。五首内容各有侧重,从多元视角对现实进行针砭。表现了诗人在面对不愿屈从却又无法挣脱的现实秩序时,那种矛盾交织的观望者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合浦无明珠,龙洲无木奴。足知造化力,不给使君须。”以两个典故,指出大自然为人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资源,也经受不住“使君”之流的贪官无休止的搜刮,以此总括全诗。人物描写:“县官骑马来,狞色虬紫须。”诗人用“骑马来”这一行动写出县官摆威风的情景,然后用“狞色”一句刻画县官的肖像,引起读者的憎恶感。这个县官骑着高头大马,满脸横肉,一副狰狞的颜色,再加上卷曲的紫色络腮胡子,这就把县官可怖可憎的嘴脸勾勒出来。“怀中一方板”两句是动作描写,这一动作描写也有它深刻的含义:一方面写出这个县官气势汹汹,借着官府的公文毫不讲理地催收赋税;另一方面写出县官的催逼不是个人行动,而是官府的规定,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整个政府机构。“不因使君怒,焉得诣尔庐?”两句是语言描写。这两句话虽然简单,但亦把县官狐假虎威的行径和盘托出对比:第二首将金日磾二子年少封侯与自身华发无成对比,以西汉文帝贤明却听信谗言反衬帝王昏聩,借“贾生墓少人吊祭”的今昔场景对照,凸显文人仕途的悲剧性。借古讽今:第二首借贾谊被贬的典故,打破“明君贤臣”的传统叙事,以“文帝听信谗言”暗讽唐代帝王昏庸,用“一夕信竖儿,文明永沦歇”直接批判权力体系的非理性。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是极具现实质感的叙事佳作,主题鲜明如刀刻,用语犀利似锋芒,字里行间奔涌着诗人炽烈的愤慨。这份激愤不仅浸染着诗中每一幅画面,更贯穿于后续的叙事与描写之中,形成沉甸甸的情感张力。开篇前四句以两则典故起笔,点明大自然虽为人间馈赠丰饶资源,却也难抵“使君”这类贪官无休止的榨取,以此总领全诗主旨。紧接着进入叙事环节:“越妇未织作”二句先交代时节,以“蚕始蠕蠕”的细节强调节令之早——这一铺陈至关重要,正是在蚕事初萌的早春,官府便已催税,足见其苛政之冷酷。诗人以“骑马来”的动作勾勒县官摆威的姿态,再用“狞色”“紫髯如卷”刻画其肖像,将横肉满面、凶神恶煞的嘴脸推至读者眼前,令人顿生憎恶。“怀中一方板”两句的动作描写暗藏深意:既见县官持官府文书凶神恶煞催税的蛮横,也揭示其行为并非个人妄为,而是官府制度性的盘剥,将批判锋芒直指整个官僚体系。“不因”两句的语言描写更是传神,寥寥数语道尽县官狐假虎威的丑态,一个“怒”字更点破未出场的“使君”与县官实为一丘之貉的本质,将批判深度推向极致。这一层通过肖像、动作、语言的多维刻画,由表及里塑造县官形象,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精妙统一。“越妇拜县官”六句转写蚕妇哀告与被迫设宴的场景:一个“拜”字道尽蚕妇哀求时的卑微姿态,她以“桑芽小”“蚕始蠕”的现实困境恳请延期缴税,言语间满是无奈。“小姑具黄粱”的细节补充,更将蚕妇无力缴税却仍需招待官吏的可怜处境推向高潮——连基本生计都难维系,却要为求情备饭,字里行间隐现诗人对百姓的深切悲悯。诗的结尾两句堪称神来之笔:县官酒足饭饱刚离,催税簿吏又接踵而至。“踏飧”一词带着强烈憎恶,活画出县官饕餮之态;一个“复”字则揭示苛政如影随形的绝望现实——百姓在官吏轮番骚扰下,永无喘息之机。全诗在此戛然而止,于无声处听惊雷,余韵悠长中凝聚着对苛政的血泪控诉。第二首中第二首诗深刻剖白了失意文人对跻身官僚体系的复杂心绪,交织着渴望、焦虑、怨恨与绝望。诗中先以金日磾的两个儿子为耀眼参照——此二人八九岁便获封高官、佩戴双绶,令李贺歆羡不已。反观自身,他非但未能得此际遇,反因年华虚掷而鬓生华发,在功名无望的焦灼中,更滋生出失路之怨,借贾谊典故一吐块垒。文人渴盼帝王垂青,却往往难逃命运弄人。即便是西汉十二帝中堪称睿哲的文帝,也难免听信谗言。贾谊虽曾受其赏识,终被贬为长沙太傅,三十三岁便忧愤而亡。而今又逢寒食,杨柳飘摇之际,昔日构陷贾谊的小人早已作古,洛阳城外的贾生墓却依旧少人凭吊,满目肃杀。这萧瑟之景,恰是贾谊之悲与李贺之怨交织碰撞的写照。李贺遭小人构陷更甚,仅因“家讳”便被剥夺进身之阶——当他志欲施展抱负时,命运之门却彻底关闭。相较之下,贾谊至少曾跻身权力中枢,而李贺连崭露头角的机会都被褫夺。即便如此,他心中仍未放下“蒙帝王垂青”的执念。“一夕信竖儿,文明永沦歇”道尽症结:帝王一旦偏信谗佞,便会葬送清明政治,这正是对“为帝王师”理想的反向叩问。千百年来,文人渴望获帝王赏识、建功立业乃至“为帝王师”的情结根深蒂固。可“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期盼常成泡影——掌权者往往只设下仕途的枷锁,却从不给予破局的钥匙,徒留无数失意者在理想与现实的鸿沟间扼腕长叹。第三首诗以死葬之悲为核心,将南山塑造成亘古不息的坟场象征,处处弥漫着森然鬼气。钱钟书曾盛赞李贺“咏鬼诸作”意境阴凄、幻情奇彩,《感讽》第三首便在《谈艺录》所举例证之列。首句以“悲”字定调,暗涌着李贺对生命的深层忧惧。“鬼雨”一词为其独创,当这裹挟着腐浊气息的雨丝洒落空芜草地,生人顿感死亡力量的逼仄——此意象以死者众多、秽气成雨的奇思,凸显对死亡的厌憎。“长安夜半秋”突然点明时地,既以长安方位坐实南山所在,更以秋日的衰飒萧杀,自然引出“风前几人老”的生命喟叹。诗人继而想象新丧者经青栎道入山的场景:黄昏山路昏暗,栎树在风中摇曳;秋月惨白如昼,树影凝聚成团更添森然。抵达墓地时,磷火荧荧如漆灯引路,在圹穴前飞旋如萤,将死亡的幽邃与死寂推向极致——无论何人至此,便已走完生命旅程,唯有永恒暗夜相伴。全诗以奇诡意象构筑出阴凄境界,将对死亡的恐惧与生命的怅惘熔铸为“前无古人”的诗境。第四首诗展现了李贺对市井众生的独特观感,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非达观的情绪,更似晨起(或彻夜未眠)后对眼前劳碌世相的牢骚。诗中虽未见李贺直接出场,却处处有他的影子——他冷眼旁观为生计奔波的人群:“己生须己养,荷担出门去”。这景象在得道隐者眼中或是淡然一笑,在志士心中可能激起兼济苍生的壮志,在市侩小人那里会化作谋利盘算,在俗众身上则是急于投身市井的迫切。唯独李贺站在人群边缘,不属于任何一个群体。眼前的门似乎都向他敞开,他却在每个“房间”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如同无家可归者,喧嚣闹市于他竟如空巷。他无路可退。严君平以出世之心在市井中扮演“人生导师”,韩伯休(注:应为韩伯休,即韩康)以高尚道德隐身市朝却名噪一时,这些高士早已远去。李贺既无法像严君平那样融入市井,也不能如韩伯休般借隐博名。他想挣脱平凡市井,却又为生存不得不违心卷入;他渴求功名却始终求而不得,连“避名”的资格都谈不上,只能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挣扎浮沉。第五首诗是李贺秋日居于昌谷家中,因读书无成、僻处乡野而作的咏怀诗。全诗十二句中前十句皆为写景,明丽芳香与凄凉幽冷的景物交织,构成特殊情境,恰与他当时的处境心境相契,尽显其诗歌“奇诡”之风。开篇二句写山石:首句绘秋水澄明的雅洁秋光,次句状霜风催草的肃杀景象。秋水清冽与秋草枯瘦并现,景致明丽中透着晦涩,柔媚里藏着瘦硬,这般非妍非媸、非荣非枯的奇异景象,正是他欲进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绪的曲折投射。三、四句写竹:野竹丛生香侵衣袖,令人流连;暮色中竹叶攒簇如盖,却又添阴森之感。四句起落转折急骤,意境迷离变幻。中间四句转写空中之景:皎洁明月自东山升起,湛蓝夜空下桂树映衬嫦娥身影,繁星在云间闪烁逗趣,天界美景迷人却遥不可及。笔锋陡然折回人间,继续描绘昌谷景物。九、十句写严霜下栀子花凋零,泉水从岩缝艰难渗出,声如啜泣,瞬间将星月澄明之境转为幽冷凄清,既承上转折,又为结句铺垫。结尾二句以人事收束:诗人以张仲蔚自比,慨叹长年在昌谷苦读,书案即将朽烂却仍一事无成。“案将朽”三字沉痛至极,将满腔委屈倾泻无遗。
4. 作品点评
第一首:此诗最显著的特色在于将客观叙事与主观情感紧密结合,议论与叙事穿插推进,形成精警动人的艺术张力。诗人选取极具表现力的细节刻画形象:如“狞色虬紫须”以肖像描写勾勒县官的凶悍,“踏飧”这一动作细节则活画出其欺压百姓的蛮横。此外,人物对话极具性格张力——县官言语间玩弄权术,蚕妇言辞里满是悲苦哀求,皆与身份高度契合,读来如见其人。第二首:诗中借凭吊贾谊之墓,深刻剖白了失意文人对仕途的复杂心态:既有跻身官僚体系的迫切渴望,又裹挟着求而不得的焦虑、怨恨与绝望,情感层次极为厚重。第三首:此诗堪称“长吉体”语言艺术的典范,刘辰翁评其“不犯俗尘,人情鬼语”恰切独到。“鬼雨”一词新警奇绝,“月午树无影”营造出奇幻幽寂的境界,“漆炬迎新人”则以惊悚意象写尽死葬之悲,字字皆是李贺“凿险追幽”的心血之作。清人牟愿相以“雨洗秋坟,鬼灯如月”评李贺诗风,其意象正源自此诗的幽僻意境。第四首:诗人以晨起(或彻夜未眠)的视角描摹市井劳碌景象,笔下全无“慧眼看世界”的达观,反而充满对世俗营生的牢骚与喟叹,字里行间透着冷眼旁观的苍凉感。第五首:作为李贺秋居昌谷的咏怀之作,此诗以独特的表现手法见长:前十句纯然写景,却将明丽芳香(如“檀栾映空曲”)与凄凉幽冷(如“凉光入涧岸”)的景物并置,形成色调冲突强烈的画面,暗合诗人不甘局促一隅却又仕途失意的矛盾心境。这种“奇诡”风格并非单纯追求怪诞,而是通过对比映照的手法,以新奇意象精准传递情感——明丽与枯涩的景物交织,既显突兀又具瑰丽之感,既矛盾又相映成趣,生动再现了秋夜昌谷的独特景致,也道尽诗人“读书无成”的忧伤与怨愤。李贺对家乡昌谷爱之深,却又因壮志难酬而不甘沉沦,这种复杂心绪在诗中化作“奇诡而妥帖”的艺术表达:看似变幻莫测的意象,实则句句紧扣内心波澜,正如前人所言,其诗之可贵正在于“变幻莫测而能尽情尽意”,在奇险中见真意,于怪诞中藏深情。
# 此五首何减拾遗、曲江诸公。
清黎简《李长吉集》
# 前辈谓长吉诗失之险怪,如此篇朴雅婉至,已有逼真汉魏。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此题五首,后三首习气,未佳;此二作(按指一、四)入神境。乃伯谦遗其二,廷礼复遗其一,岂犹蔽于眉睫乎?竟陵刻意中、晚,于长吉五古,殊不璆然。
明邢昉《唐风定》
# 此亦非经人道语。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此章讽催科之不时也。蚕事方起,而县官已亲自催租,何其火迫乃尔!狞色虬须,画出武健之状,彼却又能推卸以为使君符牒致然,似乎不得已而来者。果尔,言语既毕,即与策马而去,乃必饱飧,不顾两妇子之拮据,为民父母者固如是乎?县官方去,簿吏又复登堂。民力几何,能叠供此辈之口腹耶?夫于女丁犹不恤乃尔,男丁在家者,其诛求又可想矣。
清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卷二
# 以介子喻贾生,怨彻今古。末吊文帝,犹自蔼然。
宋刘辰翁《笺注评点李长吉歌诗》卷二
# 感遇。
清黎简《黎二樵批点黄陶庵评本李长吉集》卷二
# 诗意谓过贾生墓下,叹昔时谮言之人亦归乌有,怨恨之气可以消平。乃当寒食摇扬之时,不散肃杀愤景之意,何哉?盖妒能嫉贤虽只在一时,而千载之下,犹令人恨恨不能释。
清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卷二
# 鬼境鬼语(“月午”句下)。
清史承豫《唐贤小三昧集》
# 此乃本色。
清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
# 陆贽贬忠州,阳城贬国子司业,寻以他事贬道州。永贞即位,诏追两人回京师,俱以未闻诏卒。南山者,嗟荟蔚也。夜半秋,言时已去也。风剪,言剪折至尽也。“低迷”二句,悲窜死也。月午,喻顺宗鉴两人之宽,而形影得表其直,又如幽夜方值白晓也,那知漆矩已照而腐草已化,悲夫。
清姚文燮《昌谷集注》卷二
# 叹逝。
清黎简《黎二樵批点黄陶庵评本李长吉集》卷二
# “浮生多途,趋死一轨。世莫觉悟,谓予鬼言。”
清陈沆《诗比兴笺》卷四
# 钟云:空回奇语,似非长吉本色,然无此又不能为长吉(首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此作之妙,在第三、四句。景(竟)陵极赞首句,买椟而还珠矣。
明邢昉《唐风定》
# 刘须溪云:托之君平、康伯而举世可见,安能免此?其妙在言外。
清黎简《李长吉集》
# 诗意贫人以治生为务,不能不荷担入市。乃古之贤而隐于市者,若严君平、韩伯休,今既不可复作,阛阓之中,喧嚣杂沓,殊难复问。甚言市井浊气之不可耐也。
清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卷二
# 此叙隐居之得。水明、草瘦,秋时也,然必傍石景斯佳。秀侵衣则竹多,故下曰“蛰蛰”。垂叶厚,叶垂而且厚。归,去而复来。蟾即月,挂空即归来。秀,挂岑中也。桂露,桂上之露。仙娥,嫦娥。“星星下云逗”,言月露相射,光灿灿然,如逗云而下也。凄凉,亦秋。栀子落花,自落山璺石裂处。泣清漏,泉鸣也。下,飞泉之下,张仲蔚,隐居之士。案朽,言读书不出。
明末清初曾益《昌谷集》卷二
# 此追思李泌也。泌辞上,为有五不可留。上不得已,听之归。言山中水清草瘦,无复轻肥,野服筠光,自知积厚,峰月归来,即指泌也。明哲保身,清光难及。月露交明,天高下逮。栀子落,谓虽山野散人,亦因同心陨丧,深为泪零。唯拥邺架以终老蓬蒿之迳,不复身入风波矣。
清姚文燮《昌谷集注》卷二
# 招隐。
清黎简《黎二樵批点黄陶庵评本李长吉集》卷二
# 前四章刺世,此章自述。
清陈沆《诗比兴笺》卷四
上一篇:唐·李贺《帝子歌》
下一篇:唐·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