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ǎn
fěng
shǒu

朝代:唐作者:李贺浏览量:1
míng
zhū
lóng
zhōu
zhī
zào
huà
shǐ
使
jūn
yuè
wèi
zhī
zuò
cán
shǐ
xiàn
guān
lái
níng
qiú
huái
怀
zhōng
fāng
bǎn
bǎn
shàng
shù
háng
shū
yīn
shǐ
使
jūn
yān
ěr
yuè
bài
xiàn
guān
sāng
jīn
shàng
xiǎo
huì
dài
chūn
yàn
chē
fāng
zhì
diào
yuè
tōng
yán
xiǎo
huáng
liáng
xiàn
guān
cān
簿
dēng
táng
jùn
shào
nián
chē
dài
shuāng
shòu
wèi
xīng
xīng
mén
jiǎ
shēng
qīng
yíng
jiǔ
duàn
jué
hán
shí
yáo
yáng
tiān
fèn
jǐng
cháng
shā
huáng
hàn
shí
èr
wéi
chēng
ruì
zhé
xìn
shù
ér
wén
míng
yǒng
lún
xiē
nán
shān
bēi
guǐ
kōng
cǎo
cháng
ān
bàn
qiū
fēng
qián
rén
lǎo
huáng
hūn
jìng
niǎo
niǎo
qīng
dào
yuè
shù
yǐng
shān
wéi
bái
xiǎo
yíng
xīn
rén
yōu
kuàng
yíng
rǎo
rǎo
xīng
jìn
fāng
gāo
wàn
zhī
tiān
shǔ
shēng
yǎng
dān
chū
mén
jūn
píng
jiǔ
fǎn
kāng
dùn
guó
xiǎo
náo
náo
huán
huì
qiān
rén
shí
gēn
qiū
shuǐ
míng
shí
pàn
qiū
cǎo
shòu
qīn
zhú
xiāng
zhé
zhé
chuí
hòu
cén
zhōng
yuè
guī
lái
chán
guāng
guà
kōng
xiù
guì
duì
xiān
é
xīng
xīng
xià
yún
dòu
liáng
zhī
luò
shān
wèn
qīng
lòu
xià
yǒu
zhāng
zhòng
wèi
shū
àn
jiāng
xiǔ

译文

盛产明珠的合浦,如今已无明珠,盛产柑橘的龙洲,如今已无橘树。可见大自然尽管能创造万物,州郡长官们的贪求也难以满足。江南的织妇们还未开始纺织,她们孵化的蚕儿刚刚开始蠕动。县官老爷骑马来临,撅着紫色的胡须,脸色狰狞。他从怀中掏出一张方纸,上面写着几行征税的通知。要不是太守大人发了牌气,我怎会来到你这小小的居室。织妇跪拜向县官求乞,桑树才刚发出幼嫩的芽子。要等到春末的时候,丝车才能转动缫丝。织妇向县官通言语,小姑子把黄粱饭准备。县官酒足饭饱刚刚离去,紧接着又进来小吏收税。年轻人被轻视,难成俊杰,太阳之车为何这样缓慢运行。我殷切期待着能得到通显之位,快把白发赐给我,以能早得重用。洛阳城门外有贾谊的坟墓一座,凭吊的人们很久以来就已断绝。在花柳飘摇的寒食扫墓节,景象却如深秋,让人感到悲愤、萧瑟。堂堂西汉王朝,帝王有十二个之多,只有那汉文帝,可称得上聪慧明哲。可是一旦他也偏信了那些无耻小人,昌明的政治也就永远沉没消歇。终南山上荒凉的景象多么悲凄,鬼雨洒落在空净的草地之上。长安秋夜飘忽的霖雨带来阵阵寒意,在这寒风前多少魂灵离去。在幽暗的小径上,有夹道的青栎为它们送行。月光垂直照下,树木没有影子,南山一片被月光照得凄淡虚白,如同天晓。那一排排坟茔早已燃起漆灯迎接新亡之人,就像萤火虫在幽暗的圹穴前纷乱飞舞。星星刚刚隐退,天色渐渐明朗,宁静就此打破,一天的喧嚣从此开始。自己的生活需靠自己来维持,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为谋生而劳作。像严君平那样的人长久未归,康伯避世隐于国中道路。清晨的思绪为何如此喧闹,集市里有上千人的嘈杂话语声。山脚下是明净清澈的秋水,山石旁是枯瘦伶仃的秋草。丛密的野竹散发出阵阵清香,肥大的树叶层层堆积在小径上。月亮从小山上爬上来,将如水的月光洒在山岗上。晶莹的露珠,逗留在桂叶上,同云彩下闪烁的星星,相映成趣。山居如此静谧,听见成熟的山果坠落的声音,仔细听去除了石缝中滴答的山泉。当年的张仲蔚,就这样隐居在山间,整日读书。

逐句剖析

"合浦无明珠":盛产明珠的合浦,如今已无明珠,

# 合浦:汉郡名,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珠产地。

"龙洲无木奴":盛产柑橘的龙洲,如今已无橘树。

# 木奴:柑橘树。,龙洲:龙阳洲,今属湖南省汉寿县,柑桔产地。

"足知造化力":可见大自然尽管能创造万物,

# 造化力:大自然创造化育万物的能力。一作“造物力”。

"不给使君须":州郡长官们的贪求也难以满足。

# 使君:古代对州郡长官太守或刺史的尊称。,给:供给,满足。

"越妇未织作":江南的织妇们还未开始纺织,

"吴蚕始蠕蠕":她们孵化的蚕儿刚刚开始蠕动。

# 蠕蠕:昆虫爬动的样子。微动貌,此指蚕尚小。

"县官骑马来":县官老爷骑马来临,

"狞色虬紫须":撅着紫色的胡须,脸色狰狞。

# 虬紫须:蜷曲的紫色胡须。虬,蜷曲。,狞色:狰狞的脸色。狞:凶恶。

"怀中一方板":他从怀中掏出一张方纸,

# 方板:板即纸,此指征收租税的文告。

"板上数行书":上面写着几行征税的通知。

# 数行书:几行文字。

"不因使君怒":要不是太守大人发了牌气,

"焉得诣尔庐":我怎会来到你这小小的居室。

# 诣尔庐:到你的小屋。诣:一作“请”。,焉得:怎么会。焉:哪里。

"越妇拜县官":织妇跪拜向县官求乞,

"桑牙今尚小":桑树才刚发出幼嫩的芽子。

# 桑牙:桑芽。牙,通“芽”。

"会待春日晏":要等到春末的时候,

# 春日晏:春末,晚春。,会待:等待,等到,当待。

"丝车方掷掉":丝车才能转动缫丝。

# 掷掉:转动。

"越妇通言语":织妇向县官通言语,

# 通言语:指越妇陪着县官说话。

"小姑具黄粱":小姑子把黄粱饭准备。

# 黄粱:即小米饭。此句是说小姑忙着为县官一行人做饭。,具:备办。,小姑:丈夫的妹妹。

"县官踏餐去":县官酒足饭饱刚刚离去,

# 踏餐:狼吞虎咽地大吃。餐:一作“飧”。踏飧:吞食,饱食。

"簿吏复登堂":紧接着又进来小吏收税。

# 簿吏:主管钱粮文书的小官。

"奇俊无少年":年轻人被轻视,难成俊杰,

# 无少年:谓竒俊之人不常少也。,奇俊:才智杰出的人。

"日车何躃躃":太阳之车为何这样缓慢运行。

# 躃躃:行走缓慢的样子,足不能行,谓止而不前也。一作“躄躄”。,日车:太阳。

"我待纡双绶":我殷切期待着能得到通显之位,

# 纡双绶:指做高官。《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载,金日磾的两个儿子八九岁的时候便封高官,佩双绶。纡:结也。绶:系在官印上的丝带。

"遗我星星发":快把白发赐给我,以能早得重用。

# 星星发:花白的头发。谢灵运诗:“星星白发垂。”

"都门贾生墓":洛阳城门外有贾谊的坟墓一座,

# 贾生:贾谊,洛阳人。年少才高,被汉文帝重用,但受到毁谤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十三岁时含愤而死。,都门:东都洛阳城门。

"青蝇久断绝":凭吊的人们很久以来就已断绝。

# 青蝇:吊客。《三国志》:“虞翻流放交趾,自伤身无可无语,死当以青蝇为吊客。”

"寒食摇扬天":在花柳飘摇的寒食扫墓节,

# 摇扬:飘摇。一作“垂杨”。

"愤景长肃杀":景象却如深秋,让人感到悲愤、萧瑟。

# 肃杀:严酷萧索之貌。,愤景:悲愤的景象。

"皇汉十二帝":堂堂西汉王朝,帝王有十二个之多,

# 皇汉十二帝:此指西汉的十二位皇帝。皇:大。十二帝:西汉十二帝也。

"唯帝称睿哲":只有那汉文帝,可称得上聪慧明哲。

# 睿哲:圣明,英明。言汉文帝也。,帝:此指汉文帝。

"一夕信竖儿":可是一旦他也偏信了那些无耻小人,

# 一夕信竖儿:此句一作“反信竖儿言”。一夕:即一朝、一旦之意。竖儿:小子。

"文明永沦歇":昌明的政治也就永远沉没消歇。

# 沦歇:沉没消歇。谓不听贾生之谋,文明之治沦歇也。,文明:昌明的政治。

"南山何其悲":终南山上荒凉的景象多么悲凄,

# 南山:此指终南山,即秦岭山脉,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彻陕西蓝田,凡长安以南诸山,皆属终南范围。

"鬼雨洒空草":鬼雨洒落在空净的草地之上。

# 空草:空净的草野。,鬼雨:因死亡者的腐恶气味弥漫而降下的雨。太白诗:“狌狌啼烟兮鬼啸雨。”

"长安夜半秋":长安秋夜飘忽的霖雨带来阵阵寒意,

"风前几人老":在这寒风前多少魂灵离去。

# 风前几人老:一作“风剪春姿老”。老:死,老死。

"低迷黄昏径":在幽暗的小径上,

# 径:小道。,低迷:昏暗迷离。

"袅袅青栎道":有夹道的青栎为它们送行。

# 青栎道:植有栎木行道树的道路。栎,落叶乔木,叶子长椭圆形,木坚可做枕木。,袅袅:风摇树木状。

"月午树无影":月光垂直照下,树木没有影子,

# 树无影:“无”字《汇解》本作“立”,据宋刊本、金刊本、日本内阁文库本改。因月光垂直照下,故后有“树无影”之说。,月午:指月到中天,月光直照。

"一山唯白晓":南山一片被月光照得凄淡虚白,如同天晓。

# 唯白晓:指月光照得南山一片凄淡虚白,如同天晓。

"漆炬迎新人":那一排排坟茔早已燃起漆灯迎接新亡之人,

# 新人:新死者。,漆炬:墓前漆灯也,这里指鬼火、磷火。

"幽圹萤扰扰":就像萤火虫在幽暗的圹穴前纷乱飞舞。

# 扰扰:纷乱的样子。,萤:亦指磷火。,圹:墓穴。

"星尽四方高":星星刚刚隐退,天色渐渐明朗,

"万物知天曙":宁静就此打破,一天的喧嚣从此开始。

# 曙:晓,天刚亮。

"己生须己养":自己的生活需靠自己来维持,

"荷担出门去":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为谋生而劳作。

# 荷担:用肩挑担。

"君平久不反":像严君平那样的人长久未归,

# 君平:严君平,名遵,西汉高士,隐于市井,曾卖卜于成都,求糊口而自足,已研读《老子》自娱。

"康伯循国路":康伯避世隐于国中道路。

# 循:一作“遁”。,康伯:韩康,字伯休,东汉人,曾卖药于长安,守价不移,后遁入霸陵山。吴正子曰:晋有韩伯,字康伯,长吉误称。

"晓思何譊譊":清晨的思绪为何如此喧闹,

# 譊譊:喧闹争辩之声。

"闤闠千人语":集市里有上千人的嘈杂话语声。

# 闤闠:市场,集市。《古今注》云:“阛者,市之垣阓。阓,市门也。”

"石根秋水明":山脚下是明净清澈的秋水,

# 石根:山脚。

"石畔秋草瘦":山石旁是枯瘦伶仃的秋草。

"侵衣野竹香":丛密的野竹散发出阵阵清香,

"蛰蛰垂叶厚":肥大的树叶层层堆积在小径上。

# 蛰蛰:众多的样子。

"岑中月归来":月亮从小山上爬上来,

# 岑:山小而高。

"蟾光挂空秀":将如水的月光洒在山岗上。

# 空秀:一作“云秀”。,蟾光:月光。

"桂露对仙娥":晶莹的露珠,逗留在桂叶上,

# 仙娥:指嫦娥。,桂露:一作“秋露”。

"星星下云逗":同云彩下闪烁的星星,相映成趣。

"凄凉栀子落":山居如此静谧,听见成熟的山果坠落的声音,

# 栀子:又名黄栀子,茜草科木本植物。

"山璺泣清漏":仔细听去除了石缝中滴答的山泉。

# 璺:开裂。

"下有张仲蔚":当年的张仲蔚,

# 张仲蔚:东汉隐士,博学有文才,“好作诗赋”,然而穷困不堪,“所居蓬蒿没人”(晋挚虞《三辅决录注》)。

"披书案将朽":就这样隐居在山间,整日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感讽五首》为唐代诗人李贺所著的一组五言古诗,也是一组讽喻诗作。其中,首篇深刻揭露官吏对百姓的残酷盘剥,字里行间满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贪官污吏的强烈愤慨;第二篇通过凭吊贾谊之墓,淋漓展现失意文人在渴求跻身官僚体系过程中,内心交织的焦虑、怨恨与绝望情绪;第三篇聚焦死葬之悲与生命之微,将对生存的深切焦虑娓娓道来;第四篇以市井众生相为切入点,传递诗人的所见所感;第五篇则以景物描写为主,最终落于读书无成的喟叹。这五首诗题材各异,却从不同维度对现实进行讽喻,鲜活呈现出诗人在面对不愿接纳却又不得不屈从的现实秩序时,那种复杂的观望者心境。诗作中写景、叙事、抒情有机交融,诗人更借助新颖奇妙的意象,精准且生动地传递出多元深邃的思想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诗鬼”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不应进士科考试。世称李昌谷、李长吉。后世称李贺为“诗鬼”,其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李贺的诗长于乐府,多表现人生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诗境,在中唐时代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代表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秦王饮酒》等。有《昌谷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组讽喻诗是李贺触景生情、感慨现实的创作,并非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完成。据考证,其创作时间应在元和六年(811年)至元和八年(813年)间,此时李贺正担任奉礼郎一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古诗,也是一组讽喻诗。五首内容各有侧重,从多元视角对现实进行针砭。表现了诗人在面对不愿屈从却又无法挣脱的现实秩序时,那种矛盾交织的观望者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合浦无明珠,龙洲无木奴。足知造化力,不给使君须。”以两个典故,指出大自然为人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资源,也经受不住“使君”之流的贪官无休止的搜刮,以此总括全诗。人物描写:“县官骑马来,狞色虬紫须。”诗人用“骑马来”这一行动写出县官摆威风的情景,然后用“狞色”一句刻画县官的肖像,引起读者的憎恶感。这个县官骑着高头大马,满脸横肉,一副狰狞的颜色,再加上卷曲的紫色络腮胡子,这就把县官可怖可憎的嘴脸勾勒出来。“怀中一方板”两句是动作描写,这一动作描写也有它深刻的含义:一方面写出这个县官气势汹汹,借着官府的公文毫不讲理地催收赋税;另一方面写出县官的催逼不是个人行动,而是官府的规定,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整个政府机构。“不因使君怒,焉得诣尔庐?”两句是语言描写。这两句话虽然简单,但亦把县官狐假虎威的行径和盘托出对比:第二首将金日磾二子年少封侯与自身华发无成对比,以西汉文帝贤明却听信谗言反衬帝王昏聩,借“贾生墓少人吊祭”的今昔场景对照,凸显文人仕途的悲剧性。借古讽今:第二首借贾谊被贬的典故,打破“明君贤臣”的传统叙事,以“文帝听信谗言”暗讽唐代帝王昏庸,用“一夕信竖儿,文明永沦歇”直接批判权力体系的非理性。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是极具现实质感的叙事佳作,主题鲜明如刀刻,用语犀利似锋芒,字里行间奔涌着诗人炽烈的愤慨。这份激愤不仅浸染着诗中每一幅画面,更贯穿于后续的叙事与描写之中,形成沉甸甸的情感张力。开篇前四句以两则典故起笔,点明大自然虽为人间馈赠丰饶资源,却也难抵“使君”这类贪官无休止的榨取,以此总领全诗主旨。紧接着进入叙事环节:“越妇未织作”二句先交代时节,以“蚕始蠕蠕”的细节强调节令之早——这一铺陈至关重要,正是在蚕事初萌的早春,官府便已催税,足见其苛政之冷酷。诗人以“骑马来”的动作勾勒县官摆威的姿态,再用“狞色”“紫髯如卷”刻画其肖像,将横肉满面、凶神恶煞的嘴脸推至读者眼前,令人顿生憎恶。“怀中一方板”两句的动作描写暗藏深意:既见县官持官府文书凶神恶煞催税的蛮横,也揭示其行为并非个人妄为,而是官府制度性的盘剥,将批判锋芒直指整个官僚体系。“不因”两句的语言描写更是传神,寥寥数语道尽县官狐假虎威的丑态,一个“怒”字更点破未出场的“使君”与县官实为一丘之貉的本质,将批判深度推向极致。这一层通过肖像、动作、语言的多维刻画,由表及里塑造县官形象,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精妙统一。“越妇拜县官”六句转写蚕妇哀告与被迫设宴的场景:一个“拜”字道尽蚕妇哀求时的卑微姿态,她以“桑芽小”“蚕始蠕”的现实困境恳请延期缴税,言语间满是无奈。“小姑具黄粱”的细节补充,更将蚕妇无力缴税却仍需招待官吏的可怜处境推向高潮——连基本生计都难维系,却要为求情备饭,字里行间隐现诗人对百姓的深切悲悯。诗的结尾两句堪称神来之笔:县官酒足饭饱刚离,催税簿吏又接踵而至。“踏飧”一词带着强烈憎恶,活画出县官饕餮之态;一个“复”字则揭示苛政如影随形的绝望现实——百姓在官吏轮番骚扰下,永无喘息之机。全诗在此戛然而止,于无声处听惊雷,余韵悠长中凝聚着对苛政的血泪控诉。第二首中第二首诗深刻剖白了失意文人对跻身官僚体系的复杂心绪,交织着渴望、焦虑、怨恨与绝望。诗中先以金日磾的两个儿子为耀眼参照——此二人八九岁便获封高官、佩戴双绶,令李贺歆羡不已。反观自身,他非但未能得此际遇,反因年华虚掷而鬓生华发,在功名无望的焦灼中,更滋生出失路之怨,借贾谊典故一吐块垒。文人渴盼帝王垂青,却往往难逃命运弄人。即便是西汉十二帝中堪称睿哲的文帝,也难免听信谗言。贾谊虽曾受其赏识,终被贬为长沙太傅,三十三岁便忧愤而亡。而今又逢寒食,杨柳飘摇之际,昔日构陷贾谊的小人早已作古,洛阳城外的贾生墓却依旧少人凭吊,满目肃杀。这萧瑟之景,恰是贾谊之悲与李贺之怨交织碰撞的写照。李贺遭小人构陷更甚,仅因“家讳”便被剥夺进身之阶——当他志欲施展抱负时,命运之门却彻底关闭。相较之下,贾谊至少曾跻身权力中枢,而李贺连崭露头角的机会都被褫夺。即便如此,他心中仍未放下“蒙帝王垂青”的执念。“一夕信竖儿,文明永沦歇”道尽症结:帝王一旦偏信谗佞,便会葬送清明政治,这正是对“为帝王师”理想的反向叩问。千百年来,文人渴望获帝王赏识、建功立业乃至“为帝王师”的情结根深蒂固。可“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期盼常成泡影——掌权者往往只设下仕途的枷锁,却从不给予破局的钥匙,徒留无数失意者在理想与现实的鸿沟间扼腕长叹。第三首诗以死葬之悲为核心,将南山塑造成亘古不息的坟场象征,处处弥漫着森然鬼气。钱钟书曾盛赞李贺“咏鬼诸作”意境阴凄、幻情奇彩,《感讽》第三首便在《谈艺录》所举例证之列。首句以“悲”字定调,暗涌着李贺对生命的深层忧惧。“鬼雨”一词为其独创,当这裹挟着腐浊气息的雨丝洒落空芜草地,生人顿感死亡力量的逼仄——此意象以死者众多、秽气成雨的奇思,凸显对死亡的厌憎。“长安夜半秋”突然点明时地,既以长安方位坐实南山所在,更以秋日的衰飒萧杀,自然引出“风前几人老”的生命喟叹。诗人继而想象新丧者经青栎道入山的场景:黄昏山路昏暗,栎树在风中摇曳;秋月惨白如昼,树影凝聚成团更添森然。抵达墓地时,磷火荧荧如漆灯引路,在圹穴前飞旋如萤,将死亡的幽邃与死寂推向极致——无论何人至此,便已走完生命旅程,唯有永恒暗夜相伴。全诗以奇诡意象构筑出阴凄境界,将对死亡的恐惧与生命的怅惘熔铸为“前无古人”的诗境。第四首诗展现了李贺对市井众生的独特观感,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非达观的情绪,更似晨起(或彻夜未眠)后对眼前劳碌世相的牢骚。诗中虽未见李贺直接出场,却处处有他的影子——他冷眼旁观为生计奔波的人群:“己生须己养,荷担出门去”。这景象在得道隐者眼中或是淡然一笑,在志士心中可能激起兼济苍生的壮志,在市侩小人那里会化作谋利盘算,在俗众身上则是急于投身市井的迫切。唯独李贺站在人群边缘,不属于任何一个群体。眼前的门似乎都向他敞开,他却在每个“房间”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如同无家可归者,喧嚣闹市于他竟如空巷。他无路可退。严君平以出世之心在市井中扮演“人生导师”,韩伯休(注:应为韩伯休,即韩康)以高尚道德隐身市朝却名噪一时,这些高士早已远去。李贺既无法像严君平那样融入市井,也不能如韩伯休般借隐博名。他想挣脱平凡市井,却又为生存不得不违心卷入;他渴求功名却始终求而不得,连“避名”的资格都谈不上,只能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挣扎浮沉。第五首诗是李贺秋日居于昌谷家中,因读书无成、僻处乡野而作的咏怀诗。全诗十二句中前十句皆为写景,明丽芳香与凄凉幽冷的景物交织,构成特殊情境,恰与他当时的处境心境相契,尽显其诗歌“奇诡”之风。开篇二句写山石:首句绘秋水澄明的雅洁秋光,次句状霜风催草的肃杀景象。秋水清冽与秋草枯瘦并现,景致明丽中透着晦涩,柔媚里藏着瘦硬,这般非妍非媸、非荣非枯的奇异景象,正是他欲进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绪的曲折投射。三、四句写竹:野竹丛生香侵衣袖,令人流连;暮色中竹叶攒簇如盖,却又添阴森之感。四句起落转折急骤,意境迷离变幻。中间四句转写空中之景:皎洁明月自东山升起,湛蓝夜空下桂树映衬嫦娥身影,繁星在云间闪烁逗趣,天界美景迷人却遥不可及。笔锋陡然折回人间,继续描绘昌谷景物。九、十句写严霜下栀子花凋零,泉水从岩缝艰难渗出,声如啜泣,瞬间将星月澄明之境转为幽冷凄清,既承上转折,又为结句铺垫。结尾二句以人事收束:诗人以张仲蔚自比,慨叹长年在昌谷苦读,书案即将朽烂却仍一事无成。“案将朽”三字沉痛至极,将满腔委屈倾泻无遗。

4. 作品点评

第一首:此诗最显著的特色在于将客观叙事与主观情感紧密结合,议论与叙事穿插推进,形成精警动人的艺术张力。诗人选取极具表现力的细节刻画形象:如“狞色虬紫须”以肖像描写勾勒县官的凶悍,“踏飧”这一动作细节则活画出其欺压百姓的蛮横。此外,人物对话极具性格张力——县官言语间玩弄权术,蚕妇言辞里满是悲苦哀求,皆与身份高度契合,读来如见其人。第二首:诗中借凭吊贾谊之墓,深刻剖白了失意文人对仕途的复杂心态:既有跻身官僚体系的迫切渴望,又裹挟着求而不得的焦虑、怨恨与绝望,情感层次极为厚重。第三首:此诗堪称“长吉体”语言艺术的典范,刘辰翁评其“不犯俗尘,人情鬼语”恰切独到。“鬼雨”一词新警奇绝,“月午树无影”营造出奇幻幽寂的境界,“漆炬迎新人”则以惊悚意象写尽死葬之悲,字字皆是李贺“凿险追幽”的心血之作。清人牟愿相以“雨洗秋坟,鬼灯如月”评李贺诗风,其意象正源自此诗的幽僻意境。第四首:诗人以晨起(或彻夜未眠)的视角描摹市井劳碌景象,笔下全无“慧眼看世界”的达观,反而充满对世俗营生的牢骚与喟叹,字里行间透着冷眼旁观的苍凉感。第五首:作为李贺秋居昌谷的咏怀之作,此诗以独特的表现手法见长:前十句纯然写景,却将明丽芳香(如“檀栾映空曲”)与凄凉幽冷(如“凉光入涧岸”)的景物并置,形成色调冲突强烈的画面,暗合诗人不甘局促一隅却又仕途失意的矛盾心境。这种“奇诡”风格并非单纯追求怪诞,而是通过对比映照的手法,以新奇意象精准传递情感——明丽与枯涩的景物交织,既显突兀又具瑰丽之感,既矛盾又相映成趣,生动再现了秋夜昌谷的独特景致,也道尽诗人“读书无成”的忧伤与怨愤。李贺对家乡昌谷爱之深,却又因壮志难酬而不甘沉沦,这种复杂心绪在诗中化作“奇诡而妥帖”的艺术表达:看似变幻莫测的意象,实则句句紧扣内心波澜,正如前人所言,其诗之可贵正在于“变幻莫测而能尽情尽意”,在奇险中见真意,于怪诞中藏深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五首何减拾遗、曲江诸公。

清黎简《李长吉集》

# 前辈谓长吉诗失之险怪,如此篇朴雅婉至,已有逼真汉魏。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此题五首,后三首习气,未佳;此二作(按指一、四)入神境。乃伯谦遗其二,廷礼复遗其一,岂犹蔽于眉睫乎?竟陵刻意中、晚,于长吉五古,殊不璆然。

明邢昉《唐风定》

# 此亦非经人道语。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此章讽催科之不时也。蚕事方起,而县官已亲自催租,何其火迫乃尔!狞色虬须,画出武健之状,彼却又能推卸以为使君符牒致然,似乎不得已而来者。果尔,言语既毕,即与策马而去,乃必饱飧,不顾两妇子之拮据,为民父母者固如是乎?县官方去,簿吏又复登堂。民力几何,能叠供此辈之口腹耶?夫于女丁犹不恤乃尔,男丁在家者,其诛求又可想矣。

清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卷二

# 以介子喻贾生,怨彻今古。末吊文帝,犹自蔼然。

宋刘辰翁《笺注评点李长吉歌诗》卷二

# 感遇。

清黎简《黎二樵批点黄陶庵评本李长吉集》卷二

# 诗意谓过贾生墓下,叹昔时谮言之人亦归乌有,怨恨之气可以消平。乃当寒食摇扬之时,不散肃杀愤景之意,何哉?盖妒能嫉贤虽只在一时,而千载之下,犹令人恨恨不能释。

清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卷二

# 鬼境鬼语(“月午”句下)。

清史承豫《唐贤小三昧集》

# 此乃本色。

清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

# 陆贽贬忠州,阳城贬国子司业,寻以他事贬道州。永贞即位,诏追两人回京师,俱以未闻诏卒。南山者,嗟荟蔚也。夜半秋,言时已去也。风剪,言剪折至尽也。“低迷”二句,悲窜死也。月午,喻顺宗鉴两人之宽,而形影得表其直,又如幽夜方值白晓也,那知漆矩已照而腐草已化,悲夫。

清姚文燮《昌谷集注》卷二

# 叹逝。

清黎简《黎二樵批点黄陶庵评本李长吉集》卷二

# “浮生多途,趋死一轨。世莫觉悟,谓予鬼言。”

清陈沆《诗比兴笺》卷四

# 钟云:空回奇语,似非长吉本色,然无此又不能为长吉(首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此作之妙,在第三、四句。景(竟)陵极赞首句,买椟而还珠矣。

明邢昉《唐风定》

# 刘须溪云:托之君平、康伯而举世可见,安能免此?其妙在言外。

清黎简《李长吉集》

# 诗意贫人以治生为务,不能不荷担入市。乃古之贤而隐于市者,若严君平、韩伯休,今既不可复作,阛阓之中,喧嚣杂沓,殊难复问。甚言市井浊气之不可耐也。

清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卷二

# 此叙隐居之得。水明、草瘦,秋时也,然必傍石景斯佳。秀侵衣则竹多,故下曰“蛰蛰”。垂叶厚,叶垂而且厚。归,去而复来。蟾即月,挂空即归来。秀,挂岑中也。桂露,桂上之露。仙娥,嫦娥。“星星下云逗”,言月露相射,光灿灿然,如逗云而下也。凄凉,亦秋。栀子落花,自落山璺石裂处。泣清漏,泉鸣也。下,飞泉之下,张仲蔚,隐居之士。案朽,言读书不出。

明末清初曾益《昌谷集》卷二

# 此追思李泌也。泌辞上,为有五不可留。上不得已,听之归。言山中水清草瘦,无复轻肥,野服筠光,自知积厚,峰月归来,即指泌也。明哲保身,清光难及。月露交明,天高下逮。栀子落,谓虽山野散人,亦因同心陨丧,深为泪零。唯拥邺架以终老蓬蒿之迳,不复身入风波矣。

清姚文燮《昌谷集注》卷二

# 招隐。

清黎简《黎二樵批点黄陶庵评本李长吉集》卷二

# 前四章刺世,此章自述。

清陈沆《诗比兴笺》卷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贺《帝子歌》

下一篇:唐·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