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g
shēng
qīng
huā
shí
yàn

朝代:唐作者:李贺浏览量:1
duān
zhōu
shí
gōng
qiǎo
shén
tiān
dāo
yún
yōng
wán
bào
shuǐ
hán
mǎn
chún
àn
cháng
hóng
lěng
xuè
hén
shā
wéi
zhòu
nuǎn
huā
chūn
qīng
ōu
piāo
sōng
shè
xūn
gān
zhòng
jiǎo
yún
shù
cùn
guāng
qiū
hūn
yuán
háo
diǎn
shēng
jìng
xīn
kǒng
yàn
kuān
wán
yún

译文

端州石工的手艺真是灵巧如神,磨刀采石山顶上,犹如脚踏青天割紫云。砚台削磨均匀,注上水,像满含的嘴唇,砚台里花纹隐现仿佛苌弘的碧血印痕。纱帐中白天暖融融,磨动的墨花添春意,轻盈的墨泡和漂动的墨沫散发出松麝的芬芳。墨汁干润浓淡,墨脚都均匀稳定,小小砚台里的墨汁像秋空般光洁,没半点浊浑。用笔尖蘸着墨花,发出细微、清新之声,那又大又粗的孔砚有什么值得称颂!

逐句剖析

"端州石工巧如神":端州石工的手艺真是灵巧如神,

# 端州:今广东高要县一带,境内出石砚。

"踏天磨刀割紫云":磨刀采石山顶上,犹如脚踏青天割紫云。

# 踏天磨刀割紫云:石工登上峰顶开采砚石,好像拿刀割取天上的紫云一样。

"佣刓抱水含满唇":砚台削磨均匀,注上水,像满含的嘴唇,

# 唇:指砚唇,盛水处。,抱水:注满水。,佣刓:均匀地削磨。

"暗洒苌弘冷血痕":砚台里花纹隐现仿佛苌弘的碧血印痕。

# 苌弘:周朝人,传说他死后三年,血化为碧玉。这里形容砚台里隐约出现的青花纹理,犹如苌弘的碧血。

"纱帷昼暖墨花春":纱帐中白天暖融融,磨动的墨花添春意,

# 纱帷:纱帐。这里指书房。

"轻沤漂沫松麝薰":轻盈的墨泡和漂动的墨沫散发出松麝的芬芳。

# 薰:香气。,松麝:磨墨时候发出松麝的芳香。,沤:浸泡。沾水磨墨的意思。

"干腻薄重立脚匀":墨汁干润浓淡,墨脚都均匀稳定,

# 匀:均匀稳定。,脚:墨脚,即墨锭下端接触砚石的部分。,重:浓。,薄:淡。,腻:润。

"数寸光秋无日昏":小小砚台里的墨汁像秋空般光洁,没半点浊浑。

# 光秋:形容墨汁犹如光洁的秋空。,数寸:指砚台上的墨。

"圆毫促点声静新":用笔尖蘸着墨花,发出细微、清新之声,

# 促点:用笔蘸墨时的动作。,圆毫:指毛笔。

"孔砚宽顽何足云":那又大又粗的孔砚有什么值得称颂!

# 何足云:不值得称道。,宽顽:笨头笨脑。一作“宽硕”。,孔砚:孔子用过的砚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乃唐代李贺之作,诗中盛赞端州砚石之精美,颂扬石工技艺高超,借浪漫比喻、细腻笔触,绘采石制砚情景及青花紫石砚之美。全诗意境开阔,形象生动,语言奇妙,用典娴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诗鬼”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不应进士科考试。世称李昌谷、李长吉。后世称李贺为“诗鬼”,其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李贺的诗长于乐府,多表现人生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诗境,在中唐时代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代表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秦王饮酒》等。有《昌谷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端州(今广东肇庆)所产石砚,就是闻名遐迩的端砚。其石质坚实且细润,研墨时不伤笔毫,极利于书写,加之造型美观、雕琢精细,早在唐代就已享有盛名。大书法家柳公权在论及砚台时,曾将其推崇为首位。端砚之中,尤以紫色者备受世人珍视。唐代李肇在《唐国史补》中提到:“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论贵贱皆通用之。”青花本是石上的一处青筋,按说是石病,可偏偏受到人们珍视。当时杨生恰好有一块青花紫石砚,李贺便欣然提笔,一气呵成写下这首笔饱墨酣的赞美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绘砚的质地、色泽、纹路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的卓越,表达了对这一独特砚台的欣赏与赞誉,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于精美文房用品的喜爱与珍视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踏天磨刀割紫云”中,将水中天的倒影比作天幕,岩石倒影比作凝云,把开采石料的过程比作“割紫云”,形象地展现了端州石工劳动的神奇,使读者对采石场景有生动的想象。用典:“暗洒苌弘冷血痕”引用苌弘化碧的典故,以“苌弘冷血痕”来形容砚上的青花,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神秘色彩,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青花的独特美感。细节描写:“佣刓抱水含满唇”“干腻薄重立脚匀”等句,分别从磨制雕刻石砚的动作和砚台的质地、形态等方面进行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石砚制作的精巧和品质的优良,让读者对青花紫石砚有更细致的了解。

3. 分段赏析

在这首诗的开篇,诗人便将充满赞誉的辞藻慷慨地献给了青花紫石砚的采制者——端州石工,盛赞他们的“巧”技已然超越了“神”功。那“巧”“神”二字,看似寻常,实则力道千钧,仿佛带着千锤百炼的分量,透过纸面直击人心,为全诗奠定了对端州石工技艺高度尊崇的基调。继而,诗人宛如手持神奇画笔,精心描绘出采石工人劳作的场景。要知道,唐代用以开采端砚石的“砚坑”,仅局限于西江羚羊峡南岸烂柯山(亦称斧柯山)的下岩(又名水岩,后续称为老坑)、中岩、上岩以及山背的龙岩,而其中唯有下岩石才蕴藏着珍贵的“青花”。由此推测,杨生所拥有的这方砚,极有可能是出自下岩的“青花紫石”。据宋代无名氏所著的《端溪砚谱》记载:“下岩之中,有泉出焉,即便在大旱之年,此泉也从未干涸。”又言:“下岩北壁之石,实乃泉生于石中,而非石生于泉中。”如此一来,采石工人便只能在那水流浸淋的岩穴之下辛勤作业。所以,“踏天磨刀割紫云”这句诗中的“踏天”,并非是攀登高山之意,而是深入洞底,所踏之处乃是水中的“天”。灯光在水面上闪烁摇曳,岩石的倒影映于水中,那水面仿若一片天幕,倒影恰似凝聚不动的云团。开采石材本应使用锤凿,然而李贺既然将岩石视作“云”,便巧妙地说成是用“刀割”了。在这里,“天”可“踏”,“云”可“割”,这般奇妙的想象与描绘,将端州石工的劳动渲染得如同神来之笔,充满了奇幻色彩。“佣刓抱水含满唇”,此句着重刻画磨制雕刻石砚的工序,一个“佣”字,精准地道出将石块精心磨治整齐的过程,而“刓”字则生动地描绘出在石面上精心雕刻成型的画面。通过这简洁的七个字,诗人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工技的精巧绝伦,让人不禁对石工们的精湛技艺赞叹不已。“暗洒苌弘冷血痕”,这一句则是对紫石砚上青花的精妙描写。唐人吴淑在《砚赋》中提到:“有青点如筋头大,其点如碧玉晶莹。”可见,人们所珍视的正是紫石中若隐若现、聚散不定的青花。而《庄子·外物》中记载:“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诗人在这里巧妙地以“苌弘冷血痕”来形象地比喻砚上的青花。清代朱彝尊也曾描述:“沉水观之,若有萍藻浮动其中者,是曰青花。”由于青花在水中才能尽显其美,所以前句用“抱水”一词加以修饰。此处的“暗洒”二字,更是将“苌弘冷血痕”般的青花描绘得灵动且富有神秘感,仿佛那青花是悄然洒落在砚台上的一抹幽情。“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将砚放置在书斋之中,在天气暖和之时试墨的情景。试墨时所用的水量并不多,只需轻轻研磨几下,那馥郁的墨香便如同轻盈的烟雾一般,飘满了整个室内。从表面上看,这是在夸赞墨的品质优良——是由最好的“松烟”和“麝香”精心调制而成;而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烘托砚的卓越之处,突出其极易“发墨”的特性。通过这种侧面描写,更能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青花紫石砚的非凡价值。“干腻薄重立脚匀”,此句依旧围绕青花紫石砚展开描写。一方佳砚,需具备“扣之无声”“磨墨无声”的特质,而这块砚石质地干燥(不渗水)却又细腻润泽,砚体扁平纤薄而重量适中,显得坚实稳重,堪称品质极佳的上乘之作。正因如此,在磨墨的时候,砚脚能够紧密地贴合在案几之上,不偏不倚,平稳且匀称,为使用者提供了极佳的书写体验。“数寸光秋无日昏”,这句诗是在描绘墨的色泽明净无暇,没有丝毫的昏暗与朦胧之感。“数寸”一词,恰好与李之彦在《砚谱》中所提到的“惟斧柯山出者,大不过三四指”相契合,精准地说明了砚体的大小。所以,末句的“宽硕”与之相对,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呼应。“圆毫促点声静新”,此句描述了笔蘸墨之后变得圆润饱满的状态。由于砚的品质优良,不伤笔毫,故而拿起笔来在纸上点画时,只会发出轻微而细静清新的声音,这里并非是在说砚本身有声音,而是从侧面再次凸显了砚的美。通过这一系列的细腻描写,诗人对青花紫石砚的赞美之情可谓跃然纸上。然而,诗人的才情与兴致似乎并未就此止步,在对青花紫石砚进行了全方位的赞颂之后,忽然笔锋一转,来了一句“孔砚宽顽何足云”。“宽顽”这个词,在某些版本中写作“宽硕”,其实用“宽硕”与上文的“数寸”相对应,更能凸显出对比的意味。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因其出生地而称之为尼山,有些好事之人取尼山石制成砚台,企图借孔子之名来抬高其身价。但在实际使用中,尼山砚并不实用,徒有虚名。所以,李贺在诗的结尾处发出“何足云”的感慨,与起句“端州石工巧如神”在意思上形成暗中对照。一起一结,看似只是简单的语句呼应,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内在含义。在诗人心中的天平上,无论是衡量人还是评判砚,都有着清晰的轻重之分。通过对尼山砚的贬抑,更加衬托出端州青花紫石砚的珍贵与独特,也让读者更为深刻地领悟到诗人对真正技艺与品质的追求。

4. 作品点评

诗通篇咏砚,涉砚质、色、型、体、品、德,兼及墨、笔、纸,尤重墨。虽为衬,却凸显青花紫石砚之美。诗句连贯,如缨络垂,精炼跳跃,无冗言晦语。非深谙砚学,难作此酣畅妥帖之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柳公权论砚云:端溪石为砚至妙,益墨,青紫色者可直千金。水中石其色青,山半石紫,山顶石尤润如猪肝色者佳,贮水处有赤白黄点,世谓“鸲鹆眼”,脉理黄者谓之金钱。相砚之法始此。宋人论端砚三坑石虽详,不若柳说之简确也。刘禹锡有《谢唐秀才端州紫石砚》诗,李贺有《青花紫石砚歌》,李咸用有《端溪砚》诗,端石之重,唐时已然矣。

清邹炳泰《午风堂丛谈》

# 前四句曲尽石之开坑,中四句曲尽石之发墨,后二句又曲尽其不退笔:砚品至矣。端石之青花,唐时已重之,较老杜《平侍御石砚》诗,此中曲细为杜所不屑,亦杜所不能。李长吉之长,真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不详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贺《感讽五首》

下一篇:唐·白居易《闲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