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梦远":梦里闲适又遥远,
# 闲梦远:闲,指囚禁中百无聊赖的生活和心情。梦远,指梦见遥远的地方,也指梦长。
"南国正芳春":南国正是春景芬芳时节。
# 正芳春: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芳春:美好的春天。唐陈子昂《送东莱王学士无竞》有“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句。,南国:一般指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这里指南唐国土。
"船上管弦江面绿":船上管弦声不绝于耳,江水一片碧绿,
# 江面绿:指春天里江水明彻而泛绿色。绿,也作“渌”,水清彻的样子。,管弦:管乐器与弦乐器,也泛指乐器,这里指各种乐器共同演奏。
"满城飞絮辊轻尘":满城柳絮纷飞,淡淡尘烟滚滚。
# 满城飞絮辊轻尘:此句比喻柳絮像细微的尘土在空中地下翻滚。飞絮:飞扬的柳絮。辊:有本作“滚”(gǔn),翻滚,滚动,转动。辊:一作混。轻尘:指车马过后扬起的尘土。
"忙杀看花人":忙坏了看花的人们!
# 忙杀:犹言忙死。杀:同“煞”,形容极甚。忙杀,《花草粹编》、《全唐诗》等本作“愁杀”。
"闲梦远":梦里闲适又遥远,
"南国正清秋":南唐故国正值秋高气爽的清秋。
# 清秋:天高气爽的秋天,指深秋。唐杜甫《宿府》有“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句。
"千里江山寒色暮":辽阔无际的江山笼罩着一片淡淡的秋色,
# 暮:萧本二主词等本中作“远”。,寒色:指自然景物在寒冷时节的颜色,即秋色。
"芦花深处泊孤舟":美丽的芦花深处横着一叶孤舟,
# 泊:停泊,停放。,芦花:芦苇花絮。隋江总《赠贺左丞萧舍人》有“芦花霜外白,枫叶水前丹”句。
"笛在月明楼":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洒满月光的高楼。
# 笛在月明楼:全句意谓笛声发自于月光照耀下的高楼。月明:月光明照。
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著名词人
李煜(937~978),南唐国主,五代词人。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钟峰白莲居士,世称李后主,徐州(今属江苏)人。在位十余年,宋兵破金陵后出降,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后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多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多抒发亡国哀痛及囚徒生活的愁苦,情调极为感伤。其词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善于以白描手法直抒胸臆,在题材和意境上突破晚唐及“花间”以艳情为主的窠臼,使词从音乐的附庸变为抒情述怀的工具。《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等作品为世熟知。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望江南·闲梦远》是李煜亡国入宋后的词作,通过对梦境中故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国的追慕与眷恋之情。整首词节奏明快,富有韵律感,生动展现出江南春天的生机勃勃。第二首是描写秋景。在词人的妙笔之下,江南的秋景仿佛跃然纸上,正是那秋高气爽的季节,勾勒出一幅江山秋晚的苍茫画卷。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词人以“闲梦远”开篇,点明“南国正芳春”是梦中之景,虚写故国江南春日的美好,与现实中囚居汴京的凄凉处境形成鲜明对比,借虚境抒真情,表达对往昔繁华的深切怀念。动静结合:上阕“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中,“寒色远”以广角镜头般的静态远景勾勒出江山寂寥的底色,“泊孤舟”则以近景动态特写打破画面沉寂——孤舟随波轻晃的细节,暗喻作者内心对故国永逝的漂泊无依感。静穆的江山与微动的孤舟形成空间张力,将亡国囚徒的孤独感具象化。
3. 分段赏析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这句开篇之语,仿佛将人带入一场遥远的梦境,点明江南此时正值春暖花开的美好时节。“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此句分别从水、陆、人三个方面细腻地描绘出“芳春”的美景。首先,春江之上,秦淮河绿波荡漾,画船游舫穿梭往来,船上丝竹齐鸣,乐声悠扬,飘荡在水波之上,为这美景增添几分灵动与诗意。其次,陆地之上,春风轻拂,杨柳依依,飞絮弥漫全城,“辊轻尘”不仅形象地描绘出柳絮如细微尘土般轻盈飘逸,也巧妙地暗示了游人如织的盛况。最后,以“忙杀看花人”作结,从侧面烘托出百花争艳的绚丽景象以及人们赏花时热闹非凡的场景。整首词节奏明快,韵律悠扬,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将江南春天的生机勃勃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二首是描写秋景。“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在词人的妙笔之下,江南的秋景仿佛跃然纸上,正是那秋高气爽的季节,其总体风貌可以用一个“清”字来囊括。“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在总结了秋色的“清”后,词人接着从三个层次对之进行了细腻的描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远景,词人以大手笔为“千里江山”抹上了一层清冷的“寒色”,勾勒出一幅江山秋晚的苍茫画卷。所谓“寒色”,即清冷之色,“寒”与“清”在意义上相互交融。“寒色远”的“远”字,不仅点明这是远景的描绘,也量化了千里江山的广袤,与“闲梦远”的“远”遥相呼应,以寒色掩映下的千里江山之“远”,映射出“闲梦”之“远”。
4. 作品点评
总而言之,这两首词的创作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首先对景色的特征进行总体性的概括,随后再从三个不同的层面进行细致的描绘。然而,它们的色调和情感基调却截然不同:前者色调温暖,后者则显得冷峻;前者洋溢着欢快的气息,后者却弥漫着凄清的情绪。正是由于这种差异,使得这两首词所营造的意境也各有千秋。
# 寥寥数语,包括多少景物在内。
清陈廷焯《词则·别调集》卷一
# 此首写江南秋景,如一幅绝妙图画。张若虚诗云“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亦兼写行客与居人两面。后主词,正与之同妙。
不详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 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上一篇:唐·刘禹锡《秋日书怀寄河南王尹》
下一篇:唐·白居易《秘省后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