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ǎi
sāng
·
·
jīn
jǐng
tóng
wǎn

朝代:唐作者:李煜浏览量:1
jīn
jǐng
tóng
wǎn
shù
jīng
qiū
zhòu
chóu
bǎi
chǐ
xiā
shàng
gōu
qióng
chuāng
chūn
duàn
shuāng
é
zhòu
huí
shǒu
biān
tóu
lín
yóu
jiǔ
hán
liú

译文

深秋时节,梧桐树下,辘轳金井旁,落叶满地,树木入秋而变,人见秋色而愁。白天的雨如同忧愁一般,百尺长的虾须帘挂在玉钩上。闺中的思妇独守着琼窗,想到韶华渐逝,心愿难成,怎不双眉紧皱,愁在心头,回首边地,征人久无音讯。想要寄书信,但是九曲的寒冷水波却不能逆流而上。

逐句剖析

"辘轳金井梧桐晚":深秋时节,梧桐树下,辘轳金井旁,落叶满地,

# 梧桐:古代诗人常用梧桐金井说明时已至晚秋。,金井:井栏上有雕饰的井,这里指宫廷园林中的井。,辘轳:一种安在井上绞起汲水斗的器具,亦即汲取井水用的滑车。

"几树惊秋":树木入秋而变,人见秋色而愁。

# 惊秋:《词林万选》中作“经秋”。有两种理解,一说吃惊秋天的到来,二说秋风惊动了梧桐树。,几树:多少的树。树,这里指梧桐树。

"昼雨如愁":白天的雨如同忧愁一般,

# 如愁:一作新愁。指悲秋之愁。《词林万选》、《啸余谱》等本中均作“和愁”;《全唐诗》、《历代诗余》、《花间集补》、《古今词统》等本中均作“如愁”,《古今词统》注中云:“如”一作“和”。,昼雨:指白天下的雨。昼,白天。

"百尺虾须上玉钩":百尺长的虾须帘挂在玉钩上。

# 玉钩:玉制的钩子。,上:一作在。,虾须:因帘子的表状像虾的触须,所以用“虾须”作为帘子的别称。《类编草堂诗余》注中云:“虾须,帘也。”,百尺:这里为约指,极言其长。

"琼窗春断双蛾皱":闺中的思妇独守着琼窗,想到韶华渐逝,心愿难成,怎不双眉紧皱,愁在心头,

# 皱:起皱纹,指皱眉。,双蛾:《花草粹编》、《花间集补》等本中均作“双娥”。即指美女的两眉。蛾,蛾眉,指妇女长而美的眉。,春断:《词林万选》中作“梦断”。春断,这里指情意断绝,即男女相爱之情断绝。春,指男女相爱之情。,琼窗:雕饰精美而华丽的窗。

"回首边头":回首边地,征人久无音讯。

# 边头:指偏僻而遥远的地方。,回首:回望。

"欲寄鳞游":想要寄书信,

# 鳞游:游鱼,这里借指书信。古人有“鱼传尺素”之说,古乐府《饮马长城窟》中记载:“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人遂以“双鲤”或“鱼信”代指书信。,寄:寄托。,欲:想要。

"九曲寒波不溯流":但是九曲的寒冷水波却不能逆流而上。

# 溯流:倒流。溯,同“泝”,逆流而上。,九曲:形容黄河河道的迂回曲折,这里代指黄河。九,泛指多数。曲,萧本二主词中作“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是南唐后主李煜所创作的一首词。上片着力写景,描绘了辘轳、金井、梧桐等秋日景象,营造出一种萧索、凄凉的氛围。下片则转入抒情,借景中所蕴含的秋意,抒发内心的愁绪。全词以意融景,将秋意、秋思与离情别恨巧妙融合,婉约蕴藉,韵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著名词人

李煜(937~978),南唐国主,五代词人。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钟峰白莲居士,世称李后主,徐州(今属江苏)人。在位十余年,宋兵破金陵后出降,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后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多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多抒发亡国哀痛及囚徒生活的愁苦,情调极为感伤。其词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善于以白描手法直抒胸臆,在题材和意境上突破晚唐及“花间”以艳情为主的窠臼,使词从音乐的附庸变为抒情述怀的工具。《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等作品为世熟知。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是南唐后主李煜所创作,此词应创作于开宝六年。彼时,宋太祖任命李煜的弟弟李从善为泰宁军节度使,并将其留在京师。李煜心系弟弟,向宋太祖恳请让李从善回国,然而并未得到应允。无奈之下,李煜作登高文,以寄托对弟弟的哀念,情真意切,绵绵不绝。据传,李煜对李从善思念至深,时常悲恸痛哭。这首词便是在李从善入宋后未能归国的情况下,李煜饱含着对弟弟的深切思念而创作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情词。描绘了一幅秋景图,用秋景烘托出人的思念之情,人的情感又赋予秋景以深刻内涵,秋风秋雨皆关联着秋思,离情别恨皆融入秋怨之中,越是惆怅怨恨,越能展现出深情的痕迹,表达了女子深沉而细腻的相思之情。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本词多处体现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较为典型的有“昼雨如愁”一句。此句将“昼雨”这一自然景象,直接与“愁”这种主观情绪相连接。“昼雨”表明雨下了一整天,而这纷纷扬扬的雨丝,如同弥漫在人心头的愁绪,无边无际、无休无止。这里雨的连绵不断与女子内心忧愁的绵延不绝相呼应,以景衬情,情融入景,生动形象地将女子内心深处的愁绪通过雨景展现出来,达到了情景交融。

3. 分段赏析

上片着重写景,开篇便点出“辘轳”“金井”“梧桐”这三种物象,它们并非单纯写实,而是皆具寓意。辘轳作为井上汲水的器具,由于汲水常为女子之事,井边便往往成为女子怀人之地。而且,辘轳循环往复的滚动,恰似女子心中思念的辗转缠绵,因此在诗词中,它常被视作女子思情的象征。在古代,井边多植梧桐,正所谓“一叶知秋”,秋意渐浓时,梧桐叶渐黄,故而梧桐成为常见的悲秋意象。这三者不仅位置紧密相关,意义上也相互贯通,常被关联起来用以描绘女子的秋思。像吴均笔下的“玉栏金井牵辘轳”,王昌龄所写的“金井梧桐秋叶黄”,与李煜此处的“辘轳金井梧桐晚”,表意相近。不过,李煜的表达更为精妙,他特意在句中突出一个“晚”字。“晚”既可以指黄昏时分,此义暗示着女子从清晨便开始期盼,直至黄昏,有“望穿秋水,黄昏盼绝”之意;“晚”也能表示秋深,着重刻画梧桐叶黄凋零的景象,令人不禁联想到岁华如流,青春不再,从而引发出无尽悲哀。所以,紧接着的“几树惊秋”,本应是写人惊觉秋意,李煜却以“树惊秋”表述,如此写情更为委婉、深沉,巧妙地将萧瑟秋景与女子的伤感情怀融为一体。随后“昼雨如愁”一句,自然引出人物。点明“昼雨”,可见这场雨下了一整天仍未停歇。且这雨是如丝般的细雨,纷纷扬扬、飘飘洒洒,恰似弥漫在人心中的忧愁,无边无垠、无休无止。而“百尺虾须在玉钩”一句,描绘出精美的竹帘悬挂在玉钩之上,此景暗指人在凭栏遥望,顺势引出下文“回首边头”,至此,景物描写从室外自然过渡到室内。下片转而抒情,以“琼窗”紧承上片的“百尺虾须”,过渡巧妙自然。此处“春断”蕴含两层深意,需分别理解。其一,随着春去秋来,时光悄然流逝,女子感慨岁华渐老,青春已然一去不复返,因此称之为“断”。其二,远方之人音信全无,无论女子如何苦苦思念,这份深情都无法传达至对方,“春断”实则意味着“情断”。这两层含义相互映衬,共同凸显出女子思念之深切。正因如此,才有“双蛾”紧蹙,“回首”凝望,以及“欲寄”书信等一系列举动,通过这些连续的动作,将女子思念的急切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从皱眉的忧愁,到遥望远方的期盼,再到“欲寄鳞游”(即想要寄信)的行动,思念的情感逐步加深,展现出女子最终下定决心,试图以主动倾诉的方式,打动对方的心,盼能唤回心爱的人。然而,“九曲寒波不溯流”,山川高远,水流寒凉且曲折蜿蜒,即便书信已然写就,却面临无人传递、无处投递的困境。无奈之感油然而生,而这种无奈越强烈,越能体现出女子情深意切,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以闺怨为主题的秋怨词,表面描绘闺中女子的哀怨,实则蕴含着作者对自身人生的感慨。全词围绕秋愁与离情展开,将秋日的萧瑟与难以排遣的相思之情交织融合,读来浑然天成,情景相辅相成,生动展现出秋愁无尽、离情难寄的深沉意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何关鱼雁山水,而词人一往寄情,煞甚相关。秦、李诸人,多用此诀。

明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

# 上阕宫树惊秋,卷帘凝望,寓情远之思。故下阕云回首边头,音书不到,当是忆弟郑王北去而作,与《阮郎归》调同意。此词墨迹在王季宫判院家。《墨庄漫录》称后主书法,“道劲可爱”,可称书词双美。此调《词谱》作《丑奴儿令》。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这词是抒写秋愁无限,离情难寄。前段用一些具体景物勾画出秋愁,并实写客居独处,愁心紧闭,无从排遣的环境。后段承上意更进一步说断送了美好生活,已觉难挨,想把这心情写上书信,寄给远人,路途曲折遥远,更无从达到。

近代詹安泰《李璟李煜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秋游平泉,赠韦处士、闲禅师》

下一篇:唐·杜甫《萧八明府堤处觅桃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