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梦远":闲梦悠远,
# 闲梦远:闲,指囚禁中百无聊赖的生活和心情。梦远,指梦见遥远的地方,也指梦长。
"南国正清秋":南唐故国正值秋高气爽的清秋。
# 清秋:天高气爽的秋天,指深秋。唐杜甫《宿府》有“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句。
"千里江山寒色暮":辽阔无际的江山笼罩着一片淡淡的秋色,
# 暮:萧本二主词等本中作“远”。,寒色:指自然景物在寒冷时节的颜色,即秋色。
"芦花深处泊孤舟":美丽的芦花深处横着一叶孤舟,
# 泊:停泊,停放。,芦花:芦苇花絮。隋江总《赠贺左丞萧舍人》有“芦花霜外白,枫叶水前丹”句。
"笛在月明楼":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洒满月光的高楼。
# 笛在月明楼:全句意谓笛声发自于月光照耀下的高楼。月明:月光明照。
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著名词人
李煜(937~978),南唐国主,五代词人。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钟峰白莲居士,世称李后主,徐州(今属江苏)人。在位十余年,宋兵破金陵后出降,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后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多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多抒发亡国哀痛及囚徒生活的愁苦,情调极为感伤。其词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善于以白描手法直抒胸臆,在题材和意境上突破晚唐及“花间”以艳情为主的窠臼,使词从音乐的附庸变为抒情述怀的工具。《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等作品为世熟知。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词。描绘了江南秋季的美景,刻画了凄寒冷寂的秋景,以“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词句,传递出孤苦怀思的悲情。全词以梦幻形式将虚景与实景融合,借梦境抒发了词人对故国清幽自在情境和人物的追慕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以千里江山的寒色、芦花深处的孤舟等景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含蓄地表达出自身漂泊无依的愁苦以及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阙:起笔“闲梦远”,“闲”字看似轻淡,实则饱含词人对往昔南国岁月的追念与遥想,将现实与梦境、当下与过往勾连,为全词奠定怅惘而悠远的基调。“南国正芳春”以极简笔触,把辽阔江南春日的烂漫、蓬勃一笔概括,“芳春”二字,从嗅觉(繁花馥郁)、视觉(百花娇艳)等角度,唤起对江南春日美好质地的联想,让整个南国春景有了芬芳四溢、生机盎然的底色,成为后续铺陈春景的总纲,恰似为一幅宏大春景长卷落下开篇,概括写出广大的江南地区,正是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从江上与陆地两处地点,细腻摹写春景。“船上管弦江面渌”,聚焦秦淮河(可关联南唐金陵地理),乐声悠扬从画舫飘出,与碧绿江面相融,“管弦”是听觉盛宴,“江面渌”则写出视觉与色彩呈现,有声有色间,活画出江南春日水上繁华,乐声似能穿透文字,江水绿意似要漫溢在纸面之上;“满城飞絮辊轻尘”转至陆地,飞絮满城本是轻柔诗意之景,可“辊轻尘”增添了人间烟火气,飞絮因春风、因人来人往搅动轻尘,让静态春景有了动态流转,既写春风无形之力,又侧面衬托出赏春人潮涌动——正是春色迷人,才引得众人游赏,“轻尘”翻滚里,藏着江南春日的热闹与生机,将自然之春与人文之趣交织在一起。“忙杀看花人”,春是百花盛开之时,点明春景,落笔精妙。不直接描百花娇艳,而以“忙杀”二字,从人的行动与状态侧面烘托。“忙杀”里,有看花人穿梭花丛的匆忙,有目不暇接的沉醉,有呼朋引伴的喧闹,把春日赏花盛景浓缩于一个“忙”字,让无形的春色魅力,借人的熙攘鲜活起来,使江南芳春的吸引力让人可以直接感受,至此,春日南国的繁华、生机、浪漫,在这寥寥数语间,织就一幅有声有色、有人有景的鲜活春景图,也暗含词人对往昔美好、自由赏春时光的怀念。下阕:“闲梦远,南国正清秋”重启了梦境,与春景篇起笔相互呼应,“清秋”二字,清冷、清朗兼具,既点明江南秋日气候特质,又为全阕晕染出清寂、悠远的氛围。“清”字似一把筛子,滤去繁杂,让后续秋景皆笼上澄澈、疏朗的滤镜,“闲梦”之“远”,因这“清秋”更加增添孤寂与怅惘,仿佛词人在幽凉秋意里,遥念故地的情思,都被这“清”字浸得愈发深沉。“千里江山寒色远”绘远景,以“千里”表明江山辽阔,将江南秋景的宏大格局铺展开来。“寒色”是秋日独有的色调,是山林披霜、江水带凉的视觉与体感交融,“寒”字点出秋意的凛冽与萧疏,“远”字则拓宽空间维度,让这“寒色”如轻烟般在千里江山间弥漫,既写实秋日江山的清冷形貌,又暗合“闲梦”的渺远,把自然秋景与词人内心对故国山河的遥念、对往昔的追思,借这一抹“寒色远”悄然勾连,使景中藏情,借景生情。“芦花深处泊孤舟”描写中景,聚焦江上孤舟。“芦花深处”营造出幽僻、苍茫的环境,芦花似雪,随风摇曳,为孤舟添了寂寥背景;“孤舟”一字“孤”,写尽舟的形单影只,也暗喻舟中人(可关联词人自身)的漂泊、孤寂。在芦花簇拥与秋江寒波间,孤舟如沧海一粟,既衬托出江南秋景的浩渺,又把个体的落寞、身世的凄苦,融入这静谧却萧索的画面,让秋景有了人情温度,与前文“寒色远”互相呼应,深化清冷、孤寂的秋意。“笛在月明楼”收束秋色,以声传情。秋月当空,清辉洒在楼阁,笛声悠悠响起,打破秋夜寂静。笛声或呜咽、或清扬,在月色与楼阁间飘荡,暗合古代诗词以笛声寄离思、表哀怨的传统(如向秀思旧闻笛)。此句不直言思念故国之痛、身世飘零之悲,而以笛声为载体,让复杂情思随音符流淌,月色的静、楼阁的幽、笛声的动,交织成一曲无声却震人心魄的秋夜乐章,将江南清秋的清寂、词人内心的怅惘眷恋,都揉进这“笛在月明楼”的意境,使全词于清冷秋景中,说出了余韵悠长的情思,让秋景不再单纯是景,而成了词人情感的全部寄托。
# 评曰:“寥寥数语,括多少景物在内。”
清陈廷焯《词则·别调集》卷一
# 此首写江南秋景,如一幅绝妙图画。张若虚诗云:“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亦兼写行客与居人两面。后主词,正与之同妙。
现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 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上一篇:唐·郎士元《山中即事》
下一篇:唐·郎士元《送杨中丞和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