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沽淇上酒":再去淇水边上买来美酒,
# 沽:买。
"还泛驿前舟":又划着船儿在驿站前的水面上泛游。
"为惜故人去":因为珍惜故人即将离去,
"复怜嘶马愁":又怜惜马儿嘶鸣好似含愁。
"云山行处合":友人前行之路,云雾缭绕的山峦在远处似乎要合拢,
"风雨兴中秋":中秋时节风雨交加更添凄凉。
# 兴:感兴,感怀。
"此路无知己":此行路途遥远,难遇知己,
# 此路:往北去的路。此:一作北。
"明珠莫暗投":你这颗明珠可千万不要明珠暗投啊。
# 明珠莫暗投:喻贤者应择主而仕。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高适在与友人魏八分别之际的依依惜别之情,描绘了送别时沽酒泛舟、马嘶人愁的场景,还体现了对友人前路风雨、知己难遇的担忧,以及“明珠莫暗投”的恳切劝诫。
2. 写作手法
反复:首联“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运用反复,“更”与“还”强调诗人不断重复沽酒、泛舟的动作,反复咏唱,强化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不舍之情,如同声声叹息,萦绕不散,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那份依依惜别的眷恋,使离情更加浓郁深沉。情景交融:“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将情与景精妙融合。诗人描绘出友人前行之路云山缭绕、似乎要将道路合蔽的景象,又恰逢中秋风雨交加,这苍茫、肃杀的秋景,既是彼时的真实环境呈现,又饱含着诗人对友人旅途艰难的深切担忧,以及送别时内心的凄楚与不舍。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让读者仿若置身于那风雨交加的中秋旅途,深切体会到离别的哀愁与牵挂。
3. 分段赏析
首联“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以“更”“还”二字尽显依依惜别,沽酒泛舟的动作反复,借工整对仗与吟唱加重情感。颔联“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借马愁映衬己意,拓展离情表达。颈联“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情景交融,以云山、中秋风雨之景,抒对友人旅途的担忧与惆怅,意韵无穷。尾联“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直白恳切,虽少景语,却尽显高适诗朴茂浑涵、情感跌宕的风格,情与景寻得交合,勾勒出动人的送别情境。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描绘送别场景,情感绸缪缱绻,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尽在字里行间,细腻婉转,意蕴悠长,读来令人回味再三。
# 君之往也,盖欲求售于时,然前路无知己,岂可以明珠暗投耶?当自重其才,勿轻视也。
明唐汝询《唐诗解》
# 周珽曰:字字入情,不属爱深,脱不得此意。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上一篇:唐·高力士《感巫州荠菜》
下一篇:唐·张籍《学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