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灰骨末丹水沙":黑处的如漆灰,白处的如骨末,红处的如丹砂,
# 丹水:丹河,发源于山西晋城高平市丹朱岭,南北贯穿全境,经晋城市郊区、焦作沁阳市汇入沁河。
"凄凄古血生铜花":缕缕古血沾染铮铮铜铁,生成的铜花。
"白翎金竿雨中尽":箭羽、箭竿已在凄风冷雨中腐蚀殆尽,
# 白翎金簳:箭尾箭杆。
"直余三脊残狼牙":只剩下,只剩下三棱箭头如狼牙。
# 三脊:箭头隆起三脊,如狼牙状。一作径寸。
"我寻平原乘两马":在长平的荒原上,两马并驾,
"驿东石田蒿坞下":走过长平驿站之东,走过满是石子的田园,来到蒿草丛生的山坞之下。
# 坞:构筑在村落外围作为屏障的土堡。
"风长日短星萧萧":平原的长风在吹刮,平原的日头在西挂。
"黑旗云湿悬空夜":孤星冷月,寂寥无边,湿云漫布如黑旗猎猎,夜空混沌如鬼魅游移。
"左魂右魄啼肌瘦":左右的亡魂哭啼着肌体瘦弱,
"酪瓶倒尽将羊炙":酪瓶倒尽,我把酒洒满地,羊羔烹尽。
"虫栖雁病芦笋红":遥望四野,虫栖雁病,芦笋焦黄,满目凄然,
"回风送客吹阴火":旋风忽起,阴火明灭。是死鬼要感谢我祭祀的恩惠,还是来送客,知我不久将回。
"访古汍澜收断镞":千百年后来吊访的我呀!涕泗纵横,泣不成声。收起一只断裂、腐蚀的箭镞,
# 汍澜:泪流状。
"折锋赤璺曾刲肉":这已经失去锋芒、满是裂痕的箭头啊!曾经穿坚入肉、伤人以毒。
"南陌东城马上儿":在马背上卖竂竹的少年儿,
"劝我将金换簝竹":劝我把手中的箭头与他交换。
# 簝竹:辟肉竹器。
中唐著名诗人,“诗鬼”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不应进士科考试。世称李昌谷、李长吉。后世称李贺为“诗鬼”,其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李贺的诗长于乐府,多表现人生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诗境,在中唐时代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代表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秦王饮酒》等。有《昌谷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咏史的乐府诗,抒发对战争暴力的控诉、对生命荒诞的悲叹,以及对自身命运的绝望与抗争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用典:“左魂右魄啼肌瘦,酪瓶倒尽将羊炙”化用了与祭祀相关的典故。作者将“酪瓶倒尽将羊炙”描绘出一种祭祀的场景。“酪”在古代常作为祭品,“羊炙”即烤羊肉,也是常见的祭品。在中国古代文化里,祭祀祖先、神灵等是重要的活动,人们会用各种祭品来表达对神灵或逝者的敬意与祈求。这里或许暗示着诗人以一种类似祭祀的方式来凭吊长平之战的亡魂。
3. 分段赏析
“漆灰骨末丹水沙,凄凄古血生铜花”这两句描写箭头的锈蚀状态。用“漆灰”“骨末”形容铜锈的质地,“丹水沙”暗指长平战场的地理环境。“古血生铜花”运用通感手法,将铜绿比作凝固的血花,既写实又赋予历史沧桑感。客观来看,此句体现了李贺惯用的以物喻史手法。“白翎金竿雨中尽,直余三脊残狼牙”描写箭羽和箭杆的朽坏。白翎金竿的华美与雨中消尽形成对比,“三脊残狼牙”比喻箭头如狼牙般尖锐。此句通过器物残存状态暗示战争残酷。“我寻平原乘两马,驿东石田蒿坞下”交代诗人寻访古战场的行迹。两马、石田、蒿坞等意象构成荒凉图景,用白描手法铺陈场景,为下文铺垫叙述角度保持客观。“风长日短星萧萧,黑旗云湿悬空夜”描写战场景象的转换。用“星萧萧”“云湿”等通感修辞表现阴森氛围,“黑旗”意象,此句描写虽夸张,但符合鬼才诗人的艺术真实。“左魂右魄啼肌瘦,酪瓶倒尽将羊炙”想象战场亡魂的惨状。用“啼肌瘦”写鬼魂形态,酪瓶羊炙暗指祭祀场景。此句虽涉鬼神,但通过器物描写保持具象化。“虫栖雁病芦笋红,回风送客吹阴火”继续渲染环境氛围。虫雁病态、芦笋异色构成诡异画面,“阴火”指磷火,写实中带想象。景物描写虽奇崛,但未脱离战场景物特征。“访古丸澜收断镞,折锋赤璺曾刲肉”回到箭头实物的描写。“丸澜”形容箭头圆润,“赤璺”写铜锈裂纹,“刲肉”暗示杀伤力。此句考古式描写保持客观性,仅通过器物特征暗示历史。“南陌东城马上儿,劝我将金换簝竹”结尾突然转入现实交易场景。用市井对话打破全诗凝重氛围,形成艺术反差。这种戛然而止的结尾方式,体现了李贺诗歌结构的不拘一格。
# 唐室自开元以后,寇盗藩镇叛乱杀伐,迄无宁日;天下户口四分减二,死亡略尽。贺过长平,得古箭头而作此歌,吊国殇也。首句见当日作矢之妙,历久而漆灰等物犹然未泯。太公《六韬》曰:亦茎以铜为首。血痕久溅铜上,致斑谰如花。年代累变,竿尽镞作。我来长平之原,于荒芜之地,傍睨景物,倍尽阴惨。白骨遍野,鬼尚凭依悲号,苦无所归。当年家乡远隔,此日岁月久淹,谁为奠以酪浆而荐以羊炙耶?虫雁啼秋、风卡燐起,我方洒泪,收此断镞。锋头虽折,而腐肉犹封,对此能不为之寒心?乃马上健儿毫无狐兔之悲,反劝我买竹为竿。总之,天运人心,一归好杀,良可浩叹也!
清姚文燮《昌谷集注》
# 结末二语,非欲从其劝,乃正笑其劝也。长平,坑降卒地,偶得箭头,心情惟吊古耳。
清姚文燮《李长吉诗集批注》
下一篇:唐·杜甫《野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