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g
píng
jiàn
tóu

朝代:唐作者:李贺浏览量:1
huī
dān
shuǐ
shā
xuè
shēng
tóng
huā
bái
líng
jīn
gǎn
竿
zhōng
jìn
zhí
sān
cán
láng
xún
píng
yuán
chéng
liǎng
驿
dōng
shí
tián
hāo
xià
fēng
cháng
duǎn
xīng
xiāo
xiāo
hēi
yún
shī
湿
xuán
kōng
zuǒ
hún
yòu
shòu
lào
píng
dào
jìn
jiāng
yáng
zhì
chóng
yàn
bìng
sǔn
hóng
huí
fēng
sòng
chuī
yīn
huǒ
fǎng
访
wán
lán
shōu
duàn
zhé
fēng
chì
wèn
céng
kuī
ròu
nán
dōng
chéng
shàng
ér
quàn
jiāng
jīn
huàn
liáo
zhú

译文

黑处的如漆灰,白处的如骨末,红处的如丹砂,缕缕古血沾染铮铮铜铁,生成的铜花。箭羽、箭竿已在凄风冷雨中腐蚀殆尽,只剩下,只剩下三棱箭头如狼牙。在长平的荒原上,两马并驾,走过长平驿站之东,走过满是石子的田园,来到蒿草丛生的山坞之下。平原的长风在吹刮,平原的日头在西挂。孤星冷月,寂寥无边,湿云漫布如黑旗猎猎,夜空混沌如鬼魅游移。左右的亡魂哭啼着肌体瘦弱,酪瓶倒尽,我把酒洒满地,羊羔烹尽。遥望四野,虫栖雁病,芦笋焦黄,满目凄然,旋风忽起,阴火明灭。是死鬼要感谢我祭祀的恩惠,还是来送客,知我不久将回。千百年后来吊访的我呀!涕泗纵横,泣不成声。收起一只断裂、腐蚀的箭镞,这已经失去锋芒、满是裂痕的箭头啊!曾经穿坚入肉、伤人以毒。在马背上卖竂竹的少年儿,劝我把手中的箭头与他交换。

逐句剖析

"漆灰骨末丹水沙":黑处的如漆灰,白处的如骨末,红处的如丹砂,

# 丹水:丹河,发源于山西晋城高平市丹朱岭,南北贯穿全境,经晋城市郊区、焦作沁阳市汇入沁河。

"凄凄古血生铜花":缕缕古血沾染铮铮铜铁,生成的铜花。

"白翎金竿雨中尽":箭羽、箭竿已在凄风冷雨中腐蚀殆尽,

# 白翎金簳:箭尾箭杆。

"直余三脊残狼牙":只剩下,只剩下三棱箭头如狼牙。

# 三脊:箭头隆起三脊,如狼牙状。一作径寸。

"我寻平原乘两马":在长平的荒原上,两马并驾,

"驿东石田蒿坞下":走过长平驿站之东,走过满是石子的田园,来到蒿草丛生的山坞之下。

# 坞:构筑在村落外围作为屏障的土堡。

"风长日短星萧萧":平原的长风在吹刮,平原的日头在西挂。

"黑旗云湿悬空夜":孤星冷月,寂寥无边,湿云漫布如黑旗猎猎,夜空混沌如鬼魅游移。

"左魂右魄啼肌瘦":左右的亡魂哭啼着肌体瘦弱,

"酪瓶倒尽将羊炙":酪瓶倒尽,我把酒洒满地,羊羔烹尽。

"虫栖雁病芦笋红":遥望四野,虫栖雁病,芦笋焦黄,满目凄然,

"回风送客吹阴火":旋风忽起,阴火明灭。是死鬼要感谢我祭祀的恩惠,还是来送客,知我不久将回。

"访古汍澜收断镞":千百年后来吊访的我呀!涕泗纵横,泣不成声。收起一只断裂、腐蚀的箭镞,

# 汍澜:泪流状。

"折锋赤璺曾刲肉":这已经失去锋芒、满是裂痕的箭头啊!曾经穿坚入肉、伤人以毒。

"南陌东城马上儿":在马背上卖竂竹的少年儿,

"劝我将金换簝竹":劝我把手中的箭头与他交换。

# 簝竹:辟肉竹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长平箭头歌》是唐朝诗人李贺所写的一首关于怀古的乐府诗。李贺的一生是场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流亡。他如一柄锈蚀的剑,悬在盛唐的锋芒与颓唐的裂隙之间——仕途被功名碾碎,诗心被鬼魅啃噬,连月光都成了他唯一的知己。当世人追逐长安城的朱门酒肉时,他独坐荒斋,以残烛为香,用秃笔在纸上祭奠那些被历史碾碎的亡魂。开头漆灰骨末丹水沙,凄凄古血生铜花”,开篇便营造出一种惨烈又阴森的氛围。以长平战场上特有的漆灰、骨末、丹水沙等景象,勾勒出曾经的血腥杀戮,古血生铜花的奇特想象,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中间部分描述箭头“左魂右魄啼肌瘦,酪瓶倒尽将羊炙”,似写战死者魂魄哀怨,而战士们战后借饮酒吃肉暂解悲愁,侧面反映战争的残酷。末段“老夫采玉歌不歇,悬胆空山静愁切”,从战争场景转到采玉人的生活,一“静”一“愁”,将战争的创伤余韵悠长地留存于世间,全诗以独特意象和叙事,展现深沉历史沧桑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诗鬼”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不应进士科考试。世称李昌谷、李长吉。后世称李贺为“诗鬼”,其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李贺的诗长于乐府,多表现人生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诗境,在中唐时代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代表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秦王饮酒》等。有《昌谷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李贺最后一次离开昌谷时,行囊里装着的不再是诗卷与功名,只余一柄锈蚀的断剑——那剑刃上凝着长安城门外的霜雪,也凝着他三年奉礼郎生涯的寒霜。泽潞之行早非少年时“男儿何不带吴钩”的壮怀,倒像一只折翅的鹤,不得不往东南方苟活。长平古战场的残阳如血,照见他褪尽青衫后的模样:鬓角早生华发,眼瞳却比箭镞更冷。当马蹄踏过这片被白起坑杀四十万的旧地时,他忽然听见千年前的鬼火在铠甲上噼啪作响——那些未被史书记载的亡魂,正与他胸中郁结的块垒共振。于是,《长平箭头歌》成了他与幽冥的契约:他剖开历史的脓血,将箭镞锻成墓志铭,刻上“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反讽,又蘸着冻僵的指血,在“鬼唱鲍家诗”的裂帛声里,替四十万亡灵写下迟到的招魂幡。千年后读来,那字缝里渗出的寒意,仍是昌谷少年郎第一次握剑时,刺破掌心的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咏史的乐府诗,抒发对战争暴力的控诉、对生命荒诞的悲叹,以及对自身命运的绝望与抗争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用典:“左魂右魄啼肌瘦,酪瓶倒尽将羊炙”化用了与祭祀相关的典故。作者将“酪瓶倒尽将羊炙”描绘出一种祭祀的场景。“酪”在古代常作为祭品,“羊炙”即烤羊肉,也是常见的祭品。在中国古代文化里,祭祀祖先、神灵等是重要的活动,人们会用各种祭品来表达对神灵或逝者的敬意与祈求。这里或许暗示着诗人以一种类似祭祀的方式来凭吊长平之战的亡魂。

3. 分段赏析

“漆灰骨末丹水沙,凄凄古血生铜花”这两句描写箭头的锈蚀状态。用“漆灰”“骨末”形容铜锈的质地,“丹水沙”暗指长平战场的地理环境。“古血生铜花”运用通感手法,将铜绿比作凝固的血花,既写实又赋予历史沧桑感。客观来看,此句体现了李贺惯用的以物喻史手法。“白翎金竿雨中尽,直余三脊残狼牙”描写箭羽和箭杆的朽坏。白翎金竿的华美与雨中消尽形成对比,“三脊残狼牙”比喻箭头如狼牙般尖锐。此句通过器物残存状态暗示战争残酷。“我寻平原乘两马,驿东石田蒿坞下”交代诗人寻访古战场的行迹。两马、石田、蒿坞等意象构成荒凉图景,用白描手法铺陈场景,为下文铺垫叙述角度保持客观。“风长日短星萧萧,黑旗云湿悬空夜”描写战场景象的转换。用“星萧萧”“云湿”等通感修辞表现阴森氛围,“黑旗”意象,此句描写虽夸张,但符合鬼才诗人的艺术真实。“左魂右魄啼肌瘦,酪瓶倒尽将羊炙”想象战场亡魂的惨状。用“啼肌瘦”写鬼魂形态,酪瓶羊炙暗指祭祀场景。此句虽涉鬼神,但通过器物描写保持具象化。“虫栖雁病芦笋红,回风送客吹阴火”继续渲染环境氛围。虫雁病态、芦笋异色构成诡异画面,“阴火”指磷火,写实中带想象。景物描写虽奇崛,但未脱离战场景物特征。“访古丸澜收断镞,折锋赤璺曾刲肉”回到箭头实物的描写。“丸澜”形容箭头圆润,“赤璺”写铜锈裂纹,“刲肉”暗示杀伤力。此句考古式描写保持客观性,仅通过器物特征暗示历史。“南陌东城马上儿,劝我将金换簝竹”结尾突然转入现实交易场景。用市井对话打破全诗凝重氛围,形成艺术反差。这种戛然而止的结尾方式,体现了李贺诗歌结构的不拘一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唐室自开元以后,寇盗藩镇叛乱杀伐,迄无宁日;天下户口四分减二,死亡略尽。贺过长平,得古箭头而作此歌,吊国殇也。首句见当日作矢之妙,历久而漆灰等物犹然未泯。太公《六韬》曰:亦茎以铜为首。血痕久溅铜上,致斑谰如花。年代累变,竿尽镞作。我来长平之原,于荒芜之地,傍睨景物,倍尽阴惨。白骨遍野,鬼尚凭依悲号,苦无所归。当年家乡远隔,此日岁月久淹,谁为奠以酪浆而荐以羊炙耶?虫雁啼秋、风卡燐起,我方洒泪,收此断镞。锋头虽折,而腐肉犹封,对此能不为之寒心?乃马上健儿毫无狐兔之悲,反劝我买竹为竿。总之,天运人心,一归好杀,良可浩叹也!

清姚文燮《昌谷集注》

# 结末二语,非欲从其劝,乃正笑其劝也。长平,坑降卒地,偶得箭头,心情惟吊古耳。

清姚文燮《李长吉诗集批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柳宗元《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

下一篇:唐·杜甫《野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