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áo
dùn

朝代:先秦作者:韩非浏览量:2
chǔ
rén
yǒu
dùn
máo
zhě
zhī
yuē
:“
:“
dùn
zhī
jiān
néng
xiàn
。”
。”
yòu
máo
yuē
:“
:“
máo
zhī
xiàn
。”
。”
huò
yuē
:“
:“
zhī
máo
xiàn
zhī
dùn
?”
?”
rén
néng
yìng
xiàn
zhī
dùn
xiàn
zhī
máo
tóng
shì
ér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逐句剖析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 者:......的人。,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鬻:卖。

"誉之曰":他夸耀自己的盾,说:“

# 曰:说,讲。,誉:赞誉,夸耀。

"吾盾之坚":我的盾坚固无比,

# 吾:我。

"物莫能陷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莫:没有什么。

"又誉其矛曰":又夸耀自己的矛,说:“

"吾矛之利":我的矛锋利极了,

# 利:锋利,锐利。

"于物无不陷也":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或曰":有人问他:“

# 或:有的人。

"以子之矛":如果用您的矛,

# 子:您,对人的尊称。,以:使用;用。

"陷子之盾":刺您的盾,

"何如":结果会怎么样呢?”

# 何如:怎么样。

"其人弗能应也":那人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 应:回答。,弗能:不能。弗,不。,其:代词。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

# 之:的。,夫:用在首句,引起议论。

"不可同世而立":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自相矛盾》是先秦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创作的寓言故事,后演化为经典成语,最早见于《韩非子・难一》。《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的著作合集,由后人在其逝世后辑录而成。作为先秦诸子散文的典范,该书以思想尖锐深刻、文字冷峻峭拔、逻辑严谨缜密著称,尤其善用寓言说理,《自相矛盾》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篇章。故事中,卖矛与盾者先是夸耀“吾盾之坚,物莫能陷”,又宣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将“矛”与“盾”的功能极端化,最终因逻辑自洽性的崩塌而陷入窘境,面对“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的质问哑口无言。这则寓言以简练的情节,揭示了言行中逻辑一致性的重要意义:无论是说话还是行事,若过度夸大其词、忽视自洽性,必然导致前后抵触、难以自圆其说。它不仅是对言语失当的警示,更映射出为人处世的智慧——唯有审慎周全、戒除虚妄,方能避免陷入“矛盾”的困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战国末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韩非(前280?~前233),即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哲学家。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师事荀子。曾献策韩王未被用,著文《孤愤》《五蠹》《说难》受秦王重视,却因谗害死于秦狱。他吸收道、儒、墨各家的思想,继承发展前期法家思想,集法家学说的大成,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很大。著有《韩非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开头至“于物无不陷也”交代事件起因:楚人卖矛盾,双重夸耀。首先交代人物身份与行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点明主角是楚国的商贩,从事卖盾与矛的营生。接着通过两番“誉之曰”的直接引语,展现楚人对商品的极端化吹嘘:夸盾——“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任何东西能刺穿它)。夸矛——“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我的矛锋利至极,没有任何东西不能被它刺穿)。以重复性的“誉之曰”结构,强化楚人自卖自夸的姿态,为后续矛盾埋下伏笔。“坚”与“利”、“莫能陷”与“无不陷”形成语义对立,暗示其言论的自相矛盾。“或曰”至“其人弗能应也”写矛盾爆发:路人质疑,楚人哑口。第三方“或曰”介入,提出关键质疑:“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楚人面对逻辑悖论无法回应:“其人弗能应也”“或曰”作为旁观者视角,打破楚人单方面的夸夸其谈,将潜在矛盾转化为现实冲突。“弗能应”的结局,以极简的动作描写(沉默)凸显其逻辑漏洞的致命性,形成戏剧性反差。“夫不可陷之盾......“至末句,点明主旨。作者以“夫”字引发议论,直接揭示事件本质:“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无法被刺穿的盾与能刺穿一切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世间)。从具体事件抽象到普遍哲理,指出逻辑矛盾的荒谬性。“不可同世而立”的论断,既否定楚人的虚妄言论,也延伸至对世间万物逻辑自洽性的要求,使寓言超越故事层面,具有普适性警示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齐风·著》

下一篇:先秦·李斯《谏逐客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