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ǎn
què
jiàn
cài
huán
gōng

朝代:先秦作者:韩非浏览量:1
biǎn
què
jiàn
cài
huán
gōng
yǒu
jiān
biǎn
què
yuē
:“
:“
jūn
yǒu
zài
còu
zhì
jiāng
kǒng
shēn
。”
。”
huán
hóu
yuē
:“
:“
guǎ
rén
。”
。”
biǎn
què
chū
huán
hóu
yuē
:“
:“
zhī
hào
zhì
bìng
wéi
gōng
!”
!”
shí
biǎn
què
jiàn
yuē
:“
:“
jūn
zhī
bìng
zài
zhì
jiāng
shēn
。”
。”
huán
hóu
yìng
biǎn
què
chū
huán
hóu
yòu
yuè
shí
biǎn
què
jiàn
yuē
:“
:“
jūn
zhī
bìng
zài
cháng
wèi
zhì
jiāng
shēn
。”
。”
huán
hóu
yòu
yìng
biǎn
què
chū
huán
hóu
yòu
yuè
shí
biǎn
què
wàng
huán
hóu
ér
xuán
zǒu
huán
hóu
shǐ
使
rén
wèn
zhī
biǎn
què
yuē
:“
:“
zài
còu
tàng
yùn
zhī
suǒ
zài
zhēn
shí
zhī
suǒ
zài
cháng
wèi
huǒ
zhī
suǒ
zài
suǐ
mìng
zhī
suǒ
shǔ
nài
jīn
zài
suǐ
chén
shì
qǐng
。”
。”
huán
hóu
tòng
shǐ
使
rén
suǒ
biǎn
què
táo
qín
huán
hóu
suì

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本领!”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蔡桓公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于是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因此不治而死。

逐句剖析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进见蔡桓公,

# 蔡桓公:本文所谓的蔡桓公,据考证应该是战国时期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本名田午。,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鄚(今河北任丘市)人,他是扁鹊学派的传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沿用他师傅的名字来称呼他,以此表达对他的尊敬。扁鹊学派的最后传人是宋代的窦材,著有《扁鹊心书》,他曾说,历史上有三个扁鹊,上古扁鹊者,扁鹊也;中古扁鹊者,秦越人也;当世扁鹊者,大宋窦材是也。

"立有间":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

# 有间:一会儿。,立:站立。

"扁鹊曰":扁鹊说:“

"君有疾在腠理":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

# 腠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不治将恐深":不医治恐怕会加重。”

# 恐:恐怕,担心。,将:要。

"桓侯曰":蔡桓公说:“

"寡人无疾":我没有病。”

# 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在文中译为我。

"扁鹊出":扁鹊离开后,

"桓侯曰":蔡桓公说:“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本领!”

#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好,喜欢。(另解:医生习惯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 医,医生。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好,习惯。治,医治。不病,没有发作的疾病。以,以之,用以。为,作为。功,功绩,成绩。)

"居十日":过了十天,

"扁鹊复见":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

"曰":说:“

"君之病在肌肤":您的病在肌肉里,

# 肌肤:肌肉。

"不治将益深":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

# 益:更,更加。

"桓侯不应":蔡桓公不理睬。

"扁鹊出":扁鹊离开后,

"桓侯又不悦":蔡桓公又不高兴。

"居十日":又过了十天,

"扁鹊复见":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

"曰":说:“

"君之病在肠胃":您的病在肠胃里了,

"不治将益深":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

# 将:要。

"桓侯又不应":蔡桓公又没有理睬。

# 应:答应,理睬。

"扁鹊出":扁鹊离开后,

"桓侯又不悦":蔡桓公又不高兴。

"居十日":又过了十天,

# 居十日:待了十天 。 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在文中译“过了”。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

# 望桓侯而还走:远远地看见桓侯,小步后退着走。还:通“旋”,转身。走:小步快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蔡桓公于是特意派人问他,

# 故:特意。(另解:于是。)

"扁鹊曰":扁鹊说:“

"疾在腠理":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

"汤熨之所及也":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 及:达到。,汤熨: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熨,中医治病的方法之一。汤,用热水或药水敷治。这个意义后写作烫。熨,用粗盐或艾草等东西外用热敷。

"在肌肤":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

"针石之所及也":用针灸可以治好;

# 针石:古代针灸用的金属针和用砭石制成的石针,这里指用针刺治病。

"在肠胃":病在肠胃里,

"火齐之所及也":用火剂汤可以治好;

# 火齐: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调配,调剂。这个意义后写作剂。

"在骨髓":病在骨髓里,

"司命之所属":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

# 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传说中掌管生命的神。属,隶属,管辖。

"无奈何也":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

# 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今在骨髓":现在病在骨髓里面,

"臣是以无请也":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 臣是以无请也: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无请,不再请求。是以:以是,因此。(另解:请,询问。)

"居五日":过了五天,

"桓侯体痛":蔡桓公身体疼痛,

"使人索扁鹊":派人寻找扁鹊,

# 索:寻找。,使:指使,派人。

"已逃秦矣":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

"桓侯遂死":蔡桓公因此不治而死。

# 遂:于是,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扁鹊见蔡桓公》是战国思想家韩非写的一篇寓言故事。它讲的是蔡桓公因为害怕知道病情而拒绝看病,结果小病拖成大病,最后全身疼痛死去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人们,特别是当权者,要敢于面对自己的问题,无论是个人困难还是社会危机,都应该早点想办法解决。韩非在讲故事说道理的过程中,称赞了神医扁鹊的智慧和先见之明,同时批评了蔡桓公的顽固和糊涂。文章语言简单直接,不啰嗦也不故弄玄虚,是篇好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战国末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韩非(前280?~前233),即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哲学家。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师事荀子。曾献策韩王未被用,著文《孤愤》《五蠹》《说难》受秦王重视,却因谗害死于秦狱。他吸收道、儒、墨各家的思想,继承发展前期法家思想,集法家学说的大成,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很大。著有《韩非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战国之世,群雄并立,干戈频仍,亦为贤才辈出、学术勃兴之时。诸子百家为扬己说,纷纷著书立言、聚徒讲学。“时势造英雄”,如此世道,要求当时著述需逻辑谨严,选材精审,说理透辟,方能服人。《韩非子》即为其中佼佼者,其《解老》《喻老》二篇,乃道家经典《老子》之重要注疏。韩非曾以“欲制物于其细”之见,援引史事与民间传说,重释《老子》中“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之哲学命题。其文汇于《韩非子・喻老》,于剔除老子哲学消极玄虚之弊的同时,融入新义,深拓其朴素辩证法。《扁鹊见蔡桓公》即出自《喻老》篇,述扁鹊数为蔡桓公诊病而桓公忌医之事,于简淡叙事中蕴含生活哲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也是一篇叙事散文。讲述了扁鹊多次拜见蔡桓公,指出其病情逐渐加重,而蔡桓公始终拒绝医治,最终病入骨髓、无法救治而亡的故事。体现了对待自身问题或错误应及时正视、积极补救的道理,也反映了讳疾忌医终将酿成严重后果的事实。

2. 分段赏析

首段(自起句至“医治好治不病以为功”)交代了事件背景首句“扁鹊见蔡桓公”叙明故事主宾:扁鹊姓秦名越人,医术精绝;蔡桓公即后文所称桓侯,为蔡国君主。扁鹊首次指出桓侯已患病,但病情尚浅,及时治疗可痊愈。“立有间”三字既简笔勾勒扁鹊诊病过程,更显其仅凭片时观察便知症结的神妙医术。然桓侯对警告不以为意,反谓医者喜治无病之人以邀功,其“讳疾忌医”之态初现。桓侯否认自己有病,并认为医生都喜欢治疗那些原本健康的人,以此来当做自己的功劳。次段(自“居十日”至“桓侯又不悦”)继接前文,故事情节得到进一步发展,扁鹊十日后再次觐见桓侯,言病症已入肌肤,不治将深。“复见”“居十日”点明病情迁延之序,扁鹊再三进谏,见医者仁心。“君之病在肌肤”一句,正应前番“不治将恐深”之断。然桓侯仍置若罔闻,且面露不悦,其固执之性渐显。体现了医者父母心的负责态度。“君之病在肌肤”一句印证了前文“不治将恐深”的推断。尽管扁鹊善言劝诫,但桓侯还是不予理睬,甚至表示出不满。三段(自“居十日”至“桓侯又不悦”)不久,桓侯病入肠胃,扁鹊论断再得印证,言不治则病势益深。然桓公仍拒纳忠言,对医者再三指陈病情深为不悦。至此,桓侯疾患日重,桓侯患疾渐深,渐入不治之境,这一情节为下文的转折做好了铺垫。尽管扁鹊的预测与之前“不治将恐深”的判断一致,这两个“居十日”的递进描写,既呈现了病情加重过程,也刻画了扁鹊坚持劝谏的医者仁心,同时为后续转折埋下伏笔。四段(自“居十日”至“臣是以无请也”)此为故事高潮,扁鹊遥见桓侯即转身疾走,这个反常举动制造了紧张氛围——说明病情已到无法挽救的地步。当桓侯派人追问时,扁鹊详细解释了治疗时机:病在表皮可用热敷,肌肤层适合针灸,肠胃病需汤药调理。但如今病入骨髓,已超出人力所能救治的范围。这个情节既解释了前文扁鹊态度转变的原因,也强化了“延误治疗导致不可逆后果”的主题。此前耐心进谏,今见病入膏肓而“还走”足证桓侯疾患已药石罔效。五段(自“居五日”至篇末)结局部分简明扼要:桓侯最终病发身亡,扁鹊离开蔡国避祸。故事虽戛然而止,却深刻揭示了"防微杜渐"的道理,同时暗讽了当权者讳疾忌医、迁怒他人的执政弊病。全文通过四次诊断的递进描写,生动展现了忽视小病终酿大祸的过程,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3. 作品点评

此文以桓侯病情演变为脉络,结构紧凑流畅、起伏有序,层层推进说理。作者用三迭之法,借扁鹊数次进谏深化题旨。扁鹊反复规劝与桓公漠然置之形成鲜明对照,不事雕琢便勾勒出人物特质:扁鹊医术精而责任心强,桓公则骄矜自用、固执不化。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短短的篇幅里,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古代人物形象;寓爱憎、褒贬于事实叙述之中,并不直接说出结论;过程的叙述,层层递进,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现代辽宁省作协主席王充闾《充闾文集·古文今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荡》

下一篇:先秦·佚名《卫风·硕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