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有鱼":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北海有一条鱼,
# 北冥:北海。庄子想象中的北海,应该在北方的不毛之地。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
"其名为鲲":它的名字叫做鲲。
# 鲲:大鱼名。
"鲲之大":鲲体积巨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
# 不知其几千里也: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大。一说“几”本义为极微小,引申为“极为接近”,此处当解释为“尽”;因为《庄子》一书中表数量的词都用“数”,如“数仞”“数金”。千里也:应有千里之大。
"化而为鸟":鲲变化成为鸟,
"其名为鹏":它的名字叫做鹏。
# 鹏:本为古“凤”字,这里指传说中的大鸟。
"鹏之背":鹏的脊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
"怒而飞":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
# 怒而飞:振翅奋发。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通“努”,奋力飞举。
"其翼若垂天之云":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
# 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垂天:天边。一说遮天。垂,通“陲”,边际。
"是鸟也":这只鹏鸟啊,
# 是:指示代词,这。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
# 徙:迁移。,海运:海水运动。古代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大鹏可借风力南飞。
"南冥者":南海是一个,
"天池也":天然形成的水池。
# 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齐谐》者":《齐谐》,
# 《齐谐》:书名,记载齐国俳谐的书。
"志怪者也":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
# 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
"《谐》之言曰":《齐谐》记载说:“
"鹏之徙于南冥也":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
"水击三千里":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
# 水击:击水,拍打水面。击:拍打。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上:向上。九:表虚数,不是实指。
"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
# 去以六月息者也:指大鹏飞行六个月才止息于南冥。一说息为大风,大鹏乘着六月间的大风飞往南冥。去以六月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去:离开。以凭借。息:气息。这里指风。
"野马也":山野中的雾气,
# 野马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尘埃也":空气中的尘埃,
# 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
# 以息相吹也:以气息相互吹拂所致。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相:互相。吹:吹拂。,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
"天之苍苍":天色湛蓝,
# 天之苍苍:“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苍苍:深蓝。
"其正色邪":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 其正色邪: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其:表示选择。正色:真正的颜色。色:颜色。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 极:尽。
"其视下也":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
# 其视下也:大鹏从天空往下看。其,代大鹏。下:向下。
"亦若是则已矣":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 亦若是则已矣: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是,这样。亦:也。已:罢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 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好友。
"庄子曰":庄子说:“
"鲦鱼出游从容":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
# 从容:悠闲自得。,鲦鱼:一种白色小鱼。
"是鱼之乐也":这就是鱼的快乐。”
# 是:这。
"惠子曰":惠子说:“
"子非鱼":你又不是鱼,
# 非:不,不是。
"安知鱼之乐":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
# 安:疑问代词,表反问,怎么。
"庄子曰":庄子说:“
"子非我":你不是我,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
"惠子曰":惠子说:“
"我非子":我不是你,
"固不知子矣":固然就不知道你;
#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子固非鱼也":你也不是鱼,
"子之不知鱼之乐":你不知道鱼的快乐,
#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全矣":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 全:完全,完备。
"庄子曰":庄子说:“
"请循其本":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
# 循其本: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其:话题。本:最初。
"子曰‘":你开始问我‘
"汝安知鱼乐’":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 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云者":的话,
# 云者:助词,用于句末,表提顿,以引起下文。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
# 既已:已经。
"我知之濠上也":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庄子(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在蒙地担任过漆园吏,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但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其文想象力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名篇有《庄子》《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1. 分段赏析
《北冥有鱼》篇:开篇,庄子就描绘出一条名为鲲的大鱼,它体型巨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运用夸张的描述,鲲化而为鹏,鹏的背同样广阔无垠,展翅高飞时,翅膀犹如天边垂下的云朵。在描述鹏迁徙的壮观场景时,庄子写道:“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里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鹏的磅礴气势。如此巨大的鹏,迁徙时要借助海水运动和大风之力,还需六个月的时间才能停歇,这表明鹏看似逍遥自在,实则有所凭借,并非绝对自由。文中“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将微小的尘埃与宏大的鹏相提并论,揭示了世间万物无论大小,皆有所依凭的道理。而“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通过对天空颜色及鹏从高空俯瞰景象的描写,引发人们的思考。《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篇:开篇点明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的场景,轻松惬意,为这场论辩营造出悠然的氛围。庄子一句“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尽显其悠然自得、与自然相融的心境。他以一颗细腻敏感的心,从鲦鱼从容的游姿中,感受到鱼的快乐,这体现出庄子对自然万物的深切关照和感悟,蕴含着他“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理念。然而,惠子的一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打破了这份诗意的宁静,将话题引入到严谨的思辨之中。惠子质疑庄子判断鱼之快乐的依据,因为在他看来,庄子并非鱼,无法知晓鱼的感受。面对惠子的质疑,庄子巧妙回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运用类比的方式,指出惠子不是自己,同样也不能断定自己不知鱼之乐。惠子紧接着又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进一步巩固自己的观点,强调庄子不是鱼,所以不知鱼之乐。此时,庄子并未陷入惠子的逻辑圈套,而是另辟蹊径,提出“请循其本”。他敏锐地抓住惠子最初问话中“安知”一词的歧义,将其从“怎么知道”转化为“在哪里知道”,巧妙地回应“我知之濠上也”,既摆脱了论辩困境,又展现出其独特智慧。
上一篇:先秦·韩凭妻何氏《乌鹊歌二首》
下一篇:先秦·佚名《韩非子引先圣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