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皇嘉树":天地间的美好树木啊,
# 嘉:美,善。,后皇:即后土、皇天,指地和天。
"橘徕服兮":橘树适应这里的水土生长。
# 橘徕服兮:适宜南方水土。徕,通“来”。服,习惯、适应。
"受命不迁":它禀受天命不能迁移,
# 受命:受天地之命,即禀性、天性。
"生南国兮":生来就扎根在南国土地。
"深固难徙":根深蒂固难以移植,
"更壹志兮":更加具有专一的志向。
# 壹志:志向专一。壹,专一。
"绿叶素荣":绿色的叶子白色的花朵,
# 素荣:白色花。
"纷其可喜兮":繁茂的样子多么可爱啊。
"曾枝剡棘":众多的枝条有尖利的刺,
# 剡棘:尖利的刺。,曾枝:繁枝。曾,通“层”。
"圆果抟兮":圆圆的果实团聚在一起。
# 抟:通“团”,圆圆的;一说同“圜”,环绕,楚地方言。,圆:一作“圜”。
"青黄杂糅":青色黄色交杂混合,
"文章烂兮":鲜艳的花纹色彩多么灿烂。
# 烂:斑斓,明亮。,文章:花纹色彩。
"精色内白":外表颜色鲜明内部洁白,
# 精色:鲜明的皮色。
"类任道兮":好像能担当重任的人。
# 类任道兮:就像抱着大道一样。一作“类可任兮”。类,像。任,抱。
"纷缊宜脩":香气浓郁适合修饰
# 纷缊宜脩:长得繁茂,修饰得体。脩,同“修”。
"姱而不丑兮":美好而没有丑陋的样子。
# 姱:美好。
"嗟尔幼志":感叹你幼年的志向,
# 嗟:赞叹词。
"有以异兮":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啊。
"独立不迁":独自挺立不改变,
# 不迁:不可移易,不变。,独立:超群而特立。
"岂不可喜兮":难道不令人欣喜。
"深固难徙":根深蒂固难以移植,
"廓其无求兮":胸怀宽广没有贪求啊。
# 廓:胸怀开阔。
"苏世独立":清醒地独立于世间,
# 苏世独立:独立于世,保持清醒。苏,苏醒,指的是对浊世有所觉悟。
"横而不流兮":横渡而不随波逐流啊。
# 横而不流:横立水中,不随波逐流。
"闭心自慎":封闭内心自我谨慎,
# 闭心:安静下来,戒惧警惕。
"终不失过兮":始终不会犯错误啊。
# 终不失过兮:一作“不终失过兮”。失过,即“过失”。
"秉德无私":保持美德没有私心,
# 秉德:保持好品德。
"参天地兮":可与天地相并列啊。
"愿岁并谢":希望岁月一起流逝,
# 愿岁并谢:誓同生死。岁,年岁。谢,死。
"与长友兮":与你长久做朋友啊。
"淑离不淫":美丽独立不放纵,
# 淑离:美丽而善良自守。离,通“丽”。
"梗其有理兮":正直而有条理啊。
# 梗:正直。
"年岁虽少":年纪虽然年轻,
# 少:年少。
"可师长兮":却可以效法啊。
# 师长:动词,为人师长。
"行比伯夷":品行可以与伯夷相比,
# 伯夷:古代的贤人,纣王之臣。固守臣道,反对周武王伐纣,与弟叔齐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古人认为他是贤人义士。,行:德行。
"置以为像兮":树立你作为榜样啊。
# 像:榜样。,置:植。
战国时期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屈原(前340?~前278?),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名平,字原,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早年深得楚怀王信赖,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却遭贵族子兰、靳尚等人谗害而去职。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汨罗江。屈原在楚国地方文艺的基础上,创作出“骚体”形式,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其以华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融化神话传说,抒发热烈感情,塑造鲜明形象,对后世影响很大。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描绘了橘树绿叶白花、枝桠带刺、果实圆滚饱满、外皮青黄鲜亮、果肉雪白的外在美,以及扎根故土、根基深厚、坚持自我、清醒独立、坚守美德的内在精神,借橘树托物言志,表达了对坚贞高洁精神的推崇,以及诗人坚守志向、严格要求自己、深厚的爱国之情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体现了其追求美好品质、坚守崇高理想的坚定决心。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与“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暗喻屈原对楚国的忠贞不渝。橘树因水土而无法迁移的特性,被赋予屈原“独立不迁”的爱国情志。拟人:“嗟尔幼志,有以异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拟人化描写,这两句将橘树塑造成具有自我意识与道德追求的君子。
3. 分段赏析
《九章·橘颂》在结构上以四言句式为主,描写的对象单一,只围绕橘树展开,写法和《诗经》较为接近。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为一节,分成九节,可分为两部分:前四节(十六句)是第一部分,后五节(二十句)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前十六句主要刻画橘树的外在形态。开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等三句很有气势:一棵挺拔的绿橘树,突然出现在广阔的土地上,它深深扎根在南国土壤,无论多大力量都无法让它迁移。“受命不迁”的坚韧姿态,让人顿生敬佩。橘树不仅值得尊敬,模样也亲切好看。诗人细致描绘它生机盎然的绿叶,形容它如雪花般绽放的白色花朵;枝叶间虽长着尖刺(剡棘),也只是为了抵御外界伤害;它回馈给人类的,是色泽纯净、饱满诱人的果实。屈原笔下的南国橘树,就这样“纷缊宜修”(枝叶茂盛、姿态得体),像个能担重任的可靠形象。这部分虽以描写为主,但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诗人对这棵“嘉树”的自豪与赞美。第二部分后十六句则从橘树的外在美转向对其内在精神的歌颂。橘树年纪轻轻,便立下“独立不迁”是坚守自我、不轻易改变的坚定志向;长大后,更展现出“横而不流”立场坚定、不随波逐流、“淑离不淫”品德美好、不迷失方向的高尚品格,刚正不阿。即便到了百花凋零的寒冬,它依然郁郁葱葱,绝不向严寒低头。诗中“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是关键——诗人突然将自己融入对橘树的歌颂中,表达愿与橘树长久为友的心意。面对艰难岁月,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受诽谤仍坚守操守的屈原本人重叠在一起。接着诗人思绪跨越千年,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收尾,全诗境界顿时升华。在古代志士伯夷与橘树的相互映照中,前文赞美的橘树精神,全部汇聚成身处逆境却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的象征,高高矗立在历史中。前六句“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开篇点明橘树是天地孕育的美好树木,天生适应南方水土。“受命不迁”“深固难徙”以橘树的生长特性为喻,暗含诗人对故土的深切眷恋与不可动摇的忠贞之志,语言质朴却立意深远。中间十二句“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圜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脩,姱而不丑兮”,转向对橘树形态与内在的细致刻画:绿叶扶疏、白花素净,枝桠带刺却果实圆润;青黄相间的表皮色泽明丽,内瓤洁白如素,气质端庄美好。“纷其可喜”“姱而不丑”等句,既写出橘树外在的生机盎然,又以“类任道”“精色内白”暗示其内在的担当与纯粹,逐渐体现出借物喻人的意图。后十四句“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是全诗核心。诗人以“嗟尔”起叹,把橘树拟人化,称它从小就有与众不同的“幼志”——独立不移、胸怀宽广、清醒自重、坚守美德,甚至能与天地比肩。末句“愿岁并谢,与长友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直抒胸臆,表达愿与橘树长久为友、以其为榜样的心意,将橘树的品格升华为诗人自身的精神追求: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始终保持纯净的本心与坚定的操守。
4. 作品点评
从现在能看到的古代诗作来看,《九章·橘颂》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专门咏物的诗。屈原准确抓住了橘树的生长特点和生活习性,用类比联想的方法,把橘树和人的精神、品格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橘树的赞美。他通过咏物来表达志向,借物描写人,既连接了物和我,又融合了过去和现在,从而创造出了清代林云铭在《楚辞灯》中称赞的那种独特境界——读起来每句都是在赞颂橘树,却又好像不只是赞颂橘树;仔细看时,屈原和橘树仿佛分不出彼此,互相映照,如同镜中花、水中月一般美妙。从这以后,南方的橘树就被赋予了志士仁人“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一直被人们传唱和学习。这一独特的贡献只有屈原才有,因此宋代刘辰翁称屈原为自古以来的“咏物之祖”。
# 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矣。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颂赞》
# 美橘之有是德,故曰颂。《管子》篇名有《国颂》。说者云:颂,容也。陈为国之形容。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
# 旧解徒知以受命不迁明忠臣不事二君之义,而不知以深固难徙,示其不能变心从俗,尤为自命之本。盖不迁难徙,义各不同,故特著之曰“更壹志”也。作文之时不可考,然玩卒章之语,愀然有不终永年之意焉,殆亦近死之音矣。
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
上一篇:先秦·佚名《诗》
下一篇:先秦·佚名《为士卒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