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ǎng
广
shī

朝代:隋作者:江总浏览量:1
huáng
quán
suī
bào
hèn
bái
liú
míng
bēi
jūn
gǎn
zuò
ēn
shēng

译文

黄泉之下死而有憾,捐躯义举青史留名。悲伤广达为义而死,不肯负恩苟且偷生。

逐句剖析

"黄泉虽抱恨":黄泉之下死而有憾,

# 黄泉:在中国道家文化中是指人死后所往之地,也就是阴曹地府。

"白日自留名":捐躯义举青史留名。

"悲君感义死":悲伤广达为义而死,

"不作负恩生":不肯负恩苟且偷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哭鲁广达诗》是南朝文学家江总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鲁广达虽抱恨而死,但英名永留世间;后两句赞扬鲁广达为大义而牺牲的忠义,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自身的自悲与自惭。全诗表达含蓄,留有弦外之音,塑造了一个重节守义的忠义形象,短短四句的诗篇显得十分丰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陈文学家

江总(519~594),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历仕梁、陈、隋三代。自幼聪敏,以能诗为梁武帝所赏,官至太子中舍人。陈文帝天嘉四年,被征还建康,任中书侍郎,官至尚书令,故世称江令。隋文帝平陈后被迁入长安,后放回。江总的诗以应酬、宴游、写景为多,诗意浮艳靡丽,内容贫乏。陈亡,时有悲慨伤痛之作,情感真切,诗风朴实。其尤善五、七言,五言对仗精严,音律谐和。文以赋、表章、碑铭类为主。诗歌作品有《明庆寺》《哭鲁广达》《闺怨》等。明人辑有《江令君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至德二年(公元584年),隋朝将领贺若弼率领军队渡过长江,攻克南徐,径直进逼金陵。金陵失陷后,金陵守将鲁广达仍率领残兵奋力苦战,直至兵败被俘。陈朝灭亡后,鲁广达因愤懑不平而离世。据《陈书・孝行传》记载,鲁广达死后,尚书令江总抚摸灵柩痛哭不已,于是命人取笔在其棺头题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悼亡诗。诗歌表达了对为国捐躯的鲁广达的痛惜与敬佩,借鲁广达之死,抒发了对陈朝亡国的悲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自身的自悲与自惭。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黄泉虽抱恨,白日自留名”写鲁广达虽抱恨而死,但英名永留世间。开头一句,诗人起笔便提及黄泉,营造出沉重哀伤的氛围。黄泉在传统观念里,是逝者所在之处,暗示鲁广达已经离世。“抱恨”二字,则直白地表明鲁广达虽身死,但心中留有遗憾。这遗憾或许源于他奋力抵抗隋军,却仍未能挽救陈朝覆灭的结局,饱含着壮志未酬的悲愤。​“白日自留名”一句则笔锋一转,从哀伤的情绪中生出一丝明亮。“白日”象征着光明、荣耀,与上句的“黄泉”形成鲜明对比。意思是鲁广达虽然身死,但其事迹、精神却会像白日高悬天空一般,永远留名于世。他为保卫国家英勇奋战,这份忠诚与英勇让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流芳千古。​后两句“悲君感义死,不作负恩生”则赞扬鲁广达为大义而牺牲的忠义,除此还有一层即表现了一种自悲和自惭的心情。从诗句字面来看,诗人的悲痛,源于对鲁广达的哀悼,“悲君感义死,不作负恩生”这句,饱含着对他的惋惜。在国家奋力抵抗却最终灭亡的悲剧之后,像鲁广达这样有血性、为国家大义慷慨赴死的人,他们的战死虽让人悲痛,但也彰显出一种崇高悲壮的气节。反而观之,那些在国家危难时毫无抵抗之力,国家灭亡后甘愿做奴仆、苟且偷生的人,他们的行径着实更加可悲可怜可叹!江总写下《哭鲁广达诗》时,陈朝已灭亡,他自己也在隋朝做官,再结合他曾是陈后主时期朝廷中权势极大的大臣这一背景,就能理解他在悼念鲁广达时,内心藏着的自悲与自惭之情了。据《陈书·江总传》所说,陈为隋灭,江总不单单是负有一般意义上的作为重要权臣的责任,更要为其昏庸误国负上直接责任。有陈后主主这样的昏君,有江总这样的昏臣,就是有再多的能力战的鲁广达,也难以挽回陈朝灭亡的命运。正因如此,他才会写下“黄泉虽抱恨,白日自留名”,借赞颂鲁广达抱恨而死却英名长存,流露出内心的悔恨与愧疚。

3. 作品点评

本诗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追求“弦外之音,画外之情,言外之意”,即注重含蓄。让这短短四句的诗篇显得十分丰满,极大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不嫌自污,真情可悯。

清诗人沈德潜《古诗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隋·佚名《淳熙十六年皇后册宝十三首其一》

下一篇:隋·佚名《大观三年释奠六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