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ān
shàn
diàn
殿
wàng
shān
dēng
shī

朝代:南北朝作者:江总浏览量:2
bǎi
huā
zhào
hán
chūn
lián
xīng
chū
tíng
tíng
xiàng
yuè
xīn
cǎi
zhū
fēi
zèng
pèi
jiāng
bīn
ruò
rèn
sāng
kān
yán
bìng
lún

译文

山间灯火如百花在夜色中绽放,璀璨光芒映照四方宛如蕴含春意。明亮的灯火点点相连仿佛星辰涌现,高耸的灯柱朝向新月傲然挺立。这光亮非合浦明珠能比,也不同于江滨赠佩的场景。如果山灯出现在扶桑之路,定可与东升的朝阳相映争辉。

逐句剖析

"百花疑吐夜":山间灯火如百花在夜色中绽放,

"四照似含春":璀璨光芒映照四方宛如蕴含春意。

"的的连星出":明亮的灯火点点相连仿佛星辰涌现,

# 连星:谓光芒与星相连辉映。,的的:明亮的样子。

"亭亭向月新":高耸的灯柱朝向新月傲然挺立。

# 月:万花谷作花。,亭亭:高远的样子。

"采珠非合浦":这光亮非合浦明珠能比,

# 合浦:汉朝的一个郡(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的合浦县),以盛产珍珠而著称。

"赠佩异江滨":也不同于江滨赠佩的场景。

# 赠佩异江滨:典出旧题刘向《列仙传》,云江妃二女,游于江汉之滨,遇郑交甫,以佩珠赠之。交甫行数十步,佩珠与仙女皆不见。这两句的意思是:以珠、佩作喻,极言山寺夜灯的不同寻常。

"若任扶桑路":如果山灯出现在扶桑之路,

# 若任扶桑路:扶桑,神木名。相传日出于其下。这两句的意思是:山灯也可以像太阳东升一样,普照大地。任:万花谷作在。

"堪言并日轮":定可与东升的朝阳相映争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三善殿夜望山灯诗》是南北朝江总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诗人于三善殿夜宿时,目睹寺中山灯后的心绪感悟。首联以生动的比喻描绘山灯,如百花在夜间绽放、似含春的光辉。颔联形容山灯像繁星接连出现,亭亭玉立对着新月。后两联运用典故,通过与合浦采珠、江滨赠佩对比,最后想象山灯若在扶桑路,可与日轮并肩。全诗结构统一,运用夸张手法,将原本漆黑的世间幻化为如白昼般明亮,暗喻佛教恰似人们心灵深处的明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陈文学家

江总(519~594),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历仕梁、陈、隋三代。自幼聪敏,以能诗为梁武帝所赏,官至太子中舍人。陈文帝天嘉四年,被征还建康,任中书侍郎,官至尚书令,故世称江令。隋文帝平陈后被迁入长安,后放回。江总的诗以应酬、宴游、写景为多,诗意浮艳靡丽,内容贫乏。陈亡,时有悲慨伤痛之作,情感真切,诗风朴实。其尤善五、七言,五言对仗精严,音律谐和。文以赋、表章、碑铭类为主。诗歌作品有《明庆寺》《哭鲁广达》《闺怨》等。明人辑有《江令君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以细腻笔触描绘了夜晚山灯的绚烂景象,借对山灯的赞叹,隐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向往。

2. 写作手法

比喻:“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将夜晚亮起的山灯比作“百花绽放”,以“吐”字赋予灯动态的生机;又以“含春”形容灯光的温润明媚,仿佛灯光自带春日暖意。不直接写灯的明亮,而用“百花”“春”的美好意象作喻,让山灯的璀璨与柔和跃然纸上。夸张:“若任扶桑路,堪言并日轮”,“扶桑”是神话中太阳升起的地方,“日轮”即太阳。诗人夸张地说,若让这些山灯沿着扶桑之路延伸,其光芒足以与太阳并列。将山灯的光亮与太阳相提并论,极写山灯的璀璨夺目,赋予其壮丽感。用典:“采珠非合浦,赠佩异江滨”,化用两个经典典故,“合浦珠”(合浦盛产珍珠,后喻宝物之地)与“江滨赠佩”(相传郑交甫在江滨遇神女,得赠玉佩)。诗人说山灯既不是合浦的珍珠,也不是江滨的玉佩,看似否定,实则以典故的珍贵意象反衬山灯:它虽非珠、佩,却有着不输宝物的独特价值,既避免了直白夸赞,又借典故的文化内涵拓宽了诗歌的意境,让山灯的美更添一层含蓄的厚重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山间的灯火在夜色中绽放,仿佛百花在夜间盛开;灯光四处映照,又像含着春日的暖意。以“百花吐夜”“四照含春”的比喻,将山灯的璀璨与春日生机联系起来,打破了夜晚的幽暗沉寂。“疑”“似”二字既写出灯光的逼真与绚烂,也流露出诗人初见时的惊喜与赞叹,开篇便奠定了对山灯美景的欣赏基调。颔联“的的连星出,亭亭向月新”灯光明亮闪烁,如同接连出现的星辰;灯影高耸直立,对着明月更显清新。“的的”状写灯光的明亮清晰,“连星出”将灯光与星光类比,凸显其璀璨夺目;“亭亭”描绘画灯的挺拔姿态,“向月新”则以月亮为背景,衬托山灯的清新脱俗。此联进一步刻画山灯的形态与光彩,情感中充满对其独特美感的细致品味与欣赏。颈联“采珠非合浦,赠佩异江滨”这灯光不像合浦出产的珍珠那样名贵,也不同于江滨赠人的玉佩那样象征情意。以“非合浦”“异江滨”的对比,避开了传统珍珠、玉佩的贵重或寓意,转而强调山灯自有其独特价值,它不依赖世俗的名贵或象征意义,却以自然纯粹的光芒打动人心。暗含诗人对这种不事雕琢、天然美好的偏爱,情感中带着对山灯独特性的珍视。尾联“若任扶桑路,堪言并日轮”如果让这些山灯沿着扶桑(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之路前行,几乎可以说能与太阳的光芒并列。以夸张手法将山灯与“日轮”(太阳)相比,极言其光芒之盛、气势之强。“堪言并日轮”的赞叹,既是对山灯璀璨极致的推崇,也隐含着一种对光明力量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江淹《刘太尉琨伤乱》

下一篇:南北朝·鲍照《幽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