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g
ān
guī
huán
yáng
zhōu
jiǔ
yuè
jiǔ
xíng
wēi
shān
tíng
yùn

朝代:南北朝作者:江总浏览量:1
xīn
zhú
nán
yún
shì
xíng
suí
běi
yàn
lái
xiāng
xià
jīn
huā
kāi

译文

心追逐南去的白云飘逝,身体跟随者北飞的大雁回来。家乡篱笆下的菊花,如今又有多少株盛开。

逐句剖析

"心逐南云逝":心追逐南去的白云飘逝,

# 逝:往,去。,南云:南去的云。,逐:追赶;追随。

"形随北雁来":身体跟随者北飞的大雁回来。

# 北雁:从北边南飞的大雁。,形:指身体。

"故乡篱下菊":家乡篱笆下的菊花,

# 篱:篱笆。

"今日几花开":如今又有多少株盛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为南朝陈诗人江总晚年返乡途中所作。彼时他路过薇山亭,触景生情写下此篇。诗中借“南云”飘向故乡、“北雁”归巢,寄托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又以“独寻孤店抵扬州”“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的问询,含蓄且急迫地抒发思乡欲归之情。创作上即景抒情,将乡愁融入眼前云、雁、孤店、菊等寻常景致,情感细腻隐晦,尽显晚年归乡的复杂心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陈文学家

江总(519~594),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历仕梁、陈、隋三代。自幼聪敏,以能诗为梁武帝所赏,官至太子中舍人。陈文帝天嘉四年,被征还建康,任中书侍郎,官至尚书令,故世称江令。隋文帝平陈后被迁入长安,后放回。江总的诗以应酬、宴游、写景为多,诗意浮艳靡丽,内容贫乏。陈亡,时有悲慨伤痛之作,情感真切,诗风朴实。其尤善五、七言,五言对仗精严,音律谐和。文以赋、表章、碑铭类为主。诗歌作品有《明庆寺》《哭鲁广达》《闺怨》等。明人辑有《江令君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根据诗歌内容和作者生平考证,这首诗的创作地点应为扬州而非长安。原题《长安九日诗》与实际情况存在矛盾:从"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的前两句来看,诗人应是从北方(长安)南归至扬州。江总(519-594)在陈亡后入隋为官,开皇九年(589)后不久得以南返,卒于开皇十四年的江都(扬州)。此诗当写于其晚年南归初抵扬州时,通过"归心-归程-归景"三重递进:首联以"南云""北雁"抒写思归心切,颔联"故乡篱下菊"转写归乡后的怅惘,尾句"今日为谁开"更以菊花自况,寄托深沉的身世之感。全诗展现了这位由梁入陈、再仕隋朝的文坛领袖,在人生暮年面对故园景物时的复杂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思乡诗。描写了作者晚年返乡途中所见薇山亭之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形随北雁来”,通过借“北燕”这样的一个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衬托:诗中隐含“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时间背景,古人有重阳赏菊、登高思亲的习俗。诗人却未写登高望远,而是聚焦“篱下菊”的细节,以节日的传统氛围反衬内心的孤独:本该与家人共赏菊花的日子,自己却在归乡途中,只能通过联想问菊,这种“节日热闹”与“个人漂泊”的反差,让乡愁在节日的映衬下更显浓烈。此外,“篱下菊”本是陶渊明笔下隐逸生活的象征,诗人却将其转化为乡愁的载体,以田园意象反衬乱世中的流离,进一步深化了情感层次。联想:诗句“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中,诗人见“南云”飘向南方、“北雁”南飞的自然现象,直接联想到自身归乡的方向。云与雁本是客观景物,却因“逐”“随”二字被赋予人的主观意志——心似云般向南方故乡飘去,身如雁般踏上归程,将自然物象与归乡之情通过联想紧密勾连,使抽象的“思归”变得具体可感。

3. 分段赏析

诗的首句“心逐南云近”蕴含多层深意。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浓烈却暂未得归,只得仰观南去白云寄托愁绪,正如陆机所言“指南云以寄款”。云的悠然飘逝与诗人滞留不得归的处境形成对比,愈发凸显思乡之苦——心虽追逐南云远去,身却仍在漂泊途中。这种对云寄情的写法,在江总《遇长安使寄裴尚书》中亦有体现:“去云目徒送,离琴手自挥”,皆以云为载体传递乡愁。但在此诗中,因诗人已踏上归乡之途,句中更添一层归心似箭的急切,与《寄裴尚书》中无可奈何的怅惘形成鲜明对照。次句“形随北雁来”紧承前意,在思乡之苦与归乡之急的铺垫下,笔锋一转透出抵达南方的欣喜。诗人以“北雁”为喻,既呼应“南云”形成方位上的工整对仗,又借雁行的轻快姿态,暗写自身脚步的轻盈——因归乡心愿即将实现,心境畅快,连身形都仿佛随北雁一同展翅南下。“形随”二字看似平淡,却将抽象的归心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动态,五字浑然一体,于飘逸中见归程的畅达。前两句一苦一喜、一抑一扬,通过情感的波折与对仗的精巧,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层层递进地推向深处。后二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堪称神来之笔。当归乡途中思乡情切、故乡近在咫尺之时,诗人的思绪突然聚焦于篱墙下的菊花。这一意象的选择极富匠心:菊花既是故乡常见之物,承载着诗人对故土的深刻记忆,更在潜意识中勾连起往昔岁月里的人事与情感。诗人看似只问菊花,实则以小见大,通过单一物象唤醒对故乡的整体印象——篱菊上附着的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无数温馨片段与乡愁的总和。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联想,使思乡之情从直白的宣泄转向深沉的哲思。与此同时,诗句节奏放缓,与前两句的轻快形成反差,恰似归人临近家乡时的迟疑与深情凝视,在缓慢的语势中,将情感的厚度与复杂度推向巅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作家的思情是通过对故乡菊花的关切询问含蓄的表达出地,这种移物的表现手法极有情味。

现代现代山西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米万锁《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范云《四色诗四首 其二》

下一篇:南北朝·沈满愿《咏灯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