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ún
yuǎn
kàn
yǒu
rén

朝代:南北朝作者:刘义庆浏览量:2
xún
yuǎn
kàn
yǒu
rén
zhí
zéi
gōng
jùn
yǒu
rén
yuē
:“
:“
jīn
。”
。”
yuē
:“
:“
yuǎn
lái
xiāng
shì
lìng
bài
qiú
shēng
xún
suǒ
xíng
?”
?”
zéi
zhì
wèi
yuē
:“
:“
jūn
zhì
jùn
jìn
kōng
nán
ér
gǎn
zhǐ
?”
?”
yuē
:“
:“
yǒu
rén
yǒu
rěn
wěi
zhī
nìng
shēn
dài
yǒu
rén
mìng
。”
。”
zéi
xiāng
wèi
yuē
:“
:“
bèi
zhī
rén
ér
yǒu
zhī
guó
。”
。”
suì
bān
jūn
ér
huán
jùn
bìng
huò
quán

译文

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胡人军队已经来到,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而离开,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胡兵听后相互议论说到:“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逐句剖析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

# 远:从远方。,荀巨伯:东汉颍州(今属河南)人,生平不详,汉桓帝的义士。

"值胡贼攻郡":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

# 胡:中国古代泛指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民族,秦汉时一般指匈奴。,值:恰逢,赶上。

"友人语巨伯曰":朋友对荀巨伯说:“

# 语:动词,对......说,告诉。

"吾今死矣":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

"子可去":你赶快离开吧。”

# 子可去:您可以离开这里。子,第二人称代词“您”的尊称。去,离开。

"巨伯曰":荀巨伯说:“

"远来相视":我远道而来看望你,

"子令吾去":你却要我离开,

# 吾:第一人称,我。,令:使,让。

"败义以求生":败坏道义来求生,

# 败义以求生:败坏道义而苟且偷生。

"岂荀巨伯所行邪":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

# 邪:句末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贼既至":胡人军队已经来到,

"谓巨伯曰":问荀巨伯说:“

"大军至":大军一到,

"一郡尽空":整个城都空了,

# 郡:古代的行政区划,这里指城。

"汝何男子":你是什么人,

"而敢独止":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

"巨伯曰":荀巨伯回答说:“

"友人有疾":我的朋友身患重病,

"不忍委之":我不忍心舍弃他而离开,

"宁以我身代友人命":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

"贼相谓曰":胡兵听后相互议论说到:“

"我辈无义之人":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

# 无义之人:不懂道义的人。

"而入有义之国":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

"遂班军而还":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

"一郡并获全":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是南北朝文学家刘义庆编撰的文言文,出自《世说新语・德行》。文章围绕荀巨伯探望生病友人期间遇胡贼攻郡的故事展开,运用对话描写、衬托等手法,借荀巨伯与友人的交流、和胡贼的交涉,展现荀巨伯重情重义、舍生取义的高尚品格,以及“义”的感染力。从事件起因(探友遇贼)、发展(友人劝离与巨伯坚守)到高潮结局(胡贼受感撤军),层层推进;作品以简洁叙事传递深刻道德内涵,彰显《世说新语》“以小见大”的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等职。刘义庆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其成就在于撰有《世说新语》,该书记述了汉末、魏、晋士大夫的言行,为研究当时社会提供了珍贵资料。另有志怪小说《幽明录》,虽已散佚,但鲁迅《古小说钩沉》中辑得二百余则。其作品风格以简洁生动、富有韵味著称,能以短小篇幅展现人物风貌与故事精髓。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文言文。文章讲述了荀巨伯远道探望生病友人,恰逢胡贼攻打郡城,友人劝他离开,荀巨伯因坚守道义、不忍舍弃友人,愿以自身性命换友人存活,最终使胡贼受感化撤军,一郡得以保全的故事。借荀巨伯在危难中坚守道义、不离不弃的行为,展现了“义”的力量与价值,表达了对重情重义、舍生取义品德的推崇。

2. 分段赏析

开端“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中,荀巨伯“远看友人疾”,一个“远”字,凸显其重情重义—为探病不辞路途遥远。“值胡贼攻郡”,瞬间将日常探病场景卷入战乱危机,情节陡转。友人深知局势危急,以“吾今死矣,子可去”劝离,简洁话语里,有对死亡的无奈,更有对友人安危的牵挂,为后文荀巨伯坚守做铺垫,初步展现两人间深厚情谊与患难中的人性考量。“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中,面对友人劝离,荀巨伯直言回应。“远来相视”强调自己为“义”而来,探病是践行道义;“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以反问彰显其价值观—宁可舍弃生命,也不做违背道义的事。此句将“义”与个人行为绑定,凸显荀巨伯对道德准则的坚守,使人物形象从“重情”深化到“重义”,让故事的精神内核开始凸显。“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中,胡贼到来,质问荀巨伯“敢独止”的勇气,侧面渲染战乱的恐怖与人心的惶惶。荀巨伯“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的回答,再次强调“不忍”(情感)与“宁代”(行动),把重情重义推向极致。在生死抉择前,他以朴素语言诠释“义”的担当,让“义”不再抽象,成为具体可感的行为选择,使故事冲突达到顶点。“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胡贼的对话与撤军行为,是故事的反转与升华。“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借胡贼之口,将“无义”与“有义”对比,凸显荀巨伯“义”的感染力;“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让个人的“义举”产生守护一方的巨大力量,使“义”的价值从个人品德上升到守护社会的层面,收束情节同时,传递出“义能化人、救人”的深刻寓意。

3. 作品点评

这段文字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人应当重情重义,舍生取义的义举意义重大,它不仅能挽救他人性命,甚至可以拯救一座城乃至一个国家。那些坚守信义、大义凛然、对友人忠诚、愿舍生取义,把情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而“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这句话更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下一篇:南北朝·谢灵运《岁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