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ī
xuān
chéng
jùn
chū
xīn
lín
xiàng
bǎn
qiáo

朝代:南北朝作者:谢朓浏览量:2
jiāng
西
nán
yǒng
guī
liú
dōng
běi
tiān
shí
guī
zhōu
yún
zhōng
biàn
jiāng
shù
juàn
yáo
yáo
yóu
huān
huái
怀
qíng
xié
cāng
zhōu
xiāo
chén
shǎng
xīn
suī
xuán
bào
姿
zhōng
yǐn
nán
shān

译文

长江水路向西南伸展无尽,归流的江水却向东北奔流。在天际辨认那归来的船只,在云中分辨江岸上的树木。羁旅的愁思令我心神倦怠,以往我也多次经历这样的孤独漫游。既为能做官而满心欢喜,又暗合隐居滨水之州的志趣。从此与尘世的喧嚣相隔,在这里得偿赏心乐事。虽然我没有玄豹那样的姿质,却也终于能像它一样隐于南山之雾中。

逐句剖析

"江路西南永":长江水路向西南伸展无尽,

# 江路西南永:写诗人逆水向西南而行。江路:长江的水路;永,长、远,《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归流:归向大海的江流。

"归流东北骛":归流的江水却向东北奔流。

# 骛:通“鹜”,奔驰。,归流:归向大海的江流。

"天际识归舟":在天际辨认那归来的船只,

# 归舟:返航的船,这里指归向京城的船。南朝宋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梦寐伫归舟,释我吝与劳。”,天际:天边,指江天相接处。

"云中辨江树":在云中分辨江岸上的树木。

# 江树:江边之树。

"旅思倦摇摇":羁旅的愁思令我心神倦怠,

# 摇摇:心神不定貌、心情恍惚貌。《诗·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毛传:“摇摇,忧无所愬。”孔颖达疏:“《战国策》云:‘楚威王谓苏秦曰:寡人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薄。然则摇摇是心忧无所附著之意。’”

"孤游昔已屡":以往我也多次经历这样的孤独漫游。

# 屡:副词,屡空,经常贫乏而一无所有。屡复,多次告白,后用以指贫穷、衣食不继。

"既欢怀禄情":既为能做官而满心欢喜,

# 禄情:怀恋俸禄。

"复协沧州趣":又暗合隐居滨水之州的志趣。

# 沧州:滨水的地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三国魏·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然后临沧洲而谢支伯,登箕山以揖许由。”,协:会意。从办,从十。办,亦声。协,表示同力。十,表示众多。合起来表示众人同力。本义,和睦;融洽。《书·尧典》:“协和万邦。”传:合也。

"嚣尘自兹隔":从此与尘世的喧嚣相隔,

# 嚣尘:亦作“嚻尘”。喧闹扬尘。这里指喧嚣的尘世。《左传·昭公三年》:“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杨伯峻注:“嚣,喧闹;尘,尘土飞扬。”宋·曾巩《灵岩寺兼简重元长老二刘居士》诗:“更闻雷远相从乐,世道嚣尘岂可干。”

"赏心于此遇":在这里得偿赏心乐事。

# 赏心:心意欢乐。南朝宋·谢灵运《晚出西射堂》诗:“含情尚劳爱,如何离赏心?”宋·邵雍《同程郎中父子月陂上闲步吟》:“必期快作赏心事,却恐赏心难便来。”令人心情舒畅的事。

"虽无玄豹姿":虽然我没有玄豹那样的姿质,

# 虽无玄豹姿:“虽无”两句:刘向《列女传·贤明传·陶答子妻》:“答子治陶三年,名誉不兴,家富三倍……居五年,从车百乘归休,宗人击牛而贺之。其妻独抱儿而泣。姑怒曰:何其不祥也!妇曰: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今夫子治陶,家富国贫,君不敬,民不戴,败亡之徵见矣!愿与少子俱脱……处期年,答子之家果以盗诛。”玄豹,颜色黑中带红的豹,此以玄豹为喻,说自己外任宣城,远离京都是非之地,可以全身远害。

"终隐南山雾":却也终于能像它一样隐于南山之雾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是南朝齐词人谢朓所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情景分咏,又相互映衬。前六句写江行所见的江路景色,又暗含倦旅情思;后六句写幽栖避害之想,也是其自我宽解之词。全诗语言清淡,情味旷逸,结构完整,思致含蓄,表达了诗人愿意远离尘嚣、远害避祸、享受隐逸的志趣,算得上谢朓山水诗中的上乘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齐诗人,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谢朓(464~499),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其与同族的谢灵运,并称“大小谢”。因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故称谢宣城、谢吏部。后卷入废立的政治斗争中,遭人诬陷,死于狱中。谢脁是永明诗体的代表诗人,与沈约、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他的诗长于写景,风格清俊,善于熔裁,圆美流转,平仄协调,对偶工整。谢脁关于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的技巧,对于唐代诗坛有着深刻的影响。代表作品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著有《谢宣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是南朝齐词人谢朓所写的一首五言诗。公元495年,正值齐明帝建武二年的春天,谢朓接到外任宣城太守的任命。他从建康出发,乘船逆长江西行。此次赴任,诗人因深感朝廷赏识,且能远离尘世喧嚣、奔赴清静之地,内心欣喜不已,遂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行旅山水诗。诗歌描写了诗人赴宣城途中所见的江路景色,展现了诗人倦于行旅的情思,同时也表达了他愿意远离尘嚣、远害避祸、享受隐逸的志趣。

2. 写作手法

用典:“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巧用刘向《列女传》中陶答子妻提到的南山玄豹的典故:陶答子治陶三年,名誉不兴却家富三倍,其妻劝他学习南山玄豹,雾雨七日不食以泽毛成文章,从而藏而远害,然而陶答子未听,一年后其家果然因盗被诛。谢朓借此典故,一方面表明此次出任宣城太守如同与南山雾雨融为一体般隐遁,可远离政治旋涡;另一方面,也暗示自己虽身为郡守,但不会像陶答子那样贪污腐败,而是会保持清廉,以淡泊心境处理政务;此一典多用,精当巧妙。

3. 分段赏析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开篇点明诗人离开建康乘船逆流西行的行程,“西南”与“东北”形成鲜明的方向对比,“永”字形容江水长流,体现出路途的遥远;“骛”通“鹜”,有奔驰之意,描绘出水流奔腾的动态。江水本应东流入海,而诗人却逆流而上,且水流已将抵达它的归宿,所以奔流得那么迅速,人却背井离乡,而且行程才刚刚开始,所以更是觉得前路漫漫无尽头。通过人与江水的对比,自然地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永”和“骛”二字巧妙地传递了这种复杂的情感,此处未作一句情语,仅在人与江水相逆而行的比较中就自然流露出了深长的愁绪。“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这两句由近及远,继续描绘江舟远行时的景物,是全诗中饱含深情之处。诗人在浩渺的水天之际,努力辨认着归舟,那远去的归舟承载着对故乡的牵挂;再向云中望去,隐约能分辨出江畔的树林,而树林的深处便是自己的家乡。诗人用“识”和“辨”两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他回望故乡时的专注与眷念,虽未直接抒情,却将思乡之情蕴含在这淡淡的景物描写之中,使景物具有了无限的情韵,为唐代山水行役诗将景中情、情中景融为一体提供了成功的艺术经验。“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这两句承上启下,巧妙地由前四句眷恋故乡的惆怅心情转换为无可奈何的自我排遣。“摇摇”形容人随着江舟的颠簸而摇来晃去的状态,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倦怠和恍惚。这是一个双关语,既写出了眼前江水使船颠簸的情景,又体现了诗人当时的心境。“孤游昔已屡”是倒装句,意思是诗人回想从前,孤身远游已经不止一次,越是这样自我宽解,越能体现出他此刻的孤独。它巧妙地将诗人眷念故土的惆怅心情转换为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排遣。“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禄情”指诗人怀恋俸禄,“沧洲趣”则表示隐居的志趣。谢朓提到此次前往宣城,既满足了为官的愿望,又契合了隐逸的志趣,这看似和谐的表述,实则精炼概括了他一生思想中的矛盾——既感激皇恩、安于仕途,又渴望远离尘世喧嚣、明哲保身。魏晋之后,朝隐之风渐盛,调和出仕与归隐的理论在士大夫群体中广泛流传,如晋王康琚在《反招隐诗》中提出“小隐隐林薮,大隐隐朝市”。然而谢朓将追逐功名利禄的心思与归隐江湖的意向,如此轻易地统一在一起,使得“沧洲趣”更像是为“怀禄情”披上的风雅外衣,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志趣存在趋于世俗的一面。“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诗人表示从此将离开这喧嚣的尘世,赏心乐事也将从此开始。然而,这实际上只是诗人一种天真的想法,实际上他不可能真正地远离尘世,所谓的“赏心”也不过是在公务之余逍遥吟咏的散淡生活,并非真正的避世远遁。此句反映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又无法完全摆脱现实的无奈。“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诗人化用刘向《列女传》中陶答子妻提到的南山玄豹的典故,玄豹在雾雨七日而不食,是为了保护自己。这里诗人以玄豹自喻,说自己虽然没有玄豹那样深藏远害的资质,但此次外任宣城,远离京都是非之地,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全身远害。同时,也暗示自己虽身为郡守,但不会像陶答子那样贪污腐败,而是会保持清廉,以淡泊的心境处理政务。这一结尾一典多用,精当巧妙,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将诗人内心复杂的思绪,以闲适旷达的笔调缓缓道来。其结构严谨,情感表达含蓄委婉,语言质朴自然,意境闲适悠远,在谢朓的山水诗作中有着较高的艺术水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语有全不及情而情自无限者,心目为政,不恃外物故也。“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从此写景,乃为活景。故人胸中无丘壑,眼底无性情,虽读尽天下书,不能道一句。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古诗评选》

# 闲旷之情迢递出之,“天际”二句竟堕唐音,然在选体则渐以轻漓入唐调。

清文学家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下一篇:南北朝·刘义庆《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