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夏犹清和":初夏时节依旧清爽和暖,
# 清和:清爽和暖。张平子《归田赋》有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句,即本此而作。,犹:仍然。,首夏:初夏。
"芳草亦未歇":芳草也还未凋零枯萎。
# 亦未歇:也没有停止生长,仍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水宿淹晨暮":我在船上留宿,从清晨到黄昏,
# 淹晨暮:将晨暮连成一体,分不清早晚。,水宿:生活在水中,即住宿舟船之上。
"阴霞屡兴没":云霞时隐时现,在天空中反复升腾沉没。
# 屡兴没:多次变换,即或雨或晴,时而阴云密布,时而彩霞满天。《河图》:“昆仑山有五色水,赤水之气,上蒸为霞,阴而赫然。”,阴霞:阴云和彩霞。
"周览倦瀛壖":纵览海上曲折的海岸已感到疲惫,
# 倦瀛壖:对海边岸上的景物已觉得厌倦。传说九州之外有大瀛海包围,故东海也可泛称为瀛。,周览:遍观,即全都游览过了。
"况乃陵穷发":更何况要登上那荒远不毛之地。
# 陵:凌驾,漂游。,况乃:何况是。
"川后时安流":水神时常让江海平静流淌,
# 川后:波神。曹植《洛神赋》:“川后静波。”
"天吴静不发":水怪天吴也安静地没有兴风作浪。
# 不发:不动作,不激荡,不掀起波涛。《楚辞·九歌·湘君》:“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天吴:水伯。《山海经》:“朝阳之谷神日天吴,是水伯也。”
"扬帆采石华":扬起船帆去采摘石华,
# 石华:可食用的海味水产。《临海水土物志》:“石华附石,肉可啖。”又:“海月大如镜,白色正圆。”,扬帆:张帆行舟。
"挂席拾海月":挂起船席来拾取海月。
# 海月:可食用的海味水产。,挂席:张帆行舟。
"溟涨无端倪":沧海浩渺无边无际,
# 无端倪:无头无尾,无边无际。,溟涨:泛指海洋。《庄子》有“北溟”“南溟”之称,李弘范注曰:“广大窕冥,故以溟为名。”谢承后《汉书》注曰:“陈茂常度涨海。”是涨亦可指海。
"虚舟有超越":空船在海上自由地超越前行。
# 超越:超然漂行。,虚舟:没有载物的空船。
"仲连轻齐组":鲁仲连轻视齐国的官印绶带,
# 仲连轻齐组:鲁仲连轻视齐国的封赏。《史记·鲁仲连传》载:齐田单攻燕聊城不下,鲁仲连乃用计迫使燕将自杀,于是聊城被破。齐君想封赏鲁仲连,而他不要封赏,逃隐于海上。组,系冠帽或印章的丝带,借指官爵。
"子牟眷魏阙":魏牟却心系朝廷宫阙。
# 子牟眷魏阙:公子牟留恋王室的高官厚禄。《吕氏春秋》载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日:“身在江海之上,心居魏阙之下,奈何?”这里借用来讽刺假隐士。魏阙,富门外悬法之处,代指政界官场。
"矜名道不足":若夸耀名声则道行不足,
# 道不足:不足道,不值得称道。,矜名:崇尚空名。
"适己物可忽":若顺应本心则外物皆可忽略。
# 物可忽:万事万物(所有的功名利禄)都可以忘记。,适己:顺从自己的本性。
"请附任公言":愿追随任公的哲言,
# 任公言:指任公教导孔子的一段话,见《庄子·山木》篇,大意是直木先遭伐,甘泉先被喝,人太聪明、太惹眼,也容易首先遭到不测。孔子认为有理,就逃到大泽之中隐居起来。,附:依附,遵从。
"终然谢天伐":最终舍弃功利之心,免受自然的惩罚。
# 天伐:与“终然”相对,指人为因素或外力影响而致损毁夭折。,谢:辞去,避免。,终然:自然老死,全命而终。
南朝宋诗人,山水诗派鼻祖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幼时寄养在钱塘杜家,所以小名客儿,后世又称谢客。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与谢朓合称为“大小谢”,加上族弟谢惠连合称为“三谢”;与颜延之、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谢灵运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以精丽之语刻画自然景物,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但有“玄言”余习,又“颇以繁芜为累”。他创作的《山居赋》作为山水赋的代表,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也引领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山水纪游题材的五言古诗,借初夏航海途中的所见所感景象,写出了诗人从倦游滨海到泛舟沧海的心境转变,以及在自然奇观中悟得适己顺天、摒弃功名的人生哲思。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以初夏清和天气与未谢芳草之景,融入诗人自幸自慰的复杂心情,暗含傲兀之气;“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写扬帆海中采石华、拾海月的情景,寄寓泛舟时的悠然与超越之感;“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借溟海无边的景象,抒发心境的开阔超脱,景与情相互交融。
3. 分段赏析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以时令切入,初夏气候尚显清爽和煦,连芳草也未因渐盛的暑气凋零,此句既呼应《游南亭》中“朱明移”的季节感,又以草木生机暗衬诗人暂脱悲绪的微澜心绪。“芳草未歇”实则反用《离骚》“鹈鴂先鸣使百草芳歇”的典故,于自适自慰中暗藏“逐臣”不甘沉沦的孤傲。然这份慰藉终难持久,“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转写水行生活的单调:日复一日栖于舟中,看云霞在晨昏间反复隐现,滨海周游的程式化图景渐生倦怠。“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以递进笔法强化情绪——遍历海岸已觉疲惫,更何况即将面对极北不毛之地?“况乃”二字承接“倦”意,足见扬帆前诗人心境仍陷沉郁,所谓“泛海之想”实由厌倦催生,而非豪情勃发。“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化用神话意象,水神川后令江海安流,暴虐的水怪天吴亦敛息静处,仿佛为诗人开辟坦途,奇幻笔墨中透出自然对人的接纳。“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以具体动作勾勒航海情状:张帆破浪间采摘石华,挂席行舟时拾取海月,“石华”如龟足般奇崛,“海月”似圆镜般莹洁,珍奇物产的点缀让画面充满逸趣。至“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笔势转向宏观:沧海浩瀚无涯,乘舟漂浮其间,竟生“虚舟超越”的凌空之感——“无端倪”写海之阔大,“虚舟”喻心之空明,至此诗人从“倦瀛壖”的沉郁中挣脱,随海波舒展的不仅是行舟,更是被俗世拘囿的心境,物我两忘的哲思已悄然萌芽。“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以典切入,形成鲜明对照:鲁仲连助齐却燕后拒受封赏,视功名如敝屣;魏牟虽隐于江海却心系朝堂,终为虚名所困。两种人生态度折射出诗人的价值判断:“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直言标榜虚名者背离大道,唯有顺应本心方能超脱物外。结句“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援引《庄子》“直木先伐,甘泉先竭”的哲思,警示露才扬己必招祸患,唯有如大海般“渊深浩渺而一平如镜”,敛迹损势、澡雪精神,方能免于“天伐”而全生养性。此层将航海体验升华为人生哲思,借鲁仲连、任公等典故,将“顺天适己”的主旨融入对自然与生命的观照中,景、情、理三者浑然交融,尽显谢灵运“以玄理入诗”的艺术特质。
4. 作品点评
此诗将深邃情理巧妙融入自然精美的写景记游之中,诗人于航海途中的所见所感,皆成为哲思的载体。全诗语言风格正如鲍照所评“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既有描摹壮阔海景的流丽笔墨,又含玄理哲思的深层意蕴,却无生硬说教之嫌。其写景不事雕琢而意境自显,言情不涉直露而情志深蕴,于景物的自然更迭中,让读者随诗人的游踪体悟从倦游到超脱的心境升华,尽显“中充实而溢于外,风华流丽而不伤于巧”的艺术特质。
# 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南北朝鲍照《南史·颜延之传》
# 公晚年七律渐近自然,如此首之高浑,非老手不办。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南北朝·谢惠连《雪赋》
下一篇:南北朝·范云《别诗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