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ǐng
biǎo

朝代:南北朝作者:谢灵运浏览量:2
jiàn
zhī
dōng
xiè
liù
shuǐ
zhī
nán
chí
huī
líng
hǎi
zhī
wěi
shū
shú
shí
xué
zhī
yǒng
guī
ruò
nǎi
cháng
shān
kuǎn
kuà
wài
nèi
guāi
xià
liú
shàng
jūn
wàng
gāng
ér
xuán
guī
hóng
鸿
yàn
fēng
ér
fǎn
zhì
ér
jiàn
bǎn
suì
shēng
jiàng
shān
pàn
hòu
zhī
qīng
yǎn
tiào
qián
dèng
zhī
jué
àn
kàn
zhāo
yún
zhī
bào
xiù
tīng
liú
zhī
zhù
jiàn
luó
shí
guài
jué
héng
yuè
fēi
shān
fēi
lóu
què
bān
cǎi
lèi
xiù
míng
bái
ruò
yuè
luó
màn
jué
pān
tái
liú
huá

译文

看见条条河流向东奔泻,目睹条条江水朝南奔流,向广州押送犯人,谁永归石穴,长期隐居。大庾岭雄伟高大,阻隔内外,下面没有潜行于地下的流水,上面没有平直的道路,獐和兔子看到山冈就转身返回,鸿雁目睹山峰便折回翅膀往回飞。从山脚往上攀登踏上山坡之后,接着又往下走到山边。回头看走过的路山峰倾斜,眺望前方的石阶边缘陡峭。看朝霞白云围绕着峰峦,听溪流从高处流入涧溪。岩石罗列像棋子一样密排散布,怪异奇特杂乱交错。不是高山也不是丘陵,是楼阁也是城楼。斑纹彩色像绣布,皎洁白净似月亮。蔓生地衣类植物攀附于绝壁之上,青苔在浅水轻轻滑过。

逐句剖析

"见五渎之东写":看见条条河流向东奔泻,

# 写:通“泻”,急流倾泻。,五渎:泛指大庾岭区域的各条溪水江河,非实为“五”。

"睹六水之南驰":目睹条条江水朝南奔流,

# 南驰:往南奔流。,六水:泛指大庾岭区域的各条溪水江河,非实为“六”。

"挥灵海之委输":向广州押送犯人,

# 委输:把物质装上车船叫委,转运到他处交卸叫输。原指运送物质,此指押送犯人。,挥灵海:指向灵海,即奔赴灵海。“灵海”疑指广州。

"孰石穴之永归":谁永归石穴,长期隐居。

# 孰石穴之永归:北堂书钞一百五十八。孰:谁。石穴之永归:永归石穴,长期隐居。

"若乃长山款跨":大庾岭雄伟高大,

# 款跨:雄伟高大。,长山:指大庾岭。大庾岭又名塞上、塞岭、台岭。传说汉武帝时有庾姓将军筑城岭下,故名大庾,又叫庾岭。,若乃:发语词,无实义。

"外内乖隔":阻隔内外,

# 乖隔:阻隔。

"下无伏流":下面没有潜行于地下的流水,

# 伏流:潜行于地下的流水。

"上无夷迹":上面没有平直的道路,

# 夷迹:平直的道路。

"麕兔望冈而旋归":獐和兔子看到山冈就转身返回,

# 旋归:转身返回。,麕兔:獐和兔子。

"鸿雁睹峰而反翮":鸿雁目睹山峰便折回翅膀往回飞。

# 反翮:折回翅膀往回飞。

"既陟麓而践坂":从山脚往上攀登踏上山坡之后,

# 既陟麓而践坂:“既陟”二句:既……遂……:……之后,接着又……。陟麓:从山脚往上攀登。践坂:踏上山坡。

"遂升降于山畔":接着又往下走到山边。

# 山畔:山边。

"顾后路之倾巘":回头看走过的路山峰倾斜,

# 倾巘:山峰倾斜。

"眺前磴之绝岸":眺望前方的石阶边缘陡峭。

# 绝岸:边缘陡峭。,磴:石阶。

"看朝云之抱岫":看朝霞白云围绕着峰峦,

# 抱岫:围绕着峰峦。

"听夕流之注涧":听溪流从高处流入涧溪。

# 注涧:从高处流入涧溪。

"罗石棋布":岩石罗列像棋子一样密排散布,

# 棋布:像棋子一样密排散布。,罗石:岩石罗列。

"怪谲横越":怪异奇特杂乱交错。

# 横越:杂乱交错。,怪谲:怪异奇特。

"非山非阜":不是高山也不是丘陵,

# 阜:土山,丘陵。

"如楼如阙":是楼阁也是城楼。

# 阙:门楼,城楼。

"斑采类绣":斑纹彩色像绣布,

# 类:似,像。,斑采:斑纹彩色。

"明白若月":皎洁白净似月亮。

# 若:似,像。

"萝蔓绝攀":蔓生地衣类植物攀附于绝壁之上,

# 绝攀:攀附于绝壁之上。,萝蔓:蔓生地衣类植物。

"苔衣流滑":青苔在浅水轻轻滑过。

# 苔衣流滑:《艺文类聚》八。苔衣:青苔。 流滑:浅水轻轻滑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岭表赋》是南北朝时期诗人谢灵运创作的一篇赋作。这篇赋共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中,作者由眼前向东奔泻、向南奔流的条条水流,联想到自己遭流放后将要一去不复返的境遇。第二段则转回到岭表的正题之上,描绘出大庾岭的秀丽景色。这篇赋借助对景物的刻画来渲染周遭气氛,烘托内心的情绪,所蕴含的情感十分真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宋诗人,山水诗派鼻祖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幼时寄养在钱塘杜家,所以小名客儿,后世又称谢客。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与谢朓合称为“大小谢”,加上族弟谢惠连合称为“三谢”;与颜延之、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谢灵运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以精丽之语刻画自然景物,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但有“玄言”余习,又“颇以繁芜为累”。他创作的《山居赋》作为山水赋的代表,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也引领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嘉九年(432年),诗人遭到流放前往广州,行进途中经过了江西大余县和广东南雄县交界地带的大庾岭。当诗人望见这座高大雄伟的大庾岭时,不由得联想到自己被流放后从此一去再也不能回归的悲凉境况,随后便写下了这篇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抒情赋。借东泻南驰的水流和大庾岭的景色,写出了作者被流放的愁绪与对岭表风光的描绘,通过景物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2. 写作手法

联想:“见五渎之东写,睹六水之南驰”中,诗人目睹条条水流东泻南驰的实景,自然联想到自己被流放南方的境遇,水流奔涌不息却难寻归处,恰似自己一去不复返的命运,借眼前水景触发内心不得回归的伤感。正面描写:“下无伏流,上无夷迹”直接刻画山岭特点,山下没有暗流涌动,山上没有平坦路径,直白展现大庾岭的高大与山路的险峻。侧面描写:“麕兔望冈而旋归,鸿雁睹峰而反翮”通过麕兔见山岗转身返回、鸿雁遇山峰调转翅膀的情景,从动物的反应侧面烘托山岭的高峻难越。照应:“既陟麓而践坂,遂升降于山畔。顾后路之倾巘,眺前磴之绝岸”描写登山时的艰难行程,后路是倾斜的山峰,前路是陡峭的石级,与前文“长山款跨,外内乖隔”的总写相呼应,让山岭阻隔之景更具体。多感官描写:“看朝云之抱岫”以视觉写清晨云雾环绕山峰的景象,“听夕流之注涧”以听觉写傍晚流水注入山涧的声响,视觉与听觉结合,全方位展现岭表景色。渲染:“看朝云之抱岫,听夕流之注涧”“罗石棋布……明白若月”等句,通过细致描绘朝云绕峰、夕流注涧的动态,以及岩石如绣似月的形态,层层铺展大庾岭的幽峻景色,渲染出岭表环境的苍茫与孤寂氛围。烘托:“顾后路之倾巘,眺前磴之绝岸”句,以回望身后倾斜的山峰、眺望前方陡峭的石级之景,勾勒出山路的艰险难行,借行路的坎坷处境烘托诗人流放途中前路迷茫、归途难寻的悲苦心境;“萝蔓绝攀,苔衣流滑”则通过藤蔓难以攀援、苔衣湿滑难行的细节,进一步以环境的险恶烘托内心的孤寂与伤感,让情感在景物描绘中自然流露。

3. 分段赏析

“见五渎之东写,睹六水之南驰,挥灵海之委输,孰石穴之永归”第一段中,作者由眼前向东奔泻、向南流淌的条条水流,联想到被流放到南方的自己,抒发了一旦离去就无法回归的悲伤之情。“若乃长山款跨,外内乖隔,下无伏流,上无夷迹,麕兔望冈而旋归,鸿雁睹峰而反翮。既陟麓而践坂,遂升降于山畔。顾后路之倾巘,眺前磴之绝岸。看朝云之抱岫,听夕流之注涧。罗石棋布,怪谲横越。非山非阜,如楼如阙。斑采类绣,明白若月。萝蔓绝攀,苔衣流滑”第二段回到描写岭表的正题,刻画在大庾岭看到的景物。先以“长山”两句总体描绘山岭的高大雄伟。之后进行具体刻画,用“下无伏流”,从正面夸赞山岭的高大;用“上无夷迹”,夸赞山路的险峻。又以“麕兔”两句从侧面体现山岭的高峻。“既陟麓”四句转而描写自己的行程,身后的道路倾斜险峻,前方的石阶靠着陡峭的崖岸,既与上文的“长山款跨,外内乖隔”相呼应,又表现出自己遭遇的坎坷和前途的险恶。“看朝云”以下,具体描写眼前看到的景物,从感官上看,由视觉转到听觉;从时间上看,从早晨延续到傍晚,从眼前排列的千奇百怪的岩石,到远方姿态各异的群山,以及绝壁上的藤萝,山涧溪流下的苔藓,都一一描绘出来,把大庾岭的优美景色写得仿佛就在眼前。即使身处艰难的处境中,作者仍然没有忘记欣赏和赞美他乡的优美山水景物。和他的山水诗相比,这篇赋因为省去了体悟玄妙道理、追求超脱以及说理的内容,更充分地展现出他对祖国山水的真挚情感。但由于生死难以预料,前景模糊不清,所以字里行间,又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情绪。

4. 作品点评

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提到:“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谢灵运的创作不管是诗歌还是赋作,都遵循着这一“新变”的准则,努力追求创新,吸纳前代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却不被古人的框架所束缚。他能够在当时称雄文坛,赋作方面取得的成就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赋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借途中麇兔旋归,鸿雁反翮的险恶环境,以及倾斜的山峰、陡峭的绝壁,制造出一种反常的气氛,表现他被迫远涉的伤感和对前途的忧惧与绝望。

不详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丁福林《谢灵运鲍照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萧纲《有所伤三首 其二》

下一篇:南北朝·萧纲《赋得陇坻雁初飞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