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shí
mén
zuì
gāo
dǐng
shī

朝代:南北朝作者:谢灵运浏览量:2
chén
xún
jué
zài
shān
shū
fēng
kàng
gāo
guǎn
duì
lǐng
lín
huí
zhǎng
lín
luó
tíng
shí
yōng
jiē
lián
yán
jué
zhú
shǐ
使
jìng
lái
rén
wàng
xīn
shù
huò
guō
guō
liú
shǐ
jiào
jiào
yuán
chén
míng
bié
shǒu
dào
xié
xīn
jiǔ
qiū
𠏉
wán
sān
chūn
cháng
dài
zhōng
chù
shùn
ān
pái
tóng
huái
怀
gòng
dēng
qīng
yún

译文

早晨拄着手杖在山里小心翼翼地探着走路,晚上走累了在山里住宿。远处的山峰遥相对举,迎面的山峰夹着曲折回旋的溪流。高大的树木排列在门前庭外,石头堆满屋檐下靠墙脚高出地面的小块平台。山岩连着山岩会让路没法走,茂密的竹林会使人道路迷失。过来的人会忘记新走出来的路,离开的人忘记了原先走过的小路。晚间溪水流动的声音“活活”作响,夜晚猿猴“噭噭”地叫着。深沉无欲怎么能不理,遵守养生之道自己没有二心。心相合则经得起深秋风霜侵凌,用眼睛欣赏春天草木的初生嫩叶。甘处贫穷以等待终老,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达到道家物我不分、人天合一、无忧无乐的境界。可惜没有抱负相同的人,一起走上隐逸之路。

逐句剖析

"晨策寻绝壁":早晨拄着手杖在山里小心翼翼地探着走路,

# 寻:小心翼翼地探着走路。,策:拄着手杖。

"夕息在山栖":晚上走累了在山里住宿。

# 栖:住宿。

"疏峰抗高馆":远处的山峰遥相对举,

# 高馆:指建于石门绝壁上的精舍。,抗:遥相对举。,疏峰:远处的山峰。

"对岭临回溪":迎面的山峰夹着曲折回旋的溪流。

# 回溪:曲折回旋的溪流。

"长林罗户庭":高大的树木排列在门前庭外,

# 罗户庭:排列在门前庭外。,长林:高大的树木。

"积石拥阶基":石头堆满屋檐下靠墙脚高出地面的小块平台。

# 阶基:一作“基阶”,屋檐下靠墙脚高出地面的小块平台。,拥:堆满。

"连岩觉路塞":山岩连着山岩会让路没法走,

"密竹使径迷":茂密的竹林会使人道路迷失。

"来人忘新术":过来的人会忘记新走出来的路,

# 术:道路。

"去子惑故蹊":离开的人忘记了原先走过的小路。

# 惑故蹊:忘记了原先走过的小路。,去子:离开的人。

"活活夕流驶":晚间溪水流动的声音“活活”作响,

# 活活:水流声。《诗经·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噭噭夜猿啼":夜晚猿猴“噭噭”地叫着。

# 噭噭:动物的吼鸣声。

"沉冥岂别理":深沉无欲怎么能不理,

# 沉冥:深沉无欲。

"守道自不携":遵守养生之道自己没有二心。

# 不携:指没有二心。携,分离。,守道:遵守养生之道。

"心契九秋𠏉":心相合则经得起深秋风霜侵凌,

# 𠏉:一作干。树干,指经得起深秋风霜侵凌的松柏等。,九秋:即秋天,因为一秋九十天。,契:相合。

"目玩三春荑":用眼睛欣赏春天草木的初生嫩叶。

# 荑:草木的初生嫩叶。,三春:即春天,因为春季三个月。,目玩:用眼睛审视、欣赏。

"居常以待终":甘处贫穷以等待终老,

# 居常:甘处贫穷。

"处顺故安排":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达到道家物我不分、人天合一、无忧无乐的境界。

# 安排:安于推移。指达到道家物我不分、人天合一、无忧无乐的境界。,处顺: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

"惜无同怀客":可惜没有抱负相同的人,

# 同怀客:抱负相同的人。

"共登青云梯":一起走上隐逸之路。

# 青云梯:传说中架于青天白云间的梯子,登之可以升天成仙,这里借指隐逸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石门最高顶诗》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所作的五言古诗。全诗可分三层:开篇两句点题,叙述清晨登山、傍晚栖宿之事;中间十句描绘宿于山中所见所闻之景;最后八句即景抒情,点明主旨。此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对偶句的精心雕琢,几乎全篇皆为对偶,融情于景的细腻含蓄,与结构布局上的错落有致相互融合,共同营造出全诗雄浑傲岸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宋诗人,山水诗派鼻祖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幼时寄养在钱塘杜家,所以小名客儿,后世又称谢客。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与谢朓合称为“大小谢”,加上族弟谢惠连合称为“三谢”;与颜延之、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谢灵运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以精丽之语刻画自然景物,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但有“玄言”余习,又“颇以繁芜为累”。他创作的《山居赋》作为山水赋的代表,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也引领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谢灵运任永嘉郡太守时,常于南北两居往来。元嘉七年(430年)春,他久居北居后重寻石门,写下此诗,主要描绘石门风光,抒发自己隐居赏景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纪游写景诗。诗歌通过叙述清晨登山、傍晚栖宿的过程,描绘宿山所见所闻之景,最后即景抒情点明主旨,全篇以对偶句式精心雕琢,将融情于景的含蓄与结构布局的精巧结合,营造出雄浑傲岸的意境。

2. 写作手法

俯仰结合:“疏峰抗高馆,对岭临回溪”写高馆俯瞰之景,展现地势之高;“长林罗户庭,积石拥基阶”则描绘仰视所见,长林、积石环绕高馆。俯仰之间,立体呈现山馆周边环境。感官描写:“活活夕流驶,噭噭夜猿啼”从听觉角度,以水流声、猿啼声,增添夜山的清幽与寂寥;“连岩觉路塞,密竹使径迷”从视觉描绘山路与竹林,多感官结合,丰富画面层次。远近结合:近写“长林罗户庭,积石拥基阶”的高馆周边,远绘“连岩觉路塞,密竹使径迷”的山峦竹林,由近及远,展现空间变化,凸显景色层次感。虚实相生:实写“疏峰抗高馆”等眼前景,虚写“来人忘新术,去子惑故蹊”的行人感受,以虚衬实,营造迷茫氛围,增添诗歌韵味。融情入景:“活活夕流驶,噭噭夜猿啼”借凄清之景,融入孤独幽愤之情;“心契九秋𠏉,目玩三春荑”以景表心境,展现超脱豁达。烘托:以“连岩觉路塞,密竹使径迷”的复杂山路,烘托诗人身处山林的迷茫;用“活活夕流驶,噭噭夜猿啼”的声响,烘托山居的孤寂氛围。倒叙:诗题“登石门最高顶”,却先写“夕息在山栖”的夜宿之景,将来时沿途景物倒叙补出,打破常规,增添诗歌曲折之美。首尾呼应:开篇“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与结尾“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呼应,前者写登山夜栖,后者感慨无人共登,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3. 分段赏析

“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两句交代行程。“晨”与“夕”点明时间跨度,“策”即拄杖,一个“寻”字生动展现诗人探寻绝壁的兴致与执着,凸显其对石门景色的向往。“夕息在山栖”则表明诗人最终于山间栖居,为后文描写山栖所见所感埋下伏笔,也奠定了全诗以山栖为核心的叙述基调。“疏峰抗高馆,对岭临回溪”先总写高馆位置。“疏”为分疏、整治之意,“抗”即举,此处高馆并非与疏峰对抗,而是分疏山峦后高踞峰顶,如同拔地而起。“对岭临回溪”,描绘出高馆遥对岭崖、深临回溪的宏伟态势,给人以独立中天、俯视万类的磅礴之感,展现出高馆地理位置的独特与险峻。“长林罗户庭,积石拥阶基”由远及近描写高馆周边景色。“长林”高大茂密,环绕在馆舍的户庭之外,好似在拱卫着山馆;“积石”错落堆砌,簇拥着馆舍的阶基。人工建造的馆舍与自然的石木完美融合,营造出一种自然与人工和谐统一的氛围,凸显出环境的古朴与静谧。“连岩觉路塞,密竹使径迷”进一步描写远望之景。山岩连绵不断,仿佛阻断了前行的道路;竹林茂密繁密,让路径变得模糊难辨。“塞”与“迷”生动地描绘出山路的曲折与幽深,也为下文“来人忘新术,去子惑故蹊”作铺垫,使读者更能体会置身其中时那种迷失方向的感觉。“来人忘新术,去子惑故蹊”此二句为虚写,起到独特的“隔”的作用。它将前文所见之景与后文所闻之声隔开,却又巧妙地将二者熔为一体。“忘”“惑”二字,生动地表现出无论是初来此地之人,还是离去之人,都会因这复杂的山路而迷失方向,既充分展现了前文“塞”“迷”的意境,又为后文营造凄迷空漠的气氛做了过渡。“活活夕流驶,噭噭夜猿啼”描绘诗人在山居中所闻之声。“活活”形容水流声,夜色中,山泉奔涌流淌;“噭噭”模拟猿啼声,此起彼伏,在夜月下回荡。这些声音让原本清森卓拔的山居,笼罩上一层凄迷空漠的色调,诗人也由此从这“沉冥”之境中生发出独特的感想,景与情在此紧密交融。“沉冥岂别理,守道自不携”两句由景入理。在这深沉幽冥的环境中,诗人感悟到并非有特别的道理,只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与道义,内心就不会产生动摇。此句将眼前之景与内心感悟相结合,体现出诗人在静谧环境中的哲学思考。“心契九秋𠏉,目玩三春荑”进一步表达诗人心境。“心契九秋𠏉”,表明诗人的心如同深秋时节坚挺的树木,坚韧不拔;“目玩三春荑”,则说明诗人的目光欣赏着春日柔嫩的草木,心境悠闲自在。这两句与前文沉冥中傲兀的景象相呼应,展现出诗人幽愤中又蕴含着闲适的复杂心态。“居常以待终,处顺故安排”体现诗人的处世态度。诗人以平常之心对待生活,顺应自然的变化,坦然接受人生的安排。这既是对前文心境的延续,也反映出诗人在山水之间所获得的精神寄托与超脱。“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为全诗结尾,呼应题目“登石门最高顶”。诗人遗憾没有志同道合之人,能与自己一同攀登这高耸入云的阶梯,共同欣赏美景。此句在结构上使全诗浑然一体,在情感上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同时也展现出诗人孤芳自赏的情怀。整首诗视角独特,景物描写层次分明,虚实相间,融情入景,最终达到景情理圆融一体的境界,充分体现了谢灵运诗歌命意造景深曲、结构谨严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石门之景,优美奇特,诗人登山临水,乐而忘返,自然希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能一起隐居山林,超然世外。全诗十分注意偶句的锤炼,几乎通篇对偶,陆时雍《诗镜总论》谓“康乐神工巧铸,不知有对偶之烦”,斯言可信。

不详浙江省古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俞樟华《池塘春草——谢灵运、孟浩然、王维诗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姚翻《同郭侍郎采桑诗》

下一篇:南北朝·萧子显《乌栖曲应令三首 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