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zhǔ
shī

朝代:南北朝作者:谢灵运浏览量:2
xiāo
tán
dàn
chūn
guō
dìng
shān
miǎn
yún
chì
tíng
yān
​​bó​​
liú
chù
jīng
lín
cēn
cuò
liàng
hūn
fèn
xiǎn
guò
liáng
jiàn
zhì
biàn
便
jiān
shān
guì
zhǐ
tuō
píng
shēng
xié
yōu
lún
zhì
kùn
wēi
ruò
jiǔ
gān​​
qǐng
shǐ
guǒ
yuǎn
yóu
nuò
宿
xīn
jiàn
shēn
xiě
wàn
shì
líng
luò
huái
怀
bào
zhāo
kuàng
wài
lóng
huò

译文

夜中渡过渔浦潭,天明到达富阳城。望了眼定山那缥缈的云雾,名胜赤亭也没泊舟稍停。逆流而上惊湍急流撞击去舟,靠近岸边时地势曲折险阻。显然我缺乏伯昏无人那样的定力,经历的险境超过吕梁壑。频繁遇到艰难应逐渐习惯,如同两山重叠,贵在适时止泊。平生一直期望能实现远游的约定,却因困境挫折,被困于微弱之境。长久以来表露求官的请求,如今才实现远游的诺言。素来的心愿渐渐得以抒发,但万事都已零落。内心已经变得开阔明朗,外物只不过如屈伸的龙蠖般无足轻重。

逐句剖析

"宵济渔浦潭":夜中渡过渔浦潭,

"旦及富春郭":天明到达富阳城。

# 郭:富春县城郭。,旦及:早晨到达。

"定山缅云雾":望了眼定山那缥缈的云雾,

# 缅:远。,定山:亦名狮子山。

"赤亭无淹薄":名胜赤亭也没泊舟稍停。

# 淹薄:停留。,赤亭:在定山东十余里。

"溯流触惊急":逆流而上惊湍急流撞击去舟,

# 惊急:指惊涛急流。,溯流:逆水而行。

"临圻阻参错":靠近岸边时地势曲折险阻。

# 参错:参差交错,形容崖岸之奇险。,圻:指曲折的崖岸。

"亮乏伯昏分":显然我缺乏伯昏无人那样的定力,

# 伯昏:即伯昏无人,春秋时郑国人。,亮:坚贞。

"险过吕梁壑":经历的险境超过吕梁壑。

# 吕梁:山名。

"洊至宜便习":频繁遇到艰难应逐渐习惯,

# 洊至:再至,相继而至。

"兼山贵止托":如同两山重叠,贵在适时止泊。

"平生协幽期":平生一直期望能实现远游的约定,

# 幽期:指隐居的愿望。,协:合。

"沦踬困微弱":却因困境挫折,被困于微弱之境。

# 微弱:意志不坚强。,踬:跌倒,此指挫折。,沦:陷。

"久露干禄请":长久以来表露求官的请求,

# 干禄:求禄做官。,久露:久遇。

"始果远游诺":如今才实现远游的诺言。

# 诺:答应。,远游:枉道新安,故称远游。

"宿心渐申写":素来的心愿渐渐得以抒发,

# 申写:舒展。尘世的一切俗事从此完全抛却。,宿心:即宿愿,指隐居。

"万事俱零落":但万事都已零落。

"怀抱既昭旷":内心已经变得开阔明朗,

# 昭旷:开朗豁达。,怀抱:心胸。

"外物徒龙蠖":外物只不过如屈伸的龙蠖般无足轻重。

# 龙蠖:《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外物:身外之事,即世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富春渚诗》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开篇叙述夜间渡过渔浦潭,清晨到达富春城外的行程。接着描绘定山云雾缭绕、赤亭不停留的景色,以及逆流而上时遭遇的惊险湍急和岸边曲折险阻。诗人感慨自己缺乏伯昏无人的非凡定力,历经险过吕梁壑的险境。随后表示应习惯艰难并适时止泊。最后抒发自己实现远游愿望,虽万事零落,但怀抱开阔,外物不过如屈伸的龙蠖般无足轻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宋诗人,山水诗派鼻祖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幼时寄养在钱塘杜家,所以小名客儿,后世又称谢客。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与谢朓合称为“大小谢”,加上族弟谢惠连合称为“三谢”;与颜延之、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谢灵运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以精丽之语刻画自然景物,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但有“玄言”余习,又“颇以繁芜为累”。他创作的《山居赋》作为山水赋的代表,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也引领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嘉三年(426)初,刘宋文帝刘义隆诛杀权臣徐羡之、傅亮及谢晦后,征召谢灵运任秘书监。谢灵运初未应召,经范泰奉旨致书劝勉方赴任。由始宁至建康,常规路线水陆计一千四百七十五里,途经绍兴、杭州等地,然谢灵运特意绕道新安、宣城。此行实为悼念庐陵王刘义真,刘义真乃宋武帝次子,与谢灵运交谊深厚,曾许以相位之诺。景平二年(424),徐羡之等人废少帝,改立刘义隆,并将刘义真贬徙新安后杀害。文帝即位后虽为刘义真平反迁葬,谢灵运仍亲赴其遇难之地查访,遂有富春江之航。本诗即谢灵运途经新安富春渚时,感怀往事而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此诗通过描绘夜渡富春江的险峻行程与自然奇观,抒发了诗人突破仕途困顿后超然物外、心境豁达的解放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亮乏伯昏分,险过吕梁壑”运用了用典的写作手法。“伯昏”指伯昏无人,他在古代典故中展现出非凡定力,能在危险之地泰然自若。诗人借此表明自己缺乏伯昏无人那种心境。“吕梁壑”常见于古代文献,以险峻著称,此典强化了诗人所经历旅途的艰难程度。两个典故的运用,生动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面对旅途险境时的无奈与感慨。

3. 分段赏析

“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定山缅云雾,赤亭无淹薄”,以时间顺序叙述行程,夜晚渡过渔浦潭,清晨抵达富春城外,接着描绘定山在云雾中邈远,赤亭不停留的情景,为读者展现出一幅行旅途中的山水画面,奠定了诗歌的基调。“溯流触惊急,临圻阻参错。亮乏伯昏分,险过吕梁壑”,描写逆流而上时水流惊险湍急,靠近岸边时地势曲折险阻,诗人感慨自己没有伯昏无人的定力,经历的险境超过吕梁壑,着重突出旅途的艰难。“荐至宜便习,兼山贵止托。平生协幽期,沦踬困微弱。久露干禄请,始果远游诺。宿心渐申写,万事俱零落。怀抱既昭旷,外物徒龙蠖”,先表达应习惯艰难并适时止泊,后讲述自己平生期望远游,因种种原因被困,如今实现远游,虽万事零落,但内心开阔,外物不足为意,从旅途经历上升到对人生的思考,深化诗歌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久露干禄请,始果远游诺”,即久有补郡之请,今得永嘉而遂远游之愿也。“宿心渐申写”,即所谓幽期之矣。“万事俱零落”,怨辞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范云《登三山诗》

下一篇:南北朝·谢朓《永明乐 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