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ùn
dōng
shān
wàng
míng
hǎi
shī

朝代:南北朝作者:谢灵运浏览量:2
kāi
chūn
xiàn
chū
suì
bái
chū
yōu
yōu
dàng
zhì
jiāng
kàn
hǎi
shù
wàng
yōu
lán
gāo
xiè
kòng
jiāo
qiū
cǎi
huì
zūn
qiān
ruò
cháng
zhōu
bái
huā
hào
yáng
lín
xiāo
chūn
liú
fēi
wàng
lǎn
qíng
dào
xuān
shǐ
wèi
zhōng
qiú

译文

新春伊始献祭新年,太阳升起悠悠缓缓。放纵心志想要愉悦快乐,眺望大海希望忘却忧愁。扬鞭策马行走在长兰草的水边,系住缰绳在椒丘休息。采摘蕙草沿着广阔的丛林,拔取杜若行走在长长的沙洲。白色花朵使阳林洁白明亮,紫色细叶香薷在春水中光彩鲜明。并非仅仅不能停止思念,观赏景物情思更加浓烈。萱草紫苏起初无法安慰,寂寞最终尚且可以寻求。

逐句剖析

"开春献初岁":新春伊始献祭新年,

"白日出悠悠":太阳升起悠悠缓缓。

"荡志将愉乐":放纵心志想要愉悦快乐,

"瞰海庶忘忧":眺望大海希望忘却忧愁。

"策马步兰皐":扬鞭策马行走在长兰草的水边,

"绁控息椒丘":系住缰绳在椒丘休息。

"采蕙遵大薄":采摘蕙草沿着广阔的丛林,

"搴若履长洲":拔取杜若行走在长长的沙洲。

"白花皜阳林":白色花朵使阳林洁白明亮,

"紫虈晔春流":紫色细叶香薷在春水中光彩鲜明。

# 虈:一作薅。

"非徒不弭忘":并非仅仅不能停止思念,

"览物情弥道":观赏景物情思更加浓烈。

"萱苏始无慰":萱草紫苏起初无法安慰,

"寂寞终可求":寂寞最终尚且可以寻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郡东山望溟海》是南朝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期间创作的五言山水诗。诗作以“开春献初岁,白日出悠悠”开篇,描绘初春策马登东山的所见景象,通过“白花皜阳林,紫藃晔春流”等意象展现浙东山水特色。诗中借用鲁仲连、魏公子牟典故寄托隐逸思想。全诗语言雄浑壮阔,善用白描勾勒山海景象,借登高望海的壮阔景致,抒发诗人开阔的胸襟与对自然伟力的赞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宋诗人,山水诗派鼻祖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幼时寄养在钱塘杜家,所以小名客儿,后世又称谢客。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与谢朓合称为“大小谢”,加上族弟谢惠连合称为“三谢”;与颜延之、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谢灵运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以精丽之语刻画自然景物,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但有“玄言”余习,又“颇以繁芜为累”。他创作的《山居赋》作为山水赋的代表,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也引领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郡东山望溟海诗》是南朝宋谢灵运贬任永嘉太守期间(422-423年)所作。当时东晋刚灭亡,诗人政治失意,便借游览山水排遣愁绪。永嘉郡治位于今温州境内,郡东的海坛山是诗中所写的登山望海之地。诗中“瀛壖”指浙东沿海地带,“采海门”则化用当地地理特征入诗,诗人通过描绘登山览海的所见所感,抒发内心的忧思与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山水诗,描绘了初春东山景色,诗人通过开春策马登东山,见白日悠悠、花草繁盛等景,本想观海忘忧,却览物情更切,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奇观的赞叹,借浙东山水意象寄寓隐逸思想,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用典:“采蕙遵大薄,搴若履长洲。白花皓阳林,紫虈晔春流。非徒不弭忘,览物情弥遒。萱苏始无慰,寂寞终可求”巧用鲁仲连、魏公子牟典故。典故原意为鲁仲连以功成不受赏、隐居不仕闻名,魏公子牟则有“身在江海之上,心居魏阙之下”的出世入世之叹。诗中借“非徒不弭忘”转折,将典故融入观景情思中,以鲁仲连的隐逸姿态、公子牟的心境自比,抒发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使归隐之志更具历史厚重感。

3. 分段赏析

“开春献初岁,白日出悠悠”,开篇以初春新岁的时节为背景,“悠悠”一词既写出白日缓缓移动的景象,也暗含诗人此刻闲适的心境,为全诗奠定了观览山水的基调。“荡志将愉乐,瞰海庶忘忧”,直接点明诗人登高的目的——通过纵览大海来舒展心志、排遣忧愁。“庶”字透露出一种希望达成却未可知的微妙情绪,为后文情感的转折埋下伏笔。“策马步兰皋,緤控息椒丘”,描绘了诗人的行踪:骑马来到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又在花椒丛生的土丘旁勒马停歇。“兰皋”“椒丘”不仅点明景物特色,还以香草暗示诗人高洁的品格,语言雅致而富有画面感。“采蕙遵大薄,搴若履长洲”,续写诗人的活动:沿着草木丛生的原野采摘蕙草,登上长洲拔取杜若。动作连贯自然,既展现了浙东山水间丰富的植物景象,也暗合古代文人寄情香草的传统,传递出对自然的亲近。“白花皓阳林,紫虈晔春流”,集中刻画春日山水的色彩之美。白色的花朵在阳光下照亮了山林,紫色的虈草在春水中显得光彩鲜明。“皓”“晔”两个形容词精准描绘出光影与色彩的鲜明感,凸显了浙东初春山水的独特景致。“非徒不弭忘,览物情弥遒”,情感发生转折。原本希望观海忘忧,结果却不仅没能消除愁绪,看到这般景物后,情感反而更加激越。这种转折写出了诗人内心愁绪的深沉,也暗示了自然之美未能完全消解其心事。“萱苏始无慰,寂寞终可求”,以“萱苏”(古人认为可忘忧的植物)也无法慰藉心灵作结,最终转向对“寂寞”的追求。这既呼应了开篇的“忘忧”,又将情感推向隐逸的归宿,体现了诗人在自然观览中对精神超脱的向往,点明了诗歌寄情山水、追慕隐逸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张正见《赋得白云临酒诗》

下一篇:南北朝·柳恽《赠吴均诗二首 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