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献初岁":新春伊始献祭新年,
"白日出悠悠":太阳升起悠悠缓缓。
"荡志将愉乐":放纵心志想要愉悦快乐,
"瞰海庶忘忧":眺望大海希望忘却忧愁。
"策马步兰皐":扬鞭策马行走在长兰草的水边,
"绁控息椒丘":系住缰绳在椒丘休息。
"采蕙遵大薄":采摘蕙草沿着广阔的丛林,
"搴若履长洲":拔取杜若行走在长长的沙洲。
"白花皜阳林":白色花朵使阳林洁白明亮,
"紫虈晔春流":紫色细叶香薷在春水中光彩鲜明。
# 虈:一作薅。
"非徒不弭忘":并非仅仅不能停止思念,
"览物情弥道":观赏景物情思更加浓烈。
"萱苏始无慰":萱草紫苏起初无法安慰,
"寂寞终可求":寂寞最终尚且可以寻求。
南朝宋诗人,山水诗派鼻祖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幼时寄养在钱塘杜家,所以小名客儿,后世又称谢客。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与谢朓合称为“大小谢”,加上族弟谢惠连合称为“三谢”;与颜延之、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谢灵运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以精丽之语刻画自然景物,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但有“玄言”余习,又“颇以繁芜为累”。他创作的《山居赋》作为山水赋的代表,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也引领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山水诗,描绘了初春东山景色,诗人通过开春策马登东山,见白日悠悠、花草繁盛等景,本想观海忘忧,却览物情更切,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奇观的赞叹,借浙东山水意象寄寓隐逸思想,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用典:“采蕙遵大薄,搴若履长洲。白花皓阳林,紫虈晔春流。非徒不弭忘,览物情弥遒。萱苏始无慰,寂寞终可求”巧用鲁仲连、魏公子牟典故。典故原意为鲁仲连以功成不受赏、隐居不仕闻名,魏公子牟则有“身在江海之上,心居魏阙之下”的出世入世之叹。诗中借“非徒不弭忘”转折,将典故融入观景情思中,以鲁仲连的隐逸姿态、公子牟的心境自比,抒发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使归隐之志更具历史厚重感。
3. 分段赏析
“开春献初岁,白日出悠悠”,开篇以初春新岁的时节为背景,“悠悠”一词既写出白日缓缓移动的景象,也暗含诗人此刻闲适的心境,为全诗奠定了观览山水的基调。“荡志将愉乐,瞰海庶忘忧”,直接点明诗人登高的目的——通过纵览大海来舒展心志、排遣忧愁。“庶”字透露出一种希望达成却未可知的微妙情绪,为后文情感的转折埋下伏笔。“策马步兰皋,緤控息椒丘”,描绘了诗人的行踪:骑马来到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又在花椒丛生的土丘旁勒马停歇。“兰皋”“椒丘”不仅点明景物特色,还以香草暗示诗人高洁的品格,语言雅致而富有画面感。“采蕙遵大薄,搴若履长洲”,续写诗人的活动:沿着草木丛生的原野采摘蕙草,登上长洲拔取杜若。动作连贯自然,既展现了浙东山水间丰富的植物景象,也暗合古代文人寄情香草的传统,传递出对自然的亲近。“白花皓阳林,紫虈晔春流”,集中刻画春日山水的色彩之美。白色的花朵在阳光下照亮了山林,紫色的虈草在春水中显得光彩鲜明。“皓”“晔”两个形容词精准描绘出光影与色彩的鲜明感,凸显了浙东初春山水的独特景致。“非徒不弭忘,览物情弥遒”,情感发生转折。原本希望观海忘忧,结果却不仅没能消除愁绪,看到这般景物后,情感反而更加激越。这种转折写出了诗人内心愁绪的深沉,也暗示了自然之美未能完全消解其心事。“萱苏始无慰,寂寞终可求”,以“萱苏”(古人认为可忘忧的植物)也无法慰藉心灵作结,最终转向对“寂寞”的追求。这既呼应了开篇的“忘忧”,又将情感推向隐逸的归宿,体现了诗人在自然观览中对精神超脱的向往,点明了诗歌寄情山水、追慕隐逸的主题。
上一篇:南北朝·张正见《赋得白云临酒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