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shān
jué
dǐng
wàng
zhū
jiào

朝代:魏晋作者:谢灵运浏览量:1
shān
xíng
fēi
yǒu
yuǎn
néng
chuò
dàn
yǎn
hūn
dàn
suì
jīng
yuán
quē
mén
kuī
lóng
chí
pān
zhī
kàn
xué
xiá
píng
é
jué
luán
lǒng
yǒu
wǎng
lái
zōng
zhé
.
zhòu
yuè
dōng
xià
gòng
shuāng
xuě

译文

在山间行走不要在乎时间,即使需要走很久也不要停下来。本只想从清晨走到黄昏,结果又在晚上经历了圆月和残月的更替。扶着绝壁看那像龙一样的瀑布,攀着树枝瞧那有钟乳石的小岩洞。走着走着深深的峡谷就突然在眼前,平坦的路一下子就到了尽头。山峦重重叠叠,来时的路已经全都看不见了。茂密山林白天遮蔽太阳,晚上遮住了月亮,这里的冬天和夏天都有霜雪。

逐句剖析

"山行非有期":在山间行走不要在乎时间,

"弥远不能辍":即使需要走很久也不要停下来。

# 辍:停止。,弥:更加。

"但欲掩昏旦":本只想从清晨走到黄昏,

"遂复经圆缺":结果又在晚上经历了圆月和残月的更替。

# 遂:于是。

"扪壁窥龙池":扶着绝壁看那像龙一样的瀑布,

"攀枝瞰乳穴":攀着树枝瞧那有钟乳石的小岩洞。

"积峡忽复启":走着走着深深的峡谷就突然在眼前,

# 峡:两山夹水处。,积:聚,累积。

"平途俄已绝":平坦的路一下子就到了尽头。

# 俄:突然间。

"峦垅有合沓":山峦重重叠叠,

# 沓:多而重复。,垅:丘垄。

"往来无踪辙.":来时的路已经全都看不见了。

# 辙:车轮压出的痕迹。

"昼夜蔽日月":茂密山林白天遮蔽太阳,晚上遮住了月亮,

# 蔽:遮盖。

"冬夏共霜雪":这里的冬天和夏天都有霜雪。

# 冬夏共霜雪:庐山由于襟江带湖,地势高峻,即使在夏天,也非常清凉。据古书记载,过去在林木茂盛的峡谷中,夏天也能找到残雪,有“时见山翁来取雪”的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是南北朝谢灵运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为诗人登顶庐山主峰眺望群峰山道时所作的抒怀诗。开篇点明山行没有固定期限,凸显行者矢志不渝的追求;继而描绘山行路途艰难,时光悄然流逝;随后细致刻画山中景致与蜿蜒多变的山路。全诗生动展现了庐山壮丽的自然风光,既体现出行者对未知探索的热忱向往,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敏锐而深刻的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宋诗人,山水诗派鼻祖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幼时寄养在钱塘杜家,所以小名客儿,后世又称谢客。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与谢朓合称为“大小谢”,加上族弟谢惠连合称为“三谢”;与颜延之、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谢灵运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以精丽之语刻画自然景物,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但有“玄言”余习,又“颇以繁芜为累”。他创作的《山居赋》作为山水赋的代表,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也引领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登山抒怀诗。描绘了山行的艰辛、山中的景象与山路的多变,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行者对未知世界的向往探索精神及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察。

2. 分段赏析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两句点明山行的状态。意思是此番登山并无固定行程期限,却因心中向往,即便路途遥远也不愿停歇。“非有期”打破常规旅行的计划性,“弥远不能辍”凸显出诗人对探索的执着,展现出一种随性而坚毅的心境,为全诗奠定了自由探索的基调。“但欲掩昏旦,遂复经圆缺”进一步描述行程之久。诗人只想在山中流连,不知不觉间,从清晨到黄昏,又历经了月圆月缺。“掩昏旦”生动描绘出沉浸于山中时光飞逝之感,“经圆缺”则将时间跨度拉长,既体现出行程漫长,也暗含诗人对山水的极度痴迷,不舍离去。“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刻画山中探险之景。诗人手扶山壁,小心翼翼地窥探传说中的龙池;攀附树枝,俯瞰奇特的乳穴。“扪”“窥”“攀”“瞰”等动词,精准展现出登山过程中的惊险与专注,也描绘出庐山深处神秘莫测的景致,凸显诗人对自然奇观的好奇与探索精神。“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描绘山路的变幻。连绵的峡谷忽然开阔,眼前出现新的天地,可刚刚平坦的道路又突然中断。“忽复启”与“俄已绝”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山路的难以捉摸,充满意外与惊喜,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在行进过程中的紧张与期待。“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展现山峦的特点。重重叠叠的山峦相互交错,山间往来没有固定的车辙痕迹。“合沓”一词形象描绘出群山连绵、层峦叠嶂的磅礴气势,“无踪辙”则强调此处人迹罕至,充满原始自然的荒寂之感,凸显庐山的幽静与神秘。“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极言山中环境之奇。这里白天黑夜都遮蔽了日月的光辉,冬天夏天都覆盖着霜雪。运用夸张手法,突出庐山高峻寒冷、云雾缭绕的独特气候特征,营造出一种恍若仙境、超越尘世的氛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与心灵冲击,也体现出诗人对庐山奇异景致的惊叹与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植《闺情诗》

下一篇:魏晋·曹操《气出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