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山逾千里":沿着山路走了很久很久的路,
# 逾:超过。,随山:沿山路行走。《尚书·禹贡》:“随山刊木”,《史记·夏本纪》作“行山表木”,是“随”含有“行”意。
"浮溪将十夕":在水上漂行了将近十天。
# 十夕:十个晚上,代表十天。夕,夜。,浮溪:在水上漂行。
"鸟归息舟楫":傍晚的时候停船休息,
# 息舟楫:意即停船休息。楫:船桨。,鸟归:傍晚的时候。
"星阑命行役":拂晓时分下令出发继续跋涉。
# 命行役:下令出发继续跋涉。行役:指行旅。,星阑:星星渐隐渐稀,指拂晓时分。盖用《乐府诗集》古辞“月落参横,北斗阑干”意。阑:“阐干”(横斜的样子)的省略。
"亭亭晓月映":月亮倒影显得高远孤悬的样子,
# 亭亭:高远孤悬的样子。张衡《西京赋》:“干云雾而上达,状亭亭以苕苕。”李善注:“亭亭,高貌。”
"泠泠朝露滴":早晨的露滴给予清凉爽人的感觉。
# 泠泠:清凉爽人的感觉。
南朝宋诗人,山水诗派鼻祖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幼时寄养在钱塘杜家,所以小名客儿,后世又称谢客。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与谢朓合称为“大小谢”,加上族弟谢惠连合称为“三谢”;与颜延之、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谢灵运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以精丽之语刻画自然景物,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但有“玄言”余习,又“颇以繁芜为累”。他创作的《山居赋》作为山水赋的代表,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也引领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羁旅诗。全诗描绘了行旅历程,抒发了诗人在长途跋涉中的孤寂心境,流露出仕途失意漂泊途中的凄凉愁绪,同时展现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随山逾千里,浮溪将十夕”,“千里”“十夕”既勾勒出漫长跋涉的艰辛,也暗含旅途的疲惫与孤寂。“随山”“浮溪”描绘舟行山水间的动态画面,山水之景虽未直接抒情,却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埋下伏笔,使景中自然流露出漂泊无依之感。
3. 分段赏析
“随山逾千里,浮溪将十夕”勾勒出诗人的行程轨迹。“随山”“浮溪”两个词语生动展现出诗人乘船穿行于山水之间的画面。“逾千里”与“将十夕”用具体数字,既准确交代了行程的距离和时间,也暗示出日夜兼程的赶路状态,为整首诗定下了旅途奔波的基调,体现了旅途的疲惫与孤独。“鸟归息舟楫,星阑命行役”两句通过鲜明对比,寄托了诗人的深沉感慨。诗人看到,暮色中倦鸟归巢,船只也该停泊休息了,可就在残星将隐的黎明时分,自己却不得不再次踏上旅途。“鸟归”与“命行役”形成强烈反差,将鸟儿归巢的安宁与自己漂泊的处境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出孤苦无依的惆怅。万物都有归宿,而诗人却只能在深夜继续赶路,表达了孤独与无奈之情。“亭亭晓月映,泠泠朝露滴”两句,诗人融合视觉与听觉描绘清晨景色,“亭亭”一词,形象写出残月高悬的清冷姿态;“泠泠”则生动摹写出朝露滴落的清脆声响。这两句以景收尾,表面是在细致描绘自然景色,实则情景交融将凄凉寂寞的情绪融入其中。
4. 作品点评
《夜发石关亭》是谢灵运早期转向自然风光创作的诗作之一。彼时诗人尚未完全摆脱仕途失意的苦闷与忧愁,因而诗中隐约流露出凄凉心境,以及强自排遣愁绪的无奈。在艺术表现上,此诗虽修辞工整,却全无雕琢痕迹。诗人并未刻意追求对偶技巧,而是以自然流畅的笔触,让情感表达凌驾于形式之上。诗句或对或散,皆顺应抒情表意的需要,浑然天成,毫无生硬堆砌之感。
# 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神理流于两间,天地供其一目,大无外而细无垠,落笔之先,匠意之始,有不可知者存焉。
明王夫之《古诗评选》
上一篇:南北朝·江洪《渌水曲二首 其二》
下一篇:南北朝·萧纲《系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