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游倦水宿":早已厌倦了水上的长途旅行,
# 水宿:栖住于水中的船上。此句意谓厌倦了水上长途旅行。,倦:厌倦 。
"风潮难具论":因为风潮变幻不定,凶险难测,难以述说。
# 具论:详细述说。
"洲岛骤回合":波涛遇到洲岛,立刻遽分两股,急转猛合,
# 回合:聚合,汇合。此言风浪拍打在洲岛上。,骤:急疾,急遽。一说屡次。
"圻岸屡崩奔":又冲撞到岸崖之上,崩起重重雪浪。
# 崩奔:水流冲激堤岸而奔涌。,圻岸:曲岸。
"乘月听哀狖":在清朗的月光下,聆听两岸猿类凄婉的叫声,
# 狖:长尾猿。
"浥露馥芳荪":在湿润的夜露中,饱吸着芳草的馨香。
# 芳荪:香草名。此句说露水沾在芳荪的叶子上,散发出浓郁的香气。,馥:香气浓郁。,浥:湿。
"春晚绿野秀":春末的原野上铺展着秀丽的绿色,
"岩高白云屯":高高的山岩上屯聚着一朵朵白云。
# 屯:聚集。
"千念集日夜":千般思绪日夜浮想联翩。
# 千念集日夜:各种感慨日夜缠绕在心头。
"万感盈朝昏":万般感受从早到晚萦绕心头。
"攀崖照石镜":因不耐静思默想,于是攀登悬崖,登上了石镜山,
# 石镜:山名,近鄱阳湖口。李善《文选注》引张僧鉴《浔阳记》曰:“石镜山,东有一圆石,悬崖明净,照人见形。”
"牵叶入松门":牵萝扳叶,松门山顶。
# 松门:山名,近鄱阳湖口。顾野王《舆地志》曰:“自入湖三百三十里,穷于松门。东西四十里,青松徧于两岸。”
"三江事多往":关于大禹疏治三江的传说已成为往事,
# 三江:《尚书·禹贡》:“三江既入。”郑玄注:“三江分于彭蠡,为三孔,东入海。”
"九派理空存":关于长江分成九派的玄理也难以推究明白。
# 九派:浔阳的别称。即今江西九江。上二句说古代关于三江、九派说法已成往事,其中的玄理也无从知晓。
"灵物吝珍怪":江湖中的灵怪神异,因吝惜其珍怪之相,
# 吝珍怪:惜其珍奇怪异之状。吝:一作“郄”。,灵物:珍奇神异之物。
"异人秘精魂":而秘藏其精神魂魄。
# 秘精魂:隐藏其精神魂魄。二句说江湖中本来有很多神异之物,但都不显现出来。
"金膏灭明光":此江中有金膏、水碧,然都灭其明光,
# 灭明光:韬光而不显现。,金膏:道教传说中的仙药。
"水碧辍流温":止其温润而不见。
# 流温:指水玉温润。二句说此江中有金膏、水碧,然都灭其明光,止其温润而不见。,辍:停止。,水碧:玉的一种,又称碧玉。《山海经》:“耿山多水碧。”
"徒作千里曲":我枉自弹奏了一曲《千里别鹤》,本想借此消忧,
# 千里曲:曲名,即《千里别鹤》曲。蔡邕《琴操》:“商陵牧子娶妻五年,无子,父兄欲为改娶,牧子援琴鼓之,叹别鹤以舒其愤懑。故曰《别鹤操》。鹤一举千里,故名《千里别鹤》也。”
"弦绝念弥敦":谁知曲罢却像商陵牧子一样,思念之情愈加强烈了。
# 弦绝:曲终。李善《文选注》说:“言奏曲冀以消忧,弦绝而念逾甚。故曰‘徒作’也。”
南朝宋诗人,山水诗派鼻祖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幼时寄养在钱塘杜家,所以小名客儿,后世又称谢客。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与谢朓合称为“大小谢”,加上族弟谢惠连合称为“三谢”;与颜延之、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谢灵运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以精丽之语刻画自然景物,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但有“玄言”余习,又“颇以繁芜为累”。他创作的《山居赋》作为山水赋的代表,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也引领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山水诗,诗歌以诗人入彭蠡湖口的游踪为线索,描绘了途中所见的奇丽山水,通过山水意象的细腻刻画与内心感慨的直抒,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幽寂奇丽,同时传递出客游生涯的孤寂倦怠,在山水之美与情思之深的交织中,表达了对生命体验的深沉感怀。
2. 分段赏析
开篇四句“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以“倦”字奠定全诗基调,直白道出长久水上漂泊的疲惫。“风潮难具论”一句总括江湖风浪的变幻莫测,既写自然景象的凶险,也暗指人生旅途的波折无常。后两句紧承此意,“骤回合”描绘洲岛在浪涛中忽分忽合的急促之态,“屡崩奔”刻画岸崖被巨浪冲击的汹涌之势,不仅是对眼前水势的写实,更隐喻着诗人内心的烦乱与不安,将自然之险与心境之躁融为一体。接下来四句“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笔锋转向清幽之景。月夜听猿啼凄清,晨露中嗅香草芬芳,晚春原野绿意盎然,高岩之上白云聚屯,声音和景色交织,勾勒出宁静的画面。这既是对彭蠡湖风光的细致描摹,也暗含诗人试图借自然之美排遣愁绪的心思,静谧中藏着一丝难以言说的怅惘。中间四句“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由景入情再到行动。“千念”“万感”直抒胸臆,点出日夜萦绕的万千思绪,将前文的隐忧化为直白的感慨。而后“攀崖”“牵叶”的举动,看似是探奇览胜,实则是诗人在迷茫中寻求慰藉、渴望解惑的尝试,动作中藏着对人生答案的求索,却难掩内心的彷徨。随后六句“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灵物郄珍怪,异人秘精魂。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转入对历史与传说的凭吊。三江九派的旧事早已湮没在时光中,所谓的世间道理也只剩虚名;传说中的灵物、异人隐匿不出,金膏、水碧等仙物也失去了往日光彩。这些感慨不仅是对世事无常的叹息,更暗含着理想中美好事物消逝的失落,层层递进地加深了内心的怅惘。结尾两句“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以弹琴作结,收束全诗。一曲终了,琴弦断绝,本想借琴声排遣的愁绪与思念,却反而愈发浓重。这看似平淡的收笔,将前文积压的复杂情感推向极致,余韵悠长,尽显诗人内心郁结难平的怅惘与迷茫。
3. 作品点评
《入彭蠡湖口》呈现了大谢诗作的新境界。此诗则已可见杜、韩诗风的先兆,表现有三:其一是格局趋于阔大,其二是笔致趋于跌宕;其三是景语、情语、理语更趋交融,理已化为情景表达的陪衬,显示了山水诗进一步脱略玄言影响的进程。人们常说六朝诗至齐梁间的谢朓才初启唐音。其实谢朓之影响唐人更多短制,且主要影响王维、孟浩然一脉;论及大篇的诸般艺术手段,与杜、韩一派的雄浑风格,初启唐音的则非谢客莫属。
# “灵物”“异人”以下,又归宿于仙道。“千里曲”,想当时有此琴操,徒作此曲,而仙灵不接,所以弦虽绝而心徒悲也。大抵以恍惚为宗,要为不近人情,胸中亦别无十分道理也。
元方回《文选颜鲍谢诗评》卷三
# 抉微挹秀,无非至者,华净之光,遂掩千秋。
明王夫之《古诗评选》
# 舍舟而崖,远入松门而望,三江九派历历矣。“事”者,古人之事迹,如大禹九江既入之绩之类。然事既往矣,熟为继之?“理”者,即康乐后诗所蕴之“真”,(指《登江中孤屿》中的“蕴真谁为传”句),如古圣观河而作图,临洛而作书,皆因其理。其理空存,谁是作者?故灵物吝珍怪而不出,异人秘精魄而不见,金膏之明光已灭,水碧之流久缀。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也。所以徒作思归之曲,转令忧念益甚耳。
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
下一篇:南北朝·萧衍《东飞伯劳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