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péng
kǒu

朝代:南北朝作者:谢灵运浏览量:2
yóu
juàn
shuǐ
宿
fēng
cháo
nán
lùn
zhōu
dǎo
zhòu
huí
àn
bēng
bēn
chéng
yuè
tīng
āi
yòu
fāng
sūn
chūn
wǎn
绿
xiù
yán
gāo
bái
yún
tún
qiān
niàn
wàn
gǎn
yíng
zhāo
hūn
pān
zhào
shí
jìng
qiān
sōng
mén
sān
jiāng
shì
duō
wǎng
jiǔ
pài
kōng
cún
líng
lìn
zhēn
guài
rén
jīng
hún
jīn
gāo
miè
míng
guāng
shuǐ
chuò
liú
wēn
zuò
qiān
xián
jué
niàn
dūn

译文

早已厌倦了水上的长途旅行,因为风潮变幻不定,凶险难测,难以述说。波涛遇到洲岛,立刻遽分两股,急转猛合,又冲撞到岸崖之上,崩起重重雪浪。在清朗的月光下,聆听两岸猿类凄婉的叫声,在湿润的夜露中,饱吸着芳草的馨香。春末的原野上铺展着秀丽的绿色,高高的山岩上屯聚着一朵朵白云。千般思绪日夜浮想联翩。万般感受从早到晚萦绕心头。因不耐静思默想,于是攀登悬崖,登上了石镜山,牵萝扳叶,松门山顶。关于大禹疏治三江的传说已成为往事,关于长江分成九派的玄理也难以推究明白。江湖中的灵怪神异,因吝惜其珍怪之相,而秘藏其精神魂魄。此江中有金膏、水碧,然都灭其明光,止其温润而不见。我枉自弹奏了一曲《千里别鹤》,本想借此消忧,谁知曲罢却像商陵牧子一样,思念之情愈加强烈了。

逐句剖析

"客游倦水宿":早已厌倦了水上的长途旅行,

# 水宿:栖住于水中的船上。此句意谓厌倦了水上长途旅行。,倦:厌倦 。

"风潮难具论":因为风潮变幻不定,凶险难测,难以述说。

# 具论:详细述说。

"洲岛骤回合":波涛遇到洲岛,立刻遽分两股,急转猛合,

# 回合:聚合,汇合。此言风浪拍打在洲岛上。,骤:急疾,急遽。一说屡次。

"圻岸屡崩奔":又冲撞到岸崖之上,崩起重重雪浪。

# 崩奔:水流冲激堤岸而奔涌。,圻岸:曲岸。

"乘月听哀狖":在清朗的月光下,聆听两岸猿类凄婉的叫声,

# 狖:长尾猿。

"浥露馥芳荪":在湿润的夜露中,饱吸着芳草的馨香。

# 芳荪:香草名。此句说露水沾在芳荪的叶子上,散发出浓郁的香气。,馥:香气浓郁。,浥:湿。

"春晚绿野秀":春末的原野上铺展着秀丽的绿色,

"岩高白云屯":高高的山岩上屯聚着一朵朵白云。

# 屯:聚集。

"千念集日夜":千般思绪日夜浮想联翩。

# 千念集日夜:各种感慨日夜缠绕在心头。

"万感盈朝昏":万般感受从早到晚萦绕心头。

"攀崖照石镜":因不耐静思默想,于是攀登悬崖,登上了石镜山,

# 石镜:山名,近鄱阳湖口。李善《文选注》引张僧鉴《浔阳记》曰:“石镜山,东有一圆石,悬崖明净,照人见形。”

"牵叶入松门":牵萝扳叶,松门山顶。

# 松门:山名,近鄱阳湖口。顾野王《舆地志》曰:“自入湖三百三十里,穷于松门。东西四十里,青松徧于两岸。”

"三江事多往":关于大禹疏治三江的传说已成为往事,

# 三江:《尚书·禹贡》:“三江既入。”郑玄注:“三江分于彭蠡,为三孔,东入海。”

"九派理空存":关于长江分成九派的玄理也难以推究明白。

# 九派:浔阳的别称。即今江西九江。上二句说古代关于三江、九派说法已成往事,其中的玄理也无从知晓。

"灵物吝珍怪":江湖中的灵怪神异,因吝惜其珍怪之相,

# 吝珍怪:惜其珍奇怪异之状。吝:一作“郄”。,灵物:珍奇神异之物。

"异人秘精魂":而秘藏其精神魂魄。

# 秘精魂:隐藏其精神魂魄。二句说江湖中本来有很多神异之物,但都不显现出来。

"金膏灭明光":此江中有金膏、水碧,然都灭其明光,

# 灭明光:韬光而不显现。,金膏:道教传说中的仙药。

"水碧辍流温":止其温润而不见。

# 流温:指水玉温润。二句说此江中有金膏、水碧,然都灭其明光,止其温润而不见。,辍:停止。,水碧:玉的一种,又称碧玉。《山海经》:“耿山多水碧。”

"徒作千里曲":我枉自弹奏了一曲《千里别鹤》,本想借此消忧,

# 千里曲:曲名,即《千里别鹤》曲。蔡邕《琴操》:“商陵牧子娶妻五年,无子,父兄欲为改娶,牧子援琴鼓之,叹别鹤以舒其愤懑。故曰《别鹤操》。鹤一举千里,故名《千里别鹤》也。”

"弦绝念弥敦":谁知曲罢却像商陵牧子一样,思念之情愈加强烈了。

# 弦绝:曲终。李善《文选注》说:“言奏曲冀以消忧,弦绝而念逾甚。故曰‘徒作’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入彭蠡湖口》是晋宋之际诗人谢灵运创作的一首山水诗。此诗写于诗人前往临川途中,自长江转入彭蠡湖口之际。诗中对入湖的历程与沿途所见景物作了细腻刻画:面对浩渺彭蠡,诗人观察到灵异之象未显、隐逸之士难寻,暗含贤者隐世的意趣,最终以“弦绝念弥敦”的感慨收束。全诗意境疏朗高远,笔致灵动跳脱,用典自然无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宋诗人,山水诗派鼻祖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幼时寄养在钱塘杜家,所以小名客儿,后世又称谢客。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与谢朓合称为“大小谢”,加上族弟谢惠连合称为“三谢”;与颜延之、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谢灵运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以精丽之语刻画自然景物,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但有“玄言”余习,又“颇以繁芜为累”。他创作的《山居赋》作为山水赋的代表,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也引领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作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晚春,时谢灵运由京城建康(今南京)赴临川内史任途中。此前,会稽太守孟顗曾诬告谢灵运在浙东聚众谋反,谢灵运为此专程赴京申诉,终因文帝"见谅"得以留京。一年后被外放江西临川任职,实则是调离要地、削弱其根基的安排。谢灵运对这般明升暗降的手段心下了然。此前两度归隐已令他悲愤难抑,此次再遭构陷,怨愤更增,故自离开石首城起,《初发石首城》《道路忆山中》等诗作中,他便常以蒙冤流放的屈原自喻。及至进入彭蠡湖口,心潮随风波翻涌更剧,遂以雄健笔力,尽揽入湖三百三十里风光,将胸中郁愤尽付笔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山水诗,诗歌以诗人入彭蠡湖口的游踪为线索,描绘了途中所见的奇丽山水,通过山水意象的细腻刻画与内心感慨的直抒,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幽寂奇丽,同时传递出客游生涯的孤寂倦怠,在山水之美与情思之深的交织中,表达了对生命体验的深沉感怀。

2. 分段赏析

开篇四句“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以“倦”字奠定全诗基调,直白道出长久水上漂泊的疲惫。“风潮难具论”一句总括江湖风浪的变幻莫测,既写自然景象的凶险,也暗指人生旅途的波折无常。后两句紧承此意,“骤回合”描绘洲岛在浪涛中忽分忽合的急促之态,“屡崩奔”刻画岸崖被巨浪冲击的汹涌之势,不仅是对眼前水势的写实,更隐喻着诗人内心的烦乱与不安,将自然之险与心境之躁融为一体。接下来四句“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笔锋转向清幽之景。月夜听猿啼凄清,晨露中嗅香草芬芳,晚春原野绿意盎然,高岩之上白云聚屯,声音和景色交织,勾勒出宁静的画面。这既是对彭蠡湖风光的细致描摹,也暗含诗人试图借自然之美排遣愁绪的心思,静谧中藏着一丝难以言说的怅惘。中间四句“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由景入情再到行动。“千念”“万感”直抒胸臆,点出日夜萦绕的万千思绪,将前文的隐忧化为直白的感慨。而后“攀崖”“牵叶”的举动,看似是探奇览胜,实则是诗人在迷茫中寻求慰藉、渴望解惑的尝试,动作中藏着对人生答案的求索,却难掩内心的彷徨。随后六句“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灵物郄珍怪,异人秘精魂。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转入对历史与传说的凭吊。三江九派的旧事早已湮没在时光中,所谓的世间道理也只剩虚名;传说中的灵物、异人隐匿不出,金膏、水碧等仙物也失去了往日光彩。这些感慨不仅是对世事无常的叹息,更暗含着理想中美好事物消逝的失落,层层递进地加深了内心的怅惘。结尾两句“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以弹琴作结,收束全诗。一曲终了,琴弦断绝,本想借琴声排遣的愁绪与思念,却反而愈发浓重。这看似平淡的收笔,将前文积压的复杂情感推向极致,余韵悠长,尽显诗人内心郁结难平的怅惘与迷茫。

3. 作品点评

《入彭蠡湖口》呈现了大谢诗作的新境界。此诗则已可见杜、韩诗风的先兆,表现有三:其一是格局趋于阔大,其二是笔致趋于跌宕;其三是景语、情语、理语更趋交融,理已化为情景表达的陪衬,显示了山水诗进一步脱略玄言影响的进程。人们常说六朝诗至齐梁间的谢朓才初启唐音。其实谢朓之影响唐人更多短制,且主要影响王维、孟浩然一脉;论及大篇的诸般艺术手段,与杜、韩一派的雄浑风格,初启唐音的则非谢客莫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灵物”“异人”以下,又归宿于仙道。“千里曲”,想当时有此琴操,徒作此曲,而仙灵不接,所以弦虽绝而心徒悲也。大抵以恍惚为宗,要为不近人情,胸中亦别无十分道理也。

元方回《文选颜鲍谢诗评》卷三

# 抉微挹秀,无非至者,华净之光,遂掩千秋。

明王夫之《古诗评选》

# 舍舟而崖,远入松门而望,三江九派历历矣。“事”者,古人之事迹,如大禹九江既入之绩之类。然事既往矣,熟为继之?“理”者,即康乐后诗所蕴之“真”,(指《登江中孤屿》中的“蕴真谁为传”句),如古圣观河而作图,临洛而作书,皆因其理。其理空存,谁是作者?故灵物吝珍怪而不出,异人秘精魄而不见,金膏之明光已灭,水碧之流久缀。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也。所以徒作思归之曲,转令忧念益甚耳。

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佚名《子夜四时歌·春林花多媚》

下一篇:南北朝·萧衍《东飞伯劳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