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shān
wǎng
běi
shān
jīng
zhōng
zhān
tiào

朝代:南北朝作者:谢灵运浏览量:2
zhāo
dàn
yáng
jǐng
luò
yīn
fēng
shě
zhōu
tiào
jiǒng
zhǔ
tíng
mào
sōng
jìng
yǎo
tiǎo
huán
zhōu
líng
lóng
shì
qiáo
miǎo
yǎng
líng
cóng
shí
héng
shuǐ
fēn
liú
lín
jué
zōng
jiě
zuò
jìng
gǎn
shēng
zhǎng
jiē
fēng
róng
chū
huáng
bāo
绿
tuò
xīn
hán
rōng
hǎi
ōu
chūn
àn
tiān
nòng
fēng
huà
xīn
yàn
lǎn
juàn
zhòng
rén
yuǎn
dàn
hèn
tóng
yóu
fēi
qíng
tàn
shǎng
fèi
shuí
tōng

译文

清晨我从南山的阳坡出发,夕阳西下时在北山的阴峰停歇。舍弃小船眺望远处的洲渚,放下手杖倚靠在繁茂的松旁。那旁侧的小径幽深又曲折,环绕的洲渚精巧而又空灵。低头俯视高大树木的枝梢,抬头聆听深谷中水流的声响。巨石横卧使水流分成两路,树林茂密把小径遮没行踪。大自然的变化令我何感慨,万物生长都呈现蓬勃丰容。新竹裹着翠绿的笋壳初生,嫩蒲抽着紫色的细芽崭露。海鸥在春日的岸边嬉戏玩闹,天鸡在和煦的风中啼鸣欢弄。顺应自然变化我心从不厌倦,观赏这些景物眷恋愈发深重。我不吝惜远离人群独自游历,只遗憾没有人与我同赏这景。独自游览并非因孤独而悲叹,赏景之趣废止又有谁能懂通?

逐句剖析

"朝旦发阳崖":清晨我从南山的阳坡出发,

# 阳崖:指南山。古时以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所以称南山为阳崖。

"景落憩阴峰":夕阳西下时在北山的阴峰停歇。

# 阴峰:北山。,憩:休息。,景:日光,这里指太阳。

"舍舟眺迥渚":舍弃小船眺望远处的洲渚,

#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也称洲。,迥:远。

"停策倚茂松":放下手杖倚靠在繁茂的松旁。

# 停策:止步的意思。策,手杖。

"侧径既窈窕":那旁侧的小径幽深又曲折,

# 窈窕:细长曲折的样子。

"环洲亦玲珑":环绕的洲渚精巧而又空灵。

# 玲珑:澄明闪光的样子,形容小洲在天光水色辉映中的状态。

"俯视乔木杪":低头俯视高大树木的枝梢,

# 杪:树梢。

"仰聆大壑淙":抬头聆听深谷中水流的声响。

# 淙:流水声。

"石横水分流":巨石横卧使水流分成两路,

"林密蹊绝踪":树林茂密把小径遮没行踪。

# 蹊:小路。

"解作竟何感":大自然的变化令我何感慨,

# 解作:雷雨大作。

"升长皆丰容":万物生长都呈现蓬勃丰容。

# 丰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初篁苞绿箨":新竹裹着翠绿的笋壳初生,

# 箨:竹笋一层层的外皮。,苞:包裹。,篁:竹子。

"新蒲含紫茸":嫩蒲抽着紫色的细芽崭露。

# 紫茸:初生的蒲叶呈紫色,所以称紫茸。茸,初生的草。,新蒲:新生的蒲草。蒲,即菖蒲,生于水边,有香气,根可入药。

"海鸥戏春岸":海鸥在春日的岸边嬉戏玩闹,

# 海鸥:一名江鸥,水鸟名,随潮水上下翻飞。

"天鸡弄和风":天鸡在和煦的风中啼鸣欢弄。

# 天鸡:鸟名,丹鸡。

"抚化心无厌":顺应自然变化我心从不厌倦,

# 心无厌:面对美好的自然万物,总是看不够。厌,满足。,抚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到自然万物之中,并与之融为一体;万物有盛衰荣枯的变化,自己也就随之而产生喜怒哀乐。

"览物眷弥重":观赏这些景物眷恋愈发深重。

# 弥:更。,眷:留恋。,览物:观赏景物。

"不惜去人远":我不吝惜远离人群独自游历,

# 去人:隐逸之人。

"但恨莫与同":只遗憾没有人与我同赏这景。

"孤游非情叹":独自游览并非因孤独而悲叹,

"赏废理谁通":赏景之趣废止又有谁能懂通?

# 赏废:赏心之事废止,也就是说,再也不能与好友欢会言笑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是南朝宋谢灵运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绘了诗人从南山前往北山经湖中所见的秀丽山水景色,展现了自然万物的生机与美好。运用了细腻的描写、丰富的想象和用典等手法。如“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以叠词生动展现景物形态;“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用典使诗意更深厚。开篇点明行程;接着描写沿途小径、洲渚、山水等景致;再描绘初篁、新蒲、海鸥、天鸡等动植物,展现自然生机;最后抒发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无人共赏的遗憾。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谢灵运山水诗的特色,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将山水之美与个人情感巧妙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宋诗人,山水诗派鼻祖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幼时寄养在钱塘杜家,所以小名客儿,后世又称谢客。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与谢朓合称为“大小谢”,加上族弟谢惠连合称为“三谢”;与颜延之、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谢灵运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以精丽之语刻画自然景物,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但有“玄言”余习,又“颇以繁芜为累”。他创作的《山居赋》作为山水赋的代表,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也引领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由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创作。宋文帝元嘉二年(425年)春,谢灵运从南山新居经过巫湖返回北山故宅,一路上游山玩水,被沿途的山水景色所触动,有感而发写下此诗,记录下途中的所见所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写景咏物诗。诗中描绘了诗人从南山前往北山经巫湖时所见的自然美景,包括侧径、环洲、乔木、大壑、初篁、新蒲、海鸥、天鸡等景象,体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与美妙。借这些沿途的山水景物,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以及无人同赏美景的遗憾。

2. 写作手法

用典:“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用了《周易》中“天地解而雷雨作”的典故。该典故出自《易・解》,原文为“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意思是天地解冻,雷雨兴起,使得百果草木的种子破皮萌芽,象征着万物复苏生长。诗人谢灵运仿改运用此典故。“解作”指代天地变化,如同《周易》所描述的天地解冻、雷雨兴起的情景;“升长皆丰容”则表示万物在这样的变化下生长得繁茂丰盛。诗人借这个典故,描绘出大自然在天地变化后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进而抒发自己面对这一自然变化时的感慨,表达出对自然生机与变化的赞叹,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

3. 分段赏析

诗开篇“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点明从清晨在南山阳坡启程,到傍晚于北山阴峰休憩,暗示湖中行程贯穿一日。然而,诗人并未过多铺陈水面浮游之乐,而是将笔墨聚焦于登岸后的景致。“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当诗人结束水上漂泊,舍舟登陆并换以马行时,别样情趣油然而生。他举目四望,远处沙洲隐约可见,便驻马于茂林古松旁,极目远眺。“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此为远景描绘。因距离较远,蜿蜒小径显得愈发幽微纤细,以“窈窕”形容恰到好处;环绕的洲渚在湖水波光中,更显明灭有致、精巧玲珑。诗人巧用这两个连绵词,赋予陆地与水中景致以灵动生气。随后,诗人运用移步换景之法,转换视角,从视觉与听觉侧面着笔抒情。“俯视乔木杪”,可见诗人休憩于阴峰高处,方能俯瞰乔木梢头;“仰聆大壑灇”,则是倾听山间大壑中水流奔腾、撞击岩石所激起的阵阵回响,群峰叠嶂间,水声悠悠,韵律优美。“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承接上文。“石横”指分水岭,致使水流分支,这便是沟壑间水声多变的缘由;“林密”与前文“茂松”呼应,而小径难觅踪迹,正是因为“侧径”幽深所致。谢灵运直视这清旷的风光,当身处路径断绝之处,无法继续攀登时,内心的情怀反而得以畅快抒发。唯有身处险峰可栖之地,他才能纵览四方,饱览周遭美景。“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两句用典,仿《周易》“天地解而雷雨作”之意,描绘天地变化、万物繁盛之象。紧接着,诗人以细腻笔触勾勒山水画卷:新竹抽嫩绿苞芽,蒲草绽紫色茸毛,海鸥于春岸嬉戏,天鸡在和风里欢鸣。诗人以客观视角描摹山水,使其如在眼前。面对如此秀丽的大自然,诗人深感应与万物同化,方能不为外物所扰。但面对美景,对人间美好的眷恋却愈发浓烈。诗人厌弃世态,甘愿远离喧嚣,独处于深山之中,只遗憾没有古代贤人与自己同游。虽孤身独游,却未一味伤感嗟叹。其超然于物外、寄情山水的心境,难被世人理解,字里行间悄然流露着“世人莫我知”的怅惘。“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新竹裹着绿皮,新蒲带着紫茸,聚焦植物新生长态,细腻且充满生机。“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海鸥在春岸嬉戏,天鸡在和风中欢闹,写动物活动,让春景活泼起来,动静交织,渲染出春日山水的盎然生机。“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感受自然变化,内心满是喜爱不满足;观览景物,眷恋之情愈发深重,直抒对山水的沉醉。“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不嫌弃此地远离尘世,只遗憾没人共赏此景,凸显孤游的心境。“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孤独出游并非无由的慨叹,这种赏景的欣喜与遗憾交织的情绪,又有谁能理解呢?深化内心的孤寂与对山水知己的渴望,让情感在观景后沉淀、升华。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是写景咏物之作,诗人以从南山前往北山途经巫湖时的所见所感为切入点,精心勾勒出一幅秀丽的山水长卷。彼时,诗人在南山与北山皆有居所,日常频繁穿梭往返于两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一命笔即作数往回,古无创人,后亦无继者。人非不欲继,无其随往不穷之才致故也。

明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

# “俯视乔木”四语,可悟画理。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佚名《华山畿·奈何许》

下一篇:南北朝·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