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旦发阳崖":清晨我从南山的阳坡出发,
# 阳崖:指南山。古时以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所以称南山为阳崖。
"景落憩阴峰":夕阳西下时在北山的阴峰停歇。
# 阴峰:北山。,憩:休息。,景:日光,这里指太阳。
"舍舟眺迥渚":舍弃小船眺望远处的洲渚,
#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也称洲。,迥:远。
"停策倚茂松":放下手杖倚靠在繁茂的松旁。
# 停策:止步的意思。策,手杖。
"侧径既窈窕":那旁侧的小径幽深又曲折,
# 窈窕:细长曲折的样子。
"环洲亦玲珑":环绕的洲渚精巧而又空灵。
# 玲珑:澄明闪光的样子,形容小洲在天光水色辉映中的状态。
"俯视乔木杪":低头俯视高大树木的枝梢,
# 杪:树梢。
"仰聆大壑淙":抬头聆听深谷中水流的声响。
# 淙:流水声。
"石横水分流":巨石横卧使水流分成两路,
"林密蹊绝踪":树林茂密把小径遮没行踪。
# 蹊:小路。
"解作竟何感":大自然的变化令我何感慨,
# 解作:雷雨大作。
"升长皆丰容":万物生长都呈现蓬勃丰容。
# 丰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初篁苞绿箨":新竹裹着翠绿的笋壳初生,
# 箨:竹笋一层层的外皮。,苞:包裹。,篁:竹子。
"新蒲含紫茸":嫩蒲抽着紫色的细芽崭露。
# 紫茸:初生的蒲叶呈紫色,所以称紫茸。茸,初生的草。,新蒲:新生的蒲草。蒲,即菖蒲,生于水边,有香气,根可入药。
"海鸥戏春岸":海鸥在春日的岸边嬉戏玩闹,
# 海鸥:一名江鸥,水鸟名,随潮水上下翻飞。
"天鸡弄和风":天鸡在和煦的风中啼鸣欢弄。
# 天鸡:鸟名,丹鸡。
"抚化心无厌":顺应自然变化我心从不厌倦,
# 心无厌:面对美好的自然万物,总是看不够。厌,满足。,抚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到自然万物之中,并与之融为一体;万物有盛衰荣枯的变化,自己也就随之而产生喜怒哀乐。
"览物眷弥重":观赏这些景物眷恋愈发深重。
# 弥:更。,眷:留恋。,览物:观赏景物。
"不惜去人远":我不吝惜远离人群独自游历,
# 去人:隐逸之人。
"但恨莫与同":只遗憾没有人与我同赏这景。
"孤游非情叹":独自游览并非因孤独而悲叹,
"赏废理谁通":赏景之趣废止又有谁能懂通?
# 赏废:赏心之事废止,也就是说,再也不能与好友欢会言笑了。
南朝宋诗人,山水诗派鼻祖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幼时寄养在钱塘杜家,所以小名客儿,后世又称谢客。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与谢朓合称为“大小谢”,加上族弟谢惠连合称为“三谢”;与颜延之、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谢灵运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以精丽之语刻画自然景物,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但有“玄言”余习,又“颇以繁芜为累”。他创作的《山居赋》作为山水赋的代表,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也引领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写景咏物诗。诗中描绘了诗人从南山前往北山经巫湖时所见的自然美景,包括侧径、环洲、乔木、大壑、初篁、新蒲、海鸥、天鸡等景象,体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与美妙。借这些沿途的山水景物,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以及无人同赏美景的遗憾。
2. 写作手法
用典:“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用了《周易》中“天地解而雷雨作”的典故。该典故出自《易・解》,原文为“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意思是天地解冻,雷雨兴起,使得百果草木的种子破皮萌芽,象征着万物复苏生长。诗人谢灵运仿改运用此典故。“解作”指代天地变化,如同《周易》所描述的天地解冻、雷雨兴起的情景;“升长皆丰容”则表示万物在这样的变化下生长得繁茂丰盛。诗人借这个典故,描绘出大自然在天地变化后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进而抒发自己面对这一自然变化时的感慨,表达出对自然生机与变化的赞叹,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
3. 分段赏析
诗开篇“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点明从清晨在南山阳坡启程,到傍晚于北山阴峰休憩,暗示湖中行程贯穿一日。然而,诗人并未过多铺陈水面浮游之乐,而是将笔墨聚焦于登岸后的景致。“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当诗人结束水上漂泊,舍舟登陆并换以马行时,别样情趣油然而生。他举目四望,远处沙洲隐约可见,便驻马于茂林古松旁,极目远眺。“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此为远景描绘。因距离较远,蜿蜒小径显得愈发幽微纤细,以“窈窕”形容恰到好处;环绕的洲渚在湖水波光中,更显明灭有致、精巧玲珑。诗人巧用这两个连绵词,赋予陆地与水中景致以灵动生气。随后,诗人运用移步换景之法,转换视角,从视觉与听觉侧面着笔抒情。“俯视乔木杪”,可见诗人休憩于阴峰高处,方能俯瞰乔木梢头;“仰聆大壑灇”,则是倾听山间大壑中水流奔腾、撞击岩石所激起的阵阵回响,群峰叠嶂间,水声悠悠,韵律优美。“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承接上文。“石横”指分水岭,致使水流分支,这便是沟壑间水声多变的缘由;“林密”与前文“茂松”呼应,而小径难觅踪迹,正是因为“侧径”幽深所致。谢灵运直视这清旷的风光,当身处路径断绝之处,无法继续攀登时,内心的情怀反而得以畅快抒发。唯有身处险峰可栖之地,他才能纵览四方,饱览周遭美景。“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两句用典,仿《周易》“天地解而雷雨作”之意,描绘天地变化、万物繁盛之象。紧接着,诗人以细腻笔触勾勒山水画卷:新竹抽嫩绿苞芽,蒲草绽紫色茸毛,海鸥于春岸嬉戏,天鸡在和风里欢鸣。诗人以客观视角描摹山水,使其如在眼前。面对如此秀丽的大自然,诗人深感应与万物同化,方能不为外物所扰。但面对美景,对人间美好的眷恋却愈发浓烈。诗人厌弃世态,甘愿远离喧嚣,独处于深山之中,只遗憾没有古代贤人与自己同游。虽孤身独游,却未一味伤感嗟叹。其超然于物外、寄情山水的心境,难被世人理解,字里行间悄然流露着“世人莫我知”的怅惘。“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新竹裹着绿皮,新蒲带着紫茸,聚焦植物新生长态,细腻且充满生机。“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海鸥在春岸嬉戏,天鸡在和风中欢闹,写动物活动,让春景活泼起来,动静交织,渲染出春日山水的盎然生机。“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感受自然变化,内心满是喜爱不满足;观览景物,眷恋之情愈发深重,直抒对山水的沉醉。“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不嫌弃此地远离尘世,只遗憾没人共赏此景,凸显孤游的心境。“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孤独出游并非无由的慨叹,这种赏景的欣喜与遗憾交织的情绪,又有谁能理解呢?深化内心的孤寂与对山水知己的渴望,让情感在观景后沉淀、升华。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是写景咏物之作,诗人以从南山前往北山途经巫湖时的所见所感为切入点,精心勾勒出一幅秀丽的山水长卷。彼时,诗人在南山与北山皆有居所,日常频繁穿梭往返于两地。
# 一命笔即作数往回,古无创人,后亦无继者。人非不欲继,无其随往不穷之才致故也。
明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
# “俯视乔木”四语,可悟画理。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
上一篇:南北朝·佚名《华山畿·奈何许》
下一篇:南北朝·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