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言草卉贱":荷花虽为草本花卉,
# 草卉:草本花卉。
"幸宅天池中":但其有幸植根于皇宫中的池塘。
# 天池:本谓神话中的瑶池,指皇宫中的池塘。,宅:植根;生长。
"微根才出浪":花梗刚刚伸到水面,
"短干未摇风":短小的枝干没有被暴风摇动。
# 摇风:暴风。
"宁知寸心里":谁能知道在它小小的怀中,
# 宁知:岂知;怎知。
"蓄紫复含红":蕴含着色泽艳丽、风格别致的花蕾。
# 蓄:蕴含。
南朝齐梁文学家,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沈约(441~513),南朝齐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人,为“竟陵八友”之一。曾在南朝宋、齐两朝做官,后来帮助梁武帝萧衍登上皇位,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封为建昌县侯,官至尚书令。沈约与谢朓、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其诗重藻饰,部分诗作语言清新。他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作诗区别、调和四声,避免八病,对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起重要作用,曾据旧本撰成《宋书》,又有《四声谱》《齐纪》《沈约集》等,已佚。代表作品有《早行逢故人》《早发定山》《别范安成》等。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诗歌描绘新荷植根池沼、初出水面的姿态,借新荷由微陋到蓬勃的生长过程,暗寓诗人自身从孤贫至显达的人生感慨,表达对生命力与进取精神的赞颂。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微根才出浪,短干未摇风”通过精准动词与形容词刻画新荷初生态势。“微”“才”二字极写荷根刚露水面的纤细幼弱,“短”“未”则凸显荷茎短小到连微风都无法摇动的娇嫩之态,以毫米级的观察视角捕捉新荷破土的瞬间,让“新”的特质通过具象可感的细节自然呈现,细微处见功夫,生动展现新荷初萌时的脆弱与生机。借物抒情:“宁知寸心里,蓄紫复含红”,诗人借咏新荷,将自身的情感与期许寄托其中。新荷虽初时微小,却蕴含无限生机,恰似诗人早年虽历经坎坷,却坚信自身才华终将绽放,借新荷的生长潜力抒发自己对未来的自信与抱负,含蓄地展现出内心的情志。议论:“勿言草卉贱,幸宅天池中”以议论开篇,针对人们轻视荷花是草卉的心理发表观点。诗人指出荷花虽为草卉,却因生长在天子之池而身份不同,更易引人关注。此议论不仅点明荷花特殊的生长环境,也为后文对新荷的描写与抒情做铺垫。
3. 分段赏析
“勿言草卉贱,幸宅天池中”,诗人开篇即以饱含深意的议论切入主题,直击世人因荷花属于草卉而对其心生轻贱的世俗观念。此诗作为“应诏”之作,其中“天池”并非神话传说中的瑶池,而是代指皇宫内的荷池。这两句诗巧妙传达出荷花虽身为草卉,但其有幸植根于天子之池,身份自然与生长在山野水泽间的普通草卉有着天壤之别,更容易吸引人们的目光,也更具特殊的意义与价值,为荷花赋予了高贵的身份象征。“微根才出浪,短干未摇风”,诗人将笔触转向对新荷细致入微的刻画,正式进入咏物正题。莲的根茎在初生时细瘦如鞭,被俗称为莲鞭,莲鞭之上有节,能够向上抽出叶子与花梗。“微根才出浪”精准描绘出花梗刚刚从水面探出的模样,“微”和“才”两个字的运用,极力渲染出其幼嫩纤细的状态;而“短干未摇风”则进一步通过形象的描写,展现出荷茎的短小柔弱,即便微风拂过,它也难以轻轻摇曳,生动地体现出荷茎的细小与脆弱,直逼“新荷”之“新”。诗人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精湛的笔法,将新荷初生时的形态展现得栩栩如生,其对细节的把握和刻画能力,令人拍案叫绝,充分彰显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宁知寸心里,蓄紫复含红”在前两句对新荷微小形态的细致描绘后,诗意在此处发生了巨大转变,由先前的沉静描摹转为激昂的情感抒发。那看似微不足道、长度不过寸许的荷茎之中,谁能想到竟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小小的荷茎里,藏着的是绚丽的花蕾胚芽,它们正默默积蓄力量,只待夏日的到来,便要将万紫千红的色彩铺满整个池塘。就如同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所描绘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般,展现出一幅满眼红绿、绚烂无比的壮观景象,而这,正是新荷未来的辉煌世界。这两句诗以充满惊喜与期待的语气,展现出生命的无限潜力与蓬勃力量。
4. 作品点评
单从咏物角度,此诗已颇具韵味,笔触清新自然。而诗中“勿言”“宁知”等措辞,语气坚定强烈,难免让人思索,诗人对新荷的格外关注与维护,背后或许藏有深意。据《梁书・沈约传》记载,沈约幼年因父亲获罪,颠沛流离,生活困苦。即便如此,他仍勤奋苦读,日夜不辍,最终凭借学识进入宫廷任职,成为当时的文化大家。当沈约目睹新荷初绽时的柔弱,不禁联想到自己早年的艰辛。他深信,正如看似渺小的新荷未来会绽放绚丽色彩,自己也终将展露才华。后来,沈约在仕途上一路顺遂,历经三朝,官至高位,在文学领域也成就斐然。由此可见,这首诗不只是对荷花的吟咏,更寄托着诗人的人生感悟,诗中的荷花,也恰似诗人自身的写照。
# 沈约的《咏新荷》不仅新雅清明,意象美丽,而且蕴含着深意,表现出一种自我背定的气质和精神。作者一方面细致地描绘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形象,另一方面又对新荷未来发展的前途充满乐观的想像。
不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工作学院文秘专业教师汪玉川《汉魏六朝诗选》
上一篇:南北朝·王暕《咏舞诗》
下一篇:南北朝·萧衍《团扇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