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洛佳遨游":如同宛城洛阳般适宜畅游的胜地,
# 宛洛:指宛县和洛县。宛县是南阳郡治所在,汉时有“南都”之称。洛阳是东汉的都城。
"春色满皇州":盎然春色早已铺满这帝王之都。
# 皇州:指都城建康。
"结轸青郊路":车马停驻在青碧葱茏的郊外路径,
# 结轸:车。轸,车箱底部的横木,亦作车的代称。
"迥瞰苍江流":远眺俯瞰着苍茫奔涌的长江水脉。
# 迥瞰:远望。
"日华川上动":日光的华彩在江面上跃动闪烁,
"风光草际浮":和风携着春景在草梢间浮泛流转。
"桃李成蹊径":桃李盛开,树下自然被踏出蜿蜒小径,
"桑榆荫道周":桑榆的浓荫将道路四周尽数遮蔽。
"东都已俶载":东都洛阳已开始春耕农事,
# 俶载:指始事,开始从事某种工作。
"言归望绿畴":我欲归乡时,望见遍野翠绿的田畴。
# 言归望绿畴:本集四。《文选》三十。又李善注引集作和徐都曹勉昧出新渚。三谢诗《诗纪》六十。又《类聚》二十八作和徐勉出新林渚诗。引州、流、浮、周四韵。草堂诗笺十三奉同诗注作谢朓诗。引一句。逯案。李善所见谢集题目与今本异。则今本可能为后世辑本。
南朝齐诗人,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谢朓(464~499),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其与同族的谢灵运,并称“大小谢”。因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故称谢宣城、谢吏部。后卷入废立的政治斗争中,遭人诬陷,死于狱中。谢脁是永明诗体的代表诗人,与沈约、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他的诗长于写景,风格清俊,善于熔裁,圆美流转,平仄协调,对偶工整。谢脁关于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的技巧,对于唐代诗坛有着深刻的影响。代表作品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著有《谢宣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纪游诗。诗中描绘了春日出游新亭渚时所见的苍江奔流、日华闪动、草际风光、桃李桑榆等明媚景致,以“言归望绿畴”收束,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画面清新悦目,尽显诗人取景入诗的功力。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结轸青郊路,迥瞰苍江流”中的“青郊路”以青翠之色点染春日郊外的生机,“苍江流”则以苍茫之态勾勒长江水脉的浩渺奔涌,一“青”一“苍”的色彩对照,展现出晨景的明暗层次。同时流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沉醉之情。
3. 分段赏析
这是一个春晨的黎明时分,天色刚泛起微亮,诗人便已来到城外新亭渚边。当他停下马车稍作休憩,回望郊外渐渐舒展的晨曦,瞬间被眼前迷离朦胧的春色深深触动,于是提笔成诗,开篇便溢出浓浓的赞叹:“宛洛佳遨游,春色满皇州!”这里的“宛洛”指汉代繁华的南阳与洛阳,诗人以古都比建康,说京城春色可与往昔名都媲美—其实此刻天色尚昏,本看不见满城春色,这赞叹源于他对春日胜景的心神向往,更藏着“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的古诗雅韵。这两句既是闲情雅志的流露,也为后文出游铺垫:正因向往这般春光,才会鸡鸣时分便驱车上路。第二联笔锋一转,直接跃入出游途中的画面:“结轸青郊路,迥瞰苍江流。”诗人将车马停在青碧的郊野小径,蓦然回首远眺,苍茫的长江水脉尽收眼底。一个“迥瞰”极为传神—当诗人猛然回望时,浩渺江景如巨幅画卷铺展眼前,那熹微晨光为江面抹上一层苍茫之色,江水滚滚东流的壮阔,仿佛带着永恒的生命力,瞬间震撼了诗人的心胸。这一笔大笔勾勒的苍江曙色,既雄浑又充满动感,让画面有了浑厚的张力。第三联转而细绘京郊晨景:“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随着旭日初升,万道霞光洒在江面上,粼粼波光仿佛让日光有了跳动的质感;而青青草野沐浴朝霞,春风拂过,草梢摇曳,仿佛春光都浮泛在绿意之上。这里的“动”与“浮”堪称神来之笔—阳光本无动态,诗人却借江水反射写出“日华”的跃动;“风光”本是虚景,却通过春草的摇曳将其具象化,让无形的春光有了可触可感的形态,字里行间满是对晨景的赏爱。第四联聚焦田园风光:“桃李成蹊径,桑榆荫道周。”桃李盛开的小径、桑榆遮蔽的道路,虽是化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游览感受。细看这三联景物,暗藏着时间的流动:从第二联曙色微明的苍江,到第三联初旭东升的日华风光,再到第四联桑榆浓荫遍布的正午景象,时间的推移让画面各具特色,也暗写出诗人驻足郊外、流连春光的身影—他久久凝视着这从黎明到正午的春景变化,满心都是对自然的热爱。末句“东都已俶载,言归望绿畴”更是韵味无穷。当诗人踏上归途,目光仍频频回望那片连绵的绿色田畴—游览虽已结束,对春色的留恋却未停止。这一眼回望,让诗境从眼前的景致延伸到更广阔的田园,也让诗情在“言归”的动作中更显深沉。景与情在此形成微妙的反差:身体在归途中,心神却仍驻留于春光,这种“篇结而意未绝”的写法,让全诗在收束时仍余韵悠长,仿佛那抹绿意与情思,正随着诗人的目光无限延展。
4. 作品点评
谢朓的《和徐都曹出新亭渚诗》在取景布局上颇具功力。他没有像徐勉《昧旦出新亭渚》那样详细记录京郊出游的全过程,而是精选画面:或用大笔勾勒苍江曙色,或用工笔描绘日光草色,集中展现了京郊从黎明到日出的春日风光,画面清新明快,全无怨愤之情。这种即景抒情的短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通篇不直接抒发情怀,却在对桃李蹊径、桑榆绿荫等景致的描摹中,自然流露对自然美景的无限向往留连,让人感受到诗人热爱自然的灵秀之心。全诗篇幅简短,对仗工整,声律和谐,鲜明体现了“永明体”诗歌在格律上的探索特征,可见诗人将自然之景化为诗境的深厚造诣。
上一篇:南北朝·沈约《登高望春诗》
下一篇:南北朝·沈约《钓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