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芳杜绿":山间杜若芬芳绿意浓,
"江南莲叶紫":江南莲叶田田映紫霞。
"芳年不共游":青春年华未共赏,
"淹留空若是":徒然滞留空自嗟。
"绿水丰涟漪":碧波荡漾涟漪起,
"青山多绣绮":青山如绣绮丽多姿。
"新条日向抽":新枝日渐抽芽展,
"落花纷已委":飘落的花朵纷纷已经委顿于地。
"弱葼既青翠":嫩枝青翠随风舞,
"轻莎方靃靡":莎草轻柔伏地垂。
"鹥鸱没而游":鸥鸟潜游时隐现,
"麇䴥腾复倚":獐鹿腾跃偶停倚。
"春岸望沈沈":春日河岸望深远,
"清流见㳽㳽":清流浩渺泛微光。
# 㳽:一作弥。
"幸藉人外游":幸得寄情山水外,
"盘桓未能徙":徘徊流连未忍离。
"骛枻把琼芳":轻舟采撷芳草去,
"随山访灵诡":循山探访幽奇景。
"荣楯每嶙峋":华美栏杆嶙峋立,
"林堂多埼礒":林间亭台傍水奇。
# 埼礒:府君,本集五。《诗纪》六十一。
南朝齐诗人,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谢朓(464~499),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其与同族的谢灵运,并称“大小谢”。因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故称谢宣城、谢吏部。后卷入废立的政治斗争中,遭人诬陷,死于狱中。谢脁是永明诗体的代表诗人,与沈约、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他的诗长于写景,风格清俊,善于熔裁,圆美流转,平仄协调,对偶工整。谢脁关于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的技巧,对于唐代诗坛有着深刻的影响。代表作品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著有《谢宣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山水诗。描绘了诗人前往敬亭山途中所见的江南暮春景致,如青翠的芳杜、绛紫的莲叶、抽发的新条、纷落的花瓣等,体现了谢朓“清俊流转”的诗歌风格,营造出清新雅致的春日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与眷恋情结。
2. 写作手法
对比:“新条日向抽,落花纷已委”以“新条抽发”的生长之景与“落花纷落”的凋零之态形成对比,前者是蓬勃的新生,后者是逝去的衰败,通过植物生长周期的对立,暗含时光流转中“生”与“灭”的辩证,既展现暮春时节的物候特征,又隐喻时光易逝的感慨。意象组合:自然景物意象组合:“芳杜”“莲叶”“绿水”“青山”“新条”“落花”“弱葼”“轻莎”“鹥鸱”“麇䴥”诗人将植物、山水、动物等意象密集组合,构建出完整的江南暮春图景:植物有生有灭,山水动静相衬,动物或游或倚,共同营造出鲜活、立体的自然空间,体现江南山水的生机与和谐。起兴:“山中芳杜绿,江南莲叶紫。”开篇以山中杜若青翠、江南莲叶绛紫的春日盛景起兴,先铺陈自然景致,引发读者对江南春色的联想,再顺势过渡到“芳年不共游,淹留空若是”的抒情,由眼前的美景联想到未能与友人同游的遗憾,以景起情,使情感的抒发自然而不突兀,奠定全诗“景中含情”的基调。对偶:“绿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弱葼既青翠,轻莎方靃靡”,“春岸望沉沉,清流见弥弥”“绿水”对“青山”,“丰涟漪”对“多绣绮”,工整的对偶展现山水相映之景:绿水因涟漪而丰美,青山如锦绣般绮丽,既强化了江南地貌的秀丽,又以对称的句式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弱葼”对“轻莎”,“既青翠”对“方靃靡”,描写细弱的草木既已青翠、轻盈的莎草正随风摇曳之景,对偶的运用使植物的形态与生机相得益彰,体现谢朓诗歌“对仗精工”的特点。“春岸”对“清流”,“望沉沉”对“见弥弥”,“沉沉”写春岸的深邃,“弥弥”写流水的浩渺,以叠字对偶增强画面的朦胧感与流动感,让暮春山水的悠远意境更鲜明。
3. 分段赏析
“山中芳杜绿,江南莲叶紫。芳年不共游,淹留空若是。”开篇以“芳杜绿”“莲叶紫”点明江南春景,色彩明丽却暗含对比——山中与江南的春色各异,却无人共赏。后两句直抒胸臆,“芳年不共游”暗含对往昔同游的怀念,“淹留空若是”则流露滞留山间的怅然,为全诗定下淡淡哀愁的基调。“绿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新条日向抽,落花纷已委。”此段聚焦山水动态之美:绿水泛起涟漪,青山如锦绣铺展;新枝抽芽,落花委地,一“生”一“谢”间暗含时光流转。诗人以工笔勾勒春景,既显生机盎然,又隐含对春光易逝的敏感,与首段“芳年”之叹呼应。“弱葼既青翠,轻莎方靃靡。鹥鸱没而游,麇䴥腾复倚。”转写山间动植物:细嫩的草木青翠欲滴,莎草随风轻摇;水鸟时隐时现,鹿群悠然自得。通过细腻观察与生动描摹,展现自然界的和谐灵动,暗示诗人寄情山水、忘却尘嚣的心境。“春岸望沈沈,清流见弥弥。幸藉人外游,盘桓未能徙。骛枻把琼芳,随山访灵诡。荣楯每嶙峋,林堂多埼礒。”末段以“春岸”“清流”收束全景,渲染山水的深邃与澄澈。“幸藉人外游”点明归隐之乐,“盘桓未能徙”则流露徘徊忘返之态。后四句以奇崛山石、幽深林木作结,暗喻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呼应其仕途受挫后“朝隐”的复杂心境。
上一篇:南北朝·萧纲《和藉田诗》
下一篇:南北朝·王融《努力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