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何迢遰":高斋建筑多么曲折绵延,
# 结构:谓结连构架,以成屋宇也。《鲁灵光殿赋》曰:观其结构。
"旷望极高深":极目远望境界高深幽远。
# 高深:谓江山也。,旷:《广雅》曰:旷,远也。
"窗中列远岫":从窗中望远处山峦排列,
"庭际俯乔林":在庭院边俯看高大树林。
"日出众鸟散":太阳升起众鸟四处飞散,
"山暝孤猿吟":日暮时分山中孤猿哀吟。
"已有池上酌":已经有在池边饮酒之乐,
"复此风中琴":又有这风中听琴的雅致。
"非君美无度":若不是您如此美好多情,
"孰为劳寸心":谁能让我劳费这寸寸心。
"惠而能好我":您仁爱又能如此喜爱我,
# 惠:毛苌曰:惠,爱也。
"问以瑶华音":寄来书信如同瑶华之音。
"若遗金门步":若能抛开在金门的忙碌,
# 若遗金门步:“若遗”二句,《解嘲》曰:历金门,上玉堂。《穆天子传》曰:癸巳,至群玉之山容氏所守,先王之谓册府。郭璞曰:即《山海经》玉山,西王母所居者。皇甫谧《释劝》曰:排阊阖,步玉岑。
"见就玉山岑":就来这玉山之岭相聚吧。
南朝齐诗人,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谢朓(464~499),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其与同族的谢灵运,并称“大小谢”。因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故称谢宣城、谢吏部。后卷入废立的政治斗争中,遭人诬陷,死于狱中。谢脁是永明诗体的代表诗人,与沈约、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他的诗长于写景,风格清俊,善于熔裁,圆美流转,平仄协调,对偶工整。谢脁关于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的技巧,对于唐代诗坛有着深刻的影响。代表作品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著有《谢宣城集》。
1. 分段赏析
诗的前六句描绘“高斋”,其建筑宏伟,构架高深,所处地势高远,视野极为开阔。在美好的日子里闲坐于此,室外美景令人目不暇接。窗外峰峦连绵,巍峨延伸;庭际乔木成林,纷纷展现在眼前。“列”与“俯”二字运用精妙,赋予静止的山峦和矗立的乔木以灵动之感,仿佛这些景物并非是被诗人观望,而是主动闯入诗人的视野,融入诗人的心怀。如此一来,不仅让静态的景物鲜活起来,更重要的是打通了“物”与“我”的界限,使客体景物与主体诗人紧密相连,让诗歌氛围瞬间灵动起来。“日出众鸟散,山暝孤猿吟”堪称名句。旭日升起,众鸟飞离;暮色降临,孤猿哀鸣。诗句自然质朴,未加雕琢,却将大自然的悠远、深邃、迷蒙的意境生动呈现。尤其是通过这景色描写,一位陶醉于山水、流连忘返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接下来的六句,诗人展现自己高雅的志趣。在池边小酌,于风中听琴,有友相伴,其乐无穷。最后,诗人袒露高洁情怀。金门乃汉代征士待诏之处,玉山是传说中西王母居所。诗人表示若仕途不顺,便会超脱尘世,表达了出世之念。谢朓身处仕途,却心系山林,想随心随性却又难以割舍身外之物,想保全禄位却又不愿违背本心,在两者间两难抉择,始终找不到平衡之法。他的许多山水诗,正是这种心境的映射。这造就了其山水诗独特的抒情模式:从仕途坎坷、公务繁忙带来的心烦意乱,到面对山水美景时的身心愉悦,进而产生隐居山林、超脱尘世的想法,在现实山水之美与理想自由之境的交融中,寻求心灵的片刻安宁。像《游东田》《落日怅望》等诗便是典型。不过这首诗情况特殊。诗人先是在荆州遭人谗言,接着被贬为新安王中军记室;公元495年春天刚转任中书郎,夏天又出任宣城太守。宦海起伏,让他逐渐看透,能以较为超脱的心态看待仕途得失。在宣城太守任上,他心境相对平和,常寄情山水,写下诸多佳作,此诗便是如此。诗人本就心境澄澈,追求雅静,“闲坐”二字体现其悠然从容的状态。“已有池上酌,复此风中琴”尽显高雅情趣与洒脱风度。正因如此,其一,他对山水景致观察更为细致,感悟更为深刻,描写也更加精妙。诗中二、三联的写景佳句信手拈来,从中能看出诗人对山水意境的深刻领悟,以及其寄情深远的审美追求,营造出一种深邃淡雅的意境。其二,他的思绪更加缥缈虚幻,甚至生出“若遗金门步,见就玉山岑”这般超脱尘世的念头。这究竟是诗人生活理想的升华,还是政治理想破灭后的逃避,值得深入探究。但无论怎样,这种变化标志着诗人审美理想的深化与抒情模式的拓展,意味着诗人已从对外部景观的欣赏,转向对内心精神世界的探寻。
2. 作品点评
但不管怎样,此类状况的发生,都意味着诗人审美追求的深化与抒情方式的拓展,意味着诗人已然从外在景物的观赏转向内心世界的探寻了。
下一篇:南北朝·谢朓《临溪送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