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余侍君子":从前我侍奉君子,
"历此游荆汉":曾游过这荆楚汉水。
"山川隔旧赏":山川依旧,却隔断了昔日同赏的意趣,
"朋僚多雨散":亲友同僚大多像雨水般离散。
"图南矫风翮":曾像大鹏振翅图南,
"曾非息短翰":从不是安栖的短羽之鸟。
"移疾觏新篇":因病闲居时见到您的新诗,
"披衣起渊玩":披上衣服起身深入赏读。
"惆怅怀昔践":满怀惆怅忆起往昔行迹,
"仿佛得殊观":仿佛又见那奇景。
"赪紫共彬驳":红紫色彩交错辉映,
"云锦相凌乱":像云锦般纷繁绚烂。
"奔星上未穷":流星在天上划过无穷尽,
"惊雷下将半":惊雷在半空炸响。
"回潮渍崩树":回潮浸泡着崩裂的树木,
"轮囷轧倾岸":盘曲的树干挤压着倾斜的河岸。
"岩筱或傍翻":岩边细竹被吹得横斜,
"石菌芜修干":石上菌类蔓生在长树干。
"澄澄明浦媚":清澈的水边明媚动人,
"衍衍清风烂":徐徐清风送来暖意。
"江潭良在目":江潭的美景清晰在目,
"怀贤兴累叹":思念贤友不禁屡屡长叹。
"岁暮不我期":岁末不等我,
"淹留绝岩畔":(我)滞留在绝壁岸边。
南朝齐诗人,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谢朓(464~499),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其与同族的谢灵运,并称“大小谢”。因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故称谢宣城、谢吏部。后卷入废立的政治斗争中,遭人诬陷,死于狱中。谢脁是永明诗体的代表诗人,与沈约、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他的诗长于写景,风格清俊,善于熔裁,圆美流转,平仄协调,对偶工整。谢脁关于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的技巧,对于唐代诗坛有着深刻的影响。代表作品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著有《谢宣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唱和诗。此诗追忆了往昔与友人同游荆汉的经历,生动描绘了琵琶峡至积布矶的山水奇观,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回潮渍崩树,轮囷轧倾岸”,以细腻笔触写潮水回涌浸湿断树,弯曲的树干挤压倾斜的河岸。“渍”显潮水浸润之态,“轧”描树干挤压之势,这些细节让山水景象更具体可感,见出自然的伟力与奇险。情景交融:“澄澄明浦媚,衍衍清风烂”,描绘出清澈的水浦明媚动人、清风连绵舒展的明丽之景,这般美好的山水本应令人愉悦,却引出“江潭良在目,怀贤兴累叹”的慨叹,江潭美景历历在目,心中却因思念贤友而屡屡叹息,美景与愁情相互映衬,景越美,怀人之思越切。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昔余侍君子,历此游荆汉”,诗人回忆曾经侍奉贤德之人,同游荆楚汉水一带,途经琵琶峡、积布矶的往事。“君子”既可能指昔日尊长,也暗含对贤才的敬重,为后文“怀贤”做了铺垫。“山川隔旧赏,朋僚多雨散”,山川依旧,却隔绝了昔日共赏的意趣;曾经的同僚好友,如今如雨点般离散各地。“隔”字点明时空阻隔,“雨散”以自然景象喻人事飘零,平淡中见苍凉。接着四句,“图南矫风翮,曾非息短翰”,化用《庄子》“鹏之徙于南冥”的典故,说自己曾如大鹏振翅欲图南,并非安于栖息的短羽之鸟,暗指昔日志向与如今境遇的落差。紧接着写读诗情景,“移疾觏新篇,披衣起渊玩”,因生病居家时,忽见刘中书的新诗,便披衣起身深入品读。“渊玩”既显对友人诗作的珍视,也暗示诗中景象引发了他对往昔的深沉回味,自然过渡到对山水的追忆。接下来十二句写景,“惆怅怀昔践,仿佛得殊观”,带着怀旧的惆怅,昔日景观如在眼前,点出“殊观”的独特性。“赪紫共彬驳,云锦相凌乱”,写山水间红紫相间、色彩错杂,如锦绣般绚烂,以“云锦”喻自然之美,贴切而不浮夸。“奔星上未穷,惊雷下将半”,转写动态景象:流星划过天际似无穷尽,惊雷自半空轰鸣而下,以天地间的壮阔动荡,衬出景观的雄奇。“回潮渍崩树,轮囷轧倾岸”,聚焦江潮:回旋的潮水浸泡着崩裂的树木,浪涛卷曲如轮,冲击着倾斜的岸堤,“轧”字显潮水的强劲,见自然力量之威。“岩筱或傍翻,石菌芜修干”,写近景:岩边细竹被潮风掀翻,石上菌类滋生使乔木荒芜,以细微处的凌乱,补全江景的整体画面。“澄澄明浦媚,衍衍清风烂”,画风一转,写澄澈的水浦明媚动人,连绵的清风拂过,光影灿烂,于动荡后见清朗,显山水之多变。末四句“江潭良在目,怀贤兴累叹”,眼前江潭美景虽真切,却因思念贤友(既指刘中书,也含对往昔同僚的怀念)而屡屡兴叹,景的美好与情的惆怅形成对照。“岁暮不我期,淹留绝岩畔”,以时光不待、滞留岩畔作结:岁末将至,岁月从不等人,自己却困于这偏远峡畔。“淹留”“绝岩”暗寓仕途失意,将个人境遇与怀人之情结合,余味苍凉,却无过度悲戚。
下一篇:南北朝·庾信《周祀圜丘歌 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