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开箨已垂":竹笋萌发,笋壳已然垂落,
# 箨已垂:指竹茎拔节,笋壳下垂。箨:竹笋皮,俗称笋壳。,萌开:新开。
"结叶始成枝":长出叶片才开始形成枝条。
# 始成枝:开始长成枝条。,结叶:竹叶生长。
"繁荫上蓊茸":上面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树荫,
# 上蓊茸:茂盛的样子,一说指檐竹枝叶披离的样子。上翁茸,指竹的上端枝叶茂盛,所以说“繁荫上蓊茸”。蓊茸:表现檐竹枝叶披离之态。,繁荫:竹子生长繁茂,其众多的枝叶相互交织重叠,形成了大片浓密的阴影。
"促节下离离":下面竹节紧密,排列得整整齐齐。
# 离离:形容竹节排列有序的样子。,下:竹子的下部。,促节:指竹节间距短小、紧密。
"风动露滴沥":微风吹拂,露珠滴答落下,
# 露滴沥:指雨水、露水等下滴的声音。
"月照影参差":月光映照,竹影参差不齐。
# 参差:不齐的样子。
"得生君户牖":得以生长在您的门窗边,
# 户牖:指门窗。
"不愿夹华池":不愿意生长在华丽的池塘边。
南朝齐梁文学家,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沈约(441~513),南朝齐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人,为“竟陵八友”之一。曾在南朝宋、齐两朝做官,后来帮助梁武帝萧衍登上皇位,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封为建昌县侯,官至尚书令。沈约与谢朓、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其诗重藻饰,部分诗作语言清新。他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作诗区别、调和四声,避免八病,对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起重要作用,曾据旧本撰成《宋书》,又有《四声谱》《齐纪》《沈约集》等,已佚。代表作品有《早行逢故人》《早发定山》《别范安成》等。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竹子从笋萌箨垂到枝叶成荫的生长过程,表达自身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志趣,展现出独特的咏物寄情之美。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一句,借露珠滴落的声响、竹影摇曳的动态,反衬出竹叶的繁茂轻盈与竹姿的婀娜,将月夜中檐前竹的清幽之态与静谧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想象:“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两句,诗人突破现实场景,展开丰富想象。他设想竹子若有自主的“选择”,宁可生长在普通人家的门窗旁,也不愿立于奢华的池畔。这种想象并非赋予竹子情感意志,而是通过构建虚拟情境,以竹子生长环境的反差,强化其远离浮华、亲近质朴的特质,含蓄地寄托了诗人对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萌开箨已垂,结叶始成枝”:开篇直叙竹子生长过程,“萌开”点明竹笋破土而出,“箨已垂”描述笋壳随着竹茎生长自然垂脱的状态,“结叶始成枝”则记录竹叶抽生、逐渐形成竹枝的过程。诗人以简洁的笔触,客观呈现出幼竹从破土到初步长成的阶段,画面清新自然,展现出竹子初始的生机与活力。“繁荫上蓊茸,促节下离离”:此句从上下不同视角描绘竹子形态。“繁荫上蓊茸”写竹子上部枝叶繁茂,层层叠叠,形成浓密的树荫;“促节下离离”则刻画下部竹节紧密相连、清晰分明的样子。诗人通过对竹不同部位特征的描写,如实勾勒出竹子枝叶丰茂、茎干挺拔的整体形象。“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运用映衬手法,借助环境元素烘托竹的韵味。当风吹过竹叶,带动露珠滴落,发出“滴沥”之声,以声音衬托竹叶的存在;月光洒落,地面映出竹子参差不齐的影子,通过光影变化展现竹的形态。诗人未直接描写竹子本身,而是通过露珠、月影等侧面展现檐前竹在夜晚清风明月下的姿态,营造出静谧清幽的氛围。“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诗人以想象之笔,构建出竹子的“心声”。设想竹子宁愿生长在主人的门窗边,也不愿生长在繁花似锦的池畔。这一想象打破常规对竹子生长环境的认知,通过虚拟的情境对比,展现出竹子不慕华丽、安于质朴的特质,含蓄地表达出一种淡泊的意趣,使诗歌在结尾处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4. 作品点评
沈约的《咏檐前竹》别具一格,诗人纯粹将竹子视为客观的审美客体,以细腻笔触勾勒其清雅姿态,巧妙映衬出竹子独有的风韵。不同于诸多借物寄兴、暗喻政治或感慨身世之作,此诗并未赋予竹子这类深层寓意,从传统咏物寄兴的视角评判,或许会觉其表意稍“浅”。然而,当人们阅遍满是寄兴与说教的诗篇后,再来品味这首单纯展现美好且寓意简明的咏物诗,恰似一股清泉,能让疲惫于复杂寓意的耳目为之一新,感受到一种别样纯粹的审美体验,在简洁之中领略自然之美与诗歌的清新魅力。
上一篇:南北朝·范云《之零陵郡次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