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yīn
cháng
shǐ
shī

朝代:南北朝作者:江淹浏览量:2
dōng
jìn
cǎi
jīn
shí
huái
怀
shāng
bīng
lín
néng
shuǐ
niǎo
wàng
chuān
liáng
fǎng
仿
yǒng
yōu
cháng
xiē
dān
qiū
cǎi
zuò
shī
céng
quán
guāng
jié
méi
cǎn
chéng
xiāo
yōu
fēi
shāng
xīn
huǎn
qīng
zhǐ
zài
yuán
xiāng

译文

冬日将尽,彩色的树叶在暮色中凋零,连金石似乎也心怀悲伤。冰面之下的鱼不再泛起波浪,水鸟伫立,怅望那石坝的方向。游子在漫漫长夜里徘徊彷徨,寂寞深愁,如幽泉般悠长深长。想休憩于丹丘却难采胜景之光,坐守中更觉时光如曾泉般流淌。愁眉深锁,忧思凝结成凄苦模样,纵饮千杯,也难销这满心惆怅。唯愿此心的烦忧能稍许宽缓,愿如沅湘的清芷,守一份幽芳。

逐句剖析

"冬尽彩叶暮":冬日将尽,彩色的树叶在暮色中凋零,

# 暮:暮景,暮色。指花草树叶枯萎。

"金石亦怀伤":连金石似乎也心怀悲伤。

# 金石:指音乐。

"冰鳞不能起":冰面之下的鱼不再泛起波浪,

# 冰鳞:冰面之下的鱼。

"水鸟望川梁":水鸟伫立,怅望那石坝的方向。

# 川梁:水上桥梁,石坝。

"客子仿永夜":游子在漫漫长夜里徘徊彷徨,

# 客子:作者自称。

"寂寞幽意长":寂寞深愁,如幽泉般悠长深长。

"卧歇丹丘采":想休憩于丹丘却难采胜景之光,

# 丹丘:昼夜长明之地,原为神仙所居。

"坐失曾泉光":坐守中更觉时光如曾泉般流淌。

# 曾泉:指多水之地。

"结眉惨成虑":愁眉深锁,忧思凝结成凄苦模样,

# 结眉:愁眉不展。

"销忧非羽觞":纵饮千杯,也难销这满心惆怅。

# 羽觞:酒器。作雀鸟状,左右形如两翼。

"此心冀可缓":唯愿此心的烦忧能稍许宽缓,

"清芷在沅湘":愿如沅湘的清芷,守一份幽芳。

# 清芷在沅湘:○本集三。《诗纪》七十五。芷:香草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灯夜和殷长史诗》是南朝梁江淹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以冬夜灯夕为背景,上半篇借“冬尽彩叶暮”“冰鳞不能起”等萧索之景,勾勒出岁暮时节的沉寂与苍凉;下半篇转向客子心境,“寂寞幽意长”“结眉惨成虑”直抒长夜难眠的孤寂愁绪,以“清芷在沅湘”的高洁意象寄托对排忧释怀的向往。全诗通过景物与心境的交织,抒发了游子漂泊的孤独、时光流逝的伤怀及对清雅超脱境界的追寻。其风格沉郁悲凉,借景抒情含蓄深婉,语言古朴简淡,于简素笔墨中见深沉情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文学家

江淹(444~505),南朝文学家。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县)人。早年孤贫好学,在仕途上不甚得志,历仕宋、齐、梁三代。梁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其诗幽深奇丽、长于拟古,以《杂体诗三十首》最为知名。赋以《恨赋》《别赋》较有名,文辞精美,情调悲凉凄婉。晚节才思减退,相传梦一丈夫向之索还五色笔,时称“江郎才尽”。今存《江文通集》辑本。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大致作于泰豫元年(472)冬末,彼时作者江淹身处建康。殷长史即殷孚,其时任尚书吏部郎、顺帝(刘准)抚军长史。江淹《知己赋》中曾提及相关事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冬尽彩叶暮,金石亦怀伤”两句以节令景物奠定基调。“冬尽”点出时序更替,“彩叶暮”既写冬日木叶凋零的衰残之景,亦暗含暮色沉沉的压抑氛围;“金石亦怀伤”以拟人手法赋予坚硬的金石以伤怀之情,极言岁暮萧瑟对人心的触动,起笔便见沉郁悲凉之气。“冰鳞不能起,水鸟望川梁”两句是对冬夜水景的刻画。“冰鳞”指冰层如鳞,紧扣冬日寒冷,“不能起”状其凝固静止,凸显环境的沉寂;“水鸟望川梁”以水鸟伫立、眺望河梁的姿态,借禽鸟的孤独意象,进一步烘托人在冬夜中的孤寂之感,景中含情,含蓄深婉。“客子仿永夜,寂寞幽意长”两句直抒客子心境。“仿”通“彷”,写游子在长夜里徘徊辗转,“永夜”强调夜之漫长难捱;“寂寞幽意长”则将孤独之感延伸至深远,“幽意”既指无人诉说的愁绪,亦含时光流逝的怅惘,语言简淡却直击人心。“卧歇丹丘采,坐失曾泉光”两句借神话意象抒情。“丹丘”指神话中昼夜长明之地,“曾泉”为传说中的地下黄泉,“卧歇”“坐失”以动作写心境,意为欲休憩于丹丘却难采其景,坐守中更失曾泉之光,隐喻对理想境界的追寻无果,及时光虚度的无奈,想象奇崛而情感深沉。“结眉惨成虑,销忧非羽觞”两句以细节写愁绪难解。“结眉”即皱眉,通过神态描写刻画忧虑之深;“销忧非羽觞”直言饮酒无法消解愁绪,否定传统排忧方式,见出愁思的沉重与绵长,为末句的情感转向铺垫。“此心冀可缓,清芷在沅湘”两句以高洁意象收束。“清芷”即清香的白芷,“沅湘”为屈原流放之地,借香草与楚地意象,表达对清雅高洁境界的向往,冀望以精神的超脱缓解内心愁绪,于沉郁中见出一缕清远之气,情感基调含蓄而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萧衍《有所思》

下一篇:南北朝·徐陵《内园逐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