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子畏霜雪":漂泊在外的人害怕霜和雪,
"忧至竟悠哉":忧愁袭来,竟然变得悠长无际。
"绮帷生网罗":华美的帐幔上结满了蛛网,
"宝刀积尘埃":锋利的宝刀上积满了尘土。
"思君出汉北":思念你从汉北出发,
"鞍马登楚台":骑着马登上楚地的高台。
"岁彩合云光":时节的光彩与云色相融合,
"平原秋色来":平原上秋天的景色铺展开来。
"寂听积空意":在寂静中聆听,渐渐积起空阔的思绪,
"凝望信长怀":久久凝望远方,绵长的思念愈发深沉。
"蕙芬自有美":蕙草的芬芳自然有它的美好,
"光景讵徘徊":时光怎么会停留不前呢。
"山中忽缓驾":在山中忽然放慢车马的脚步,
"暮雪将盈阶":傍晚的雪花将要落满台阶。
南朝文学家
江淹(444~505),南朝文学家。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县)人。早年孤贫好学,在仕途上不甚得志,历仕宋、齐、梁三代。梁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其诗幽深奇丽、长于拟古,以《杂体诗三十首》最为知名。赋以《恨赋》《别赋》较有名,文辞精美,情调悲凉凄婉。晚节才思减退,相传梦一丈夫向之索还五色笔,时称“江郎才尽”。今存《江文通集》辑本。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行旅抒怀诗。该诗体介绍了客子在秋冬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包括对霜雪的畏惧、对境遇的怅然、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诗中“寂听积空意”一句,以“寂听”调动听觉,写诗人在寂静中聆听,将空寂的感受渐渐积累,传递出内心的沉静与怅惘;“凝望信长怀”则以“凝望”调动视觉,刻画诗人目不转睛注视远方的姿态,将绵长的思念寄托于目光之中。“蕙芬自有美”通过“蕙芬”调动嗅觉,以香草的芬芳传递出自然的美好,与前文的寂寥形成隐约对照;而“岁彩合云光,平原秋色来”“暮雪将盈阶”均以视觉写景,前者描绘天空色彩与云光交融、平原秋色铺展的开阔画面,后者刻画暮雪即将堆满台阶的景象,用具体的视觉场景烘托心境。这些描写从听觉、视觉、嗅觉多感官入手,将抽象的情思寄托于可感的场景中,让情感表达更细腻真切。
3. 分段赏析
“客子畏霜雪,忧至竟悠哉”以“客子”开篇,点出漂泊者对霜雪的畏惧,而忧愁像被拉长一般漫无边际,用直白的语言道出旅人的心境。“绮帷生网罗,宝刀积尘埃”通过“绮帷结网”“宝刀蒙尘”的细节,暗写境遇的失意,精致的帐幔闲置、锋利的宝刀无用,以物喻人,含蓄有味。“思君出汉北,鞍马登楚台”转入对友人的思念,想他从汉北出发,骑着马登上楚台,将牵挂化为对友人行程的想象,画面感十足。“岁彩合云光,平原秋色来”写眼前秋景,时节的光彩与云色相融,平原上秋色铺展开来,开阔的景致中藏着时光流转的意味。“寂听积空意,凝望信长怀”由景生情,寂静中聆听万物,心底渐渐积起空阔的思绪;久久凝望远方,绵长的思念愈发深沉,“寂听”“凝望”两个动作,把无形的情思写得可触可感。“蕙芬自有美,光景讵徘徊”以蕙草芬芳依旧,反衬时光不会停留,暗含对美好易逝的怅惘,情理相融。“山中忽缓驾,暮雪将盈阶”收尾于途中所见,在山中忽然放缓车马,只见傍晚的雪花将要落满台阶,以暮雪的冷寂画面收尾,既呼应开篇的“霜雪”,又让旅人的愁绪随雪景沉淀,余味悠长。
上一篇:南北朝·鲍照《春羁诗》
下一篇:南北朝·萧衍《长安有狭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