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
·
táo
zhēng
jūn
qián
tián

朝代:南北朝作者:江淹浏览量:2
zhòng
miáo
zài
dōng
gāo
miáo
shēng
mǎn
qiān
suī
yǒu
chú
juàn
zhuó
jiǔ
liáo
shì
jīn
chái
chē
àn
guāng
guī
rén
wàng
yān
huǒ
zhì
hòu
yán
wèn
jūn
wéi
bǎi
nián
huì
yǒu
dàn
yuàn
sāng
chéng
cán
yuè
fǎng
xīn
zhèng
kāi
jìng
wàng
sān

译文

在东边高地上种植禾苗,禾苗生长茂盛遍布田野。虽说扛着锄头劳作会感到疲倦,但家酿浊酒还满可解乏。傍晚时分驾着车子回来,道路渐渐昏暗,天色已近傍晚。望着前村已是袅袅炊烟,孩子们也在屋檐下等候着我。有人问我为何要如此生活,人的一生总要从事劳作。我只希望桑麻农事兴旺,蚕事之月纺绩事务顺遂。我本就怀有这样质朴的心愿,只愿开辟小径,与志趣相投的朋友往来。

逐句剖析

"种苗在东皋":在东边高地上种植禾苗,

# 东皋:水边向阳高地。也泛指田园、原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东皋、西畴。

"苗生满阡陌":禾苗生长茂盛遍布田野。

# 阡陌:原本田界,此泛指田地。

"虽有荷锄倦":虽说扛着锄头劳作会感到疲倦,

"浊酒聊自适":但家酿浊酒还满可解乏。

"日暮巾柴车":傍晚时分驾着车子回来,

# 巾柴车:意谓驾着车子。柴车,简陋无饰的车子。

"路暗光已夕":道路渐渐昏暗,天色已近傍晚。

"归人望烟火":望着前村已是袅袅炊烟,

# 烟火:炊烟。,归人:作者自指。

"稚子候檐隙":孩子们也在屋檐下等候着我。

# 檐隙:檐下。

"问君亦何为":有人问我为何要如此生活,

"百年会有役":人的一生总要从事劳作。

# 役:劳作。,百年:一生。

"但愿桑麻成":我只希望桑麻农事兴旺,

# 桑麻:泛指农作物或农事。

"蚕月得纺绩":蚕事之月纺绩事务顺遂。

# 蚕月:忙于蚕事的月份,纺绩也是蚕事的内容。

"素心正如此":我本就怀有这样质朴的心愿,

# 素心:本心,素愿。

"开径望三益":只愿开辟小径,与志趣相投的朋友往来。

# 三益:谓直、谅、多闻。此即指志趣相投的友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体诗·陶征君潜田居》为是南北朝时期江淹摹拟陶渊明田园诗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该诗以陶渊明《归园田居》为原型,借其口吻展现隐逸农耕生活,曾长期被误羼入陶集中。诗一二句以淡笔叙事,开启田园生活描写;三四句写荷锄劳作的倦意,却以浊酒自慰,尽显田园生活中质朴的自在;五六句绘日暮驾车而归,路暗天晚之景,自然流露出农家晚归的日常;七八句“归人”自指,望烟火、候檐隙的画面,营造温暖归宿感;九、十句,借问询凸显对劳动本真的思考;十一、十二句寄寓生活理想,盼桑麻兴旺、蚕事顺遂;十三、十四句以“素心”明志,借开径望友,深化田园生活追求。全诗通过“种苗”“暮归”“炊烟”田园劳作场景,勾勒出躬耕自足的闲适心境,语言质朴自然,反映出陶诗对南北朝文坛的影响及当时田园诗创作沉寂的文学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文学家

江淹(444~505),南朝文学家。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县)人。早年孤贫好学,在仕途上不甚得志,历仕宋、齐、梁三代。梁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其诗幽深奇丽、长于拟古,以《杂体诗三十首》最为知名。赋以《恨赋》《别赋》较有名,文辞精美,情调悲凉凄婉。晚节才思减退,相传梦一丈夫向之索还五色笔,时称“江郎才尽”。今存《江文通集》辑本。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江淹《杂体诗序》可知,其创作《杂体诗三十首》旨在回应当时理论界“各滞所迷”“贵远贱近”“重耳轻目”的倾向。江淹以拟古诗创作这一独特形式,诠释自己对五言诗的认知。从这组诗的历史语境来看,当时思想领域儒、释、道并行,玄学亦具影响力,思想氛围活跃。随着儒家思想束缚弱化,文学创作更重抒情写景,且注重文学技巧,追求语言形式之美。玄学的“言意之辨”“形神之论”提升了思辨能力,而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至两晋已为文人阶层广泛接纳。江淹在《杂体诗三十首》中提出“各具美兼善”的批评标准,以及对三十位诗歌史上重要诗人及其代表性题材的认定,皆为时代孕育的产物。从个人背景而言,江淹具备兼容并蓄的思想、深厚的学识修养、创作能力与良好的史学功底,这些条件为其梳理五言古诗发展史、创作《杂体诗三十首》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就是其中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田园诗。描绘了诗人效仿陶渊明田园生活,从东皋种苗,到荷锄劳作后借浊酒自适,日暮驾柴车归家,见稚子候于檐下,又以自问自答表达对劳动的重视、对桑麻成、得纺绩的期盼,以及坚守素心、向往与同道往来的隐逸农耕场景与心境。

2. 写作手法

设问:“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先以“问君亦何为”发起疑问,再用“百年会有役”作答,自问自答间,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融入对话式表述,引发人对“人生有役,当如何自处”的思索,强化诗人对田园耕耘、安守本业的价值认同。化用:“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僮仆欢迎,稚子候门”的场景,以“望烟火”展现归人盼家的急切,“候檐隙”刻画稚子盼归的天真,借意象的新用,传递田园生活的温情,延续隐逸诗中家庭温馨的书写。

3. 分段赏析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这两句叙事,显得很随意,以极简叙事勾勒田园基底。“东皋”援引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意象,既锚定了田园空间的地点,又借文本唤起隐逸文化联想;“阡陌”打破字面田界之意,化身为田园生机的载体。诗人以看似随意的口吻,传递出对劳动成果的隐秘欣悦心情——种苗于东皋是质朴行动,“苗生满”则是自然给予的回应,在平淡话语间,藏着与田园共生的满足心情,恰似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式的悠然观照,为全篇奠定安恬的田园基调。“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承接田园耕耘场景,“荷锄倦”写实劳作的体感疲惫,“浊酒”则是田园生活的精神解药。“荷锄”化用陶诗“带月荷锄归”,将陶渊明的诗意劳作形象化;“浊酒聊自适”呼应陶诗中常见的饮酒遣怀,凸显出对田园本真的接纳——不回避耕耘的辛苦,却以家酿浊酒消解倦怠,在“倦”与“适”的对冲间,展现出与陶渊明一脉相承的、对田园劳作的“习惯化”理解,即劳作非负累,而是融入田园生命的日常,让疲惫都沾染了诗意。“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笔触随时间流转至黄昏,“巾柴车”化用《归去来兮辞》,让陶渊明的归隐符号成为行动指引。“日暮”与“光已夕”叠加渲染,以时间推移暗写田园归家的从容节奏;“路暗”不写慌乱,反衬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天然秩序。这两句摒弃刻意雕琢,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般自然,将暮归行迹融入天地晨昏,使田园生活的本然状态自然流淌,构建出无需言语多说的安谧氛围。“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聚焦归家瞬间,“归人”锚定自我视角,“烟火”与“稚子”构成双重温暖的召唤。“烟火”是田园生活的烟火气凝聚,象征着人间烟火;“稚子候檐隙”化用陶诗“稚子候门”,将孩童的期待形象形容为檐下守候的剪影。二者互相交织,让暮归的“归人”从自然秩序踏入家庭温情,使田园不仅有天地广阔,更有烟火缭绕、稚子盼归的人文温度,画面在安恬中晕染出醉人的世俗暖意,完成田园生活“人与自然-人与家庭”的双重闭环。“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以设问形式切入,自问自答,“问君”似与陶渊明隔空对谈,“百年会有役”直抵劳动本质。这是对田园生活的哲学疑问,呼应陶诗“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将劳动从具体耕耘升华为生命必然——承认一生难逃劳作,却以主动设问消解被动性,把劳动内化为田园生命的自觉选择,展现出对陶渊明劳动观的深度理解:劳动不是苦难,而是连接生命与田园、实现自适的通道。“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桑麻兴旺,蚕事顺遂,这是他的生活理想,此句承接劳动观,以“但愿”锚定田园生活理想。“桑麻成”聚焦物质生产的朴素期待,“蚕月纺绩”细化农事节奏,将一年的耕耘盼头,浓缩于桑麻、蚕事的生长周期。这与陶诗“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异曲同工之妙,摒弃虚妄欲求,以贴合田园本真的生存需求为理想,让生活理想扎根泥土,显示出陶渊明式的简朴与笃定,使田园愿景更具直达人心、真实可触。“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点明全篇主旨,“素心”结合前文劳作、适意、理想,提炼出田园生活的精神本质——本真、自适、朴素。“开径望三益”化用《论语》,将陶渊明的“少无适俗韵”转化为对同道友人的期待,既呼应陶诗中对精神共鸣的追求,又以“开径”动作,把内心的素朴愿望外化为田园行动。这一句,让田园生活从个体耕耘,延伸至精神的交往,完成从物质安稳升华到精神契合的高度,揭示了陶渊明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很是符合陶渊明的实际,展现出对陶渊明隐逸思想的精准捕捉:田园不仅是身体的归处,更是精神同路人的聚集地,在“望三益”的遥望中,让田园的诗意与哲思持续延展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篇甚佳。然其体制、气象与渊明不类。得非太白逸诗,后人谩取以入集耶?

宋严羽《沧浪诗话》

# 拟古推江文通最长。拟渊明似渊明,拟康乐似康乐,拟左思似左思,拟郭璞似郭璞。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 文通《杂体三十首》,体貌前哲,欲兼关西、邺下、河外、江南,总制众善,兴会高远,而深厚不如,非其才绌,世限之也。

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江醴陵集题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庾信《周祀五帝歌 赤帝云门舞》

下一篇:南北朝·庾信《咏画屏风诗 十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