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苗在东皋":在东边高地上种植禾苗,
# 东皋:水边向阳高地。也泛指田园、原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东皋、西畴。
"苗生满阡陌":禾苗生长茂盛遍布田野。
# 阡陌:原本田界,此泛指田地。
"虽有荷锄倦":虽说扛着锄头劳作会感到疲倦,
"浊酒聊自适":但家酿浊酒还满可解乏。
"日暮巾柴车":傍晚时分驾着车子回来,
# 巾柴车:意谓驾着车子。柴车,简陋无饰的车子。
"路暗光已夕":道路渐渐昏暗,天色已近傍晚。
"归人望烟火":望着前村已是袅袅炊烟,
# 烟火:炊烟。,归人:作者自指。
"稚子候檐隙":孩子们也在屋檐下等候着我。
# 檐隙:檐下。
"问君亦何为":有人问我为何要如此生活,
"百年会有役":人的一生总要从事劳作。
# 役:劳作。,百年:一生。
"但愿桑麻成":我只希望桑麻农事兴旺,
# 桑麻:泛指农作物或农事。
"蚕月得纺绩":蚕事之月纺绩事务顺遂。
# 蚕月:忙于蚕事的月份,纺绩也是蚕事的内容。
"素心正如此":我本就怀有这样质朴的心愿,
# 素心:本心,素愿。
"开径望三益":只愿开辟小径,与志趣相投的朋友往来。
# 三益:谓直、谅、多闻。此即指志趣相投的友人。
南朝文学家
江淹(444~505),南朝文学家。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县)人。早年孤贫好学,在仕途上不甚得志,历仕宋、齐、梁三代。梁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其诗幽深奇丽、长于拟古,以《杂体诗三十首》最为知名。赋以《恨赋》《别赋》较有名,文辞精美,情调悲凉凄婉。晚节才思减退,相传梦一丈夫向之索还五色笔,时称“江郎才尽”。今存《江文通集》辑本。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田园诗。描绘了诗人效仿陶渊明田园生活,从东皋种苗,到荷锄劳作后借浊酒自适,日暮驾柴车归家,见稚子候于檐下,又以自问自答表达对劳动的重视、对桑麻成、得纺绩的期盼,以及坚守素心、向往与同道往来的隐逸农耕场景与心境。
2. 写作手法
设问:“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先以“问君亦何为”发起疑问,再用“百年会有役”作答,自问自答间,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融入对话式表述,引发人对“人生有役,当如何自处”的思索,强化诗人对田园耕耘、安守本业的价值认同。化用:“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僮仆欢迎,稚子候门”的场景,以“望烟火”展现归人盼家的急切,“候檐隙”刻画稚子盼归的天真,借意象的新用,传递田园生活的温情,延续隐逸诗中家庭温馨的书写。
3. 分段赏析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这两句叙事,显得很随意,以极简叙事勾勒田园基底。“东皋”援引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意象,既锚定了田园空间的地点,又借文本唤起隐逸文化联想;“阡陌”打破字面田界之意,化身为田园生机的载体。诗人以看似随意的口吻,传递出对劳动成果的隐秘欣悦心情——种苗于东皋是质朴行动,“苗生满”则是自然给予的回应,在平淡话语间,藏着与田园共生的满足心情,恰似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式的悠然观照,为全篇奠定安恬的田园基调。“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承接田园耕耘场景,“荷锄倦”写实劳作的体感疲惫,“浊酒”则是田园生活的精神解药。“荷锄”化用陶诗“带月荷锄归”,将陶渊明的诗意劳作形象化;“浊酒聊自适”呼应陶诗中常见的饮酒遣怀,凸显出对田园本真的接纳——不回避耕耘的辛苦,却以家酿浊酒消解倦怠,在“倦”与“适”的对冲间,展现出与陶渊明一脉相承的、对田园劳作的“习惯化”理解,即劳作非负累,而是融入田园生命的日常,让疲惫都沾染了诗意。“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笔触随时间流转至黄昏,“巾柴车”化用《归去来兮辞》,让陶渊明的归隐符号成为行动指引。“日暮”与“光已夕”叠加渲染,以时间推移暗写田园归家的从容节奏;“路暗”不写慌乱,反衬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天然秩序。这两句摒弃刻意雕琢,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般自然,将暮归行迹融入天地晨昏,使田园生活的本然状态自然流淌,构建出无需言语多说的安谧氛围。“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聚焦归家瞬间,“归人”锚定自我视角,“烟火”与“稚子”构成双重温暖的召唤。“烟火”是田园生活的烟火气凝聚,象征着人间烟火;“稚子候檐隙”化用陶诗“稚子候门”,将孩童的期待形象形容为檐下守候的剪影。二者互相交织,让暮归的“归人”从自然秩序踏入家庭温情,使田园不仅有天地广阔,更有烟火缭绕、稚子盼归的人文温度,画面在安恬中晕染出醉人的世俗暖意,完成田园生活“人与自然-人与家庭”的双重闭环。“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以设问形式切入,自问自答,“问君”似与陶渊明隔空对谈,“百年会有役”直抵劳动本质。这是对田园生活的哲学疑问,呼应陶诗“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将劳动从具体耕耘升华为生命必然——承认一生难逃劳作,却以主动设问消解被动性,把劳动内化为田园生命的自觉选择,展现出对陶渊明劳动观的深度理解:劳动不是苦难,而是连接生命与田园、实现自适的通道。“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桑麻兴旺,蚕事顺遂,这是他的生活理想,此句承接劳动观,以“但愿”锚定田园生活理想。“桑麻成”聚焦物质生产的朴素期待,“蚕月纺绩”细化农事节奏,将一年的耕耘盼头,浓缩于桑麻、蚕事的生长周期。这与陶诗“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异曲同工之妙,摒弃虚妄欲求,以贴合田园本真的生存需求为理想,让生活理想扎根泥土,显示出陶渊明式的简朴与笃定,使田园愿景更具直达人心、真实可触。“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点明全篇主旨,“素心”结合前文劳作、适意、理想,提炼出田园生活的精神本质——本真、自适、朴素。“开径望三益”化用《论语》,将陶渊明的“少无适俗韵”转化为对同道友人的期待,既呼应陶诗中对精神共鸣的追求,又以“开径”动作,把内心的素朴愿望外化为田园行动。这一句,让田园生活从个体耕耘,延伸至精神的交往,完成从物质安稳升华到精神契合的高度,揭示了陶渊明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很是符合陶渊明的实际,展现出对陶渊明隐逸思想的精准捕捉:田园不仅是身体的归处,更是精神同路人的聚集地,在“望三益”的遥望中,让田园的诗意与哲思持续延展下去。
# 此篇甚佳。然其体制、气象与渊明不类。得非太白逸诗,后人谩取以入集耶?
宋严羽《沧浪诗话》
# 拟古推江文通最长。拟渊明似渊明,拟康乐似康乐,拟左思似左思,拟郭璞似郭璞。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 文通《杂体三十首》,体貌前哲,欲兼关西、邺下、河外、江南,总制众善,兴会高远,而深厚不如,非其才绌,世限之也。
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江醴陵集题辞》
下一篇:南北朝·庾信《咏画屏风诗 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