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ì
tíng
zhǔ
shī

朝代:南北朝作者:江淹浏览量:2
jiāng
fàn
qiū
ráo
guì
duō
fēng
shuǐ
cháo
hēi
jīng
hóng
cháng
hán
guāng
jìn
niǎo
míng
qiū
cǎo
qióng
yáo
shuǐ
suī
wèi
zhū
shuāng
qiè
guò
zhōng
zuò
shí
yàn
shì
suì
yīn
kōng
shāng
qiān
wàng
huái
hǎi
fēng
yuǎn
xīn
suǒ
lèi
yún
biān
yǒu
zhēng
hóng
鸿

译文

吴江一带丘陵废墟连绵,生长着许多桂树与枫树。傍晚时分,江水泛起的浪潮呈现出墨黑色,日暮时分,天空的霞光一片艳红。路途漫长,寒冷的光芒逐渐消散,秋草深处传来鸟儿的啼鸣。瑶水虽未完全汇合,白霜却悄然降临其中。闲坐时知晓时节已近岁暮,躺卧时望着时光空逝。为那千里之外的遥远之地而感伤,独自眺望淮河与大海方向的风。这颗远离尘世的心像什么呢,就如同天边的那只远行的鸿雁。

逐句剖析

"吴江泛丘墟":吴江一带丘陵废墟连绵,

"饶桂复多枫":生长着许多桂树与枫树。

"水夕潮波黑":傍晚时分,江水泛起的浪潮呈现出墨黑色,

"日暮精气红":日暮时分,天空的霞光一片艳红。

"路长寒光尽":路途漫长,寒冷的光芒逐渐消散,

"鸟鸣秋草穷":秋草深处传来鸟儿的啼鸣。

"瑶水虽未合":瑶水虽未完全汇合,

"珠霜窃过中":白霜却悄然降临其中。

"坐识物序晏":闲坐时知晓时节已近岁暮,

"卧视岁阴空":躺卧时望着时光空逝。

"一伤千里极":为那千里之外的遥远之地而感伤,

"独望淮海风":独自眺望淮河与大海方向的风。

"远心何所类":这颗远离尘世的心像什么呢,

"云边有征鸿":就如同天边的那只远行的鸿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赤亭渚诗》是南梁江淹所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吴江畔丘墟、桂树、枫树等景,借水夕潮黑、日暮霞红、路长光尽、秋草鸟鸣等画面,展现暮秋傍晚的凄清。“瑶水”“珠霜”等词添朦胧意,“坐识”“卧视”写对时序变迁、光阴空逝的感知。诗人触景生情,因千里之景触发伤感,独望淮海风,以云边征鸿寄寓远心,抒发漂泊羁旅的孤寂、对时光流逝的怅惘,及对远方、理想的向往,语言凝练,意境悠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文学家

江淹(444~505),南朝文学家。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县)人。早年孤贫好学,在仕途上不甚得志,历仕宋、齐、梁三代。梁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其诗幽深奇丽、长于拟古,以《杂体诗三十首》最为知名。赋以《恨赋》《别赋》较有名,文辞精美,情调悲凉凄婉。晚节才思减退,相传梦一丈夫向之索还五色笔,时称“江郎才尽”。今存《江文通集》辑本。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南梁江淹创作的。此诗大概创作于公元474年(宋后废帝元徽二年)的秋天。当时,江淹因触怒宋建平王刘景素,被贬为建安吴兴令。在前往赴任的途中,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它描绘了赤亭渚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全诗通过“潮波黑”“秋草穷”“寒光尽”“精气红”等意象的组合,渲染出暮色苍茫之境。“水夕潮波黑”以“潮波”的“黑”色,凸显傍晚水边的幽暗;“路长寒光尽,鸟鸣秋草穷”中,“寒光尽”写光线消逝,“秋草穷”表草木枯败,再衬以鸟鸣,多重意象叠加,共同勾勒出暮秋时节萧瑟、苍茫的画面,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环境的凄清与诗人内心的孤寂。渲染:“水夕潮波黑,日暮精气红。路长寒光尽,鸟鸣秋草穷”,诗人通过对傍晚潮水的黑色、日暮天空的红色、漫长路途上寒光的消散以及秋草深处鸟鸣的描写,从视觉和听觉等多个角度进行细致刻画。黑色的潮波、红色的霞光、消散的寒光、秋草中的鸟鸣,这些元素相互交织,层层递进,极力渲染出一种孤寂、清冷、萧瑟的氛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孤独、苦闷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用典:诗中“独望淮海风”的“淮海”二字运用了典故,运用《尚书・禹贡》中“淮海惟扬州”的记载。当时扬州治所在建康,亦是南朝都城,诗人借“淮海”这一典故,既点明所望之地的地理关联,又暗含对都城的遥望,赋予诗句更深层的地域与历史意味,让情感的抒发更有依托。化用:“水夕潮波黑,日暮精气红”两句化用了鲍照《游思赋》中“暮气起兮远岸黑,阳精灭兮天际红”的句子。江淹保留了原句中“暮景”“黑”“红”等核心元素,将“远岸黑”化为“潮波黑”,“天际红”转为“精气红”,在借鉴前人意境的基础上稍作调整,使画面更贴合“赤亭渚”的水边场景,既延续了原句的暮色苍茫之感,又融入了自身的观察与感受

3. 分段赏析

开篇以“吴江泛丘墟”勾勒江南丘陵废墟连绵的远景,“饶桂复多枫”泛写当地繁茂的桂树与枫树,不着眼于具体景致的细致描摹,仅以宽泛的林木意象铺垫江南地域氛围。紧接着“水夕潮波黑”“日暮精气红”,聚焦日暮时分的江景:傍晚潮水呈墨黑色,天空霞光艳红,以鲜明的色彩对比点明时间,渲染出沉郁的氛围。这两句看似写景,实则暗含被贬谪后的压抑心境,为后文抒情埋下伏笔。​“路长寒光尽,鸟鸣秋草穷。瑶水虽未合,珠霜窃过中”中“路长寒光尽”写路途漫长,寒意渐消,“鸟鸣秋草穷”以秋草深处的鸟鸣,烘托出环境的荒寂,进一步强化孤寂感。“瑶水虽未合,珠霜窃过中”则由景转入对时光的感慨,瑶水未汇而白霜悄降,暗喻岁月在不经意间流逝,呼应前文“日暮”意象,流露出对岁末将至的怅惘。​“坐识物序晏,卧视岁阴空。一伤千里极,独望淮海风”中“坐识物序晏,卧视岁阴空”直抒胸臆,诗人闲坐时察觉时节已近岁暮,躺卧中看时光空逝,直白道出一年将尽却无所成就的失落,饱含时光飞逝、功名难立的感慨。“一伤千里极,独望淮海风”将情感推向深沉,为千里之外的远方感伤,独自眺望淮海风向,“淮海”暗用《尚书・禹贡》典故指代扬州(治所建康),既寄寓思乡之情,也暗藏重返都城、施展抱负的渴望。​“远心何所类,云边有征鸿”​以“远心何所类”设问,随即以“云边有征鸿”作答,将自己比作云端远行的鸿雁,既呼应前文的孤独感,又传递出不甘沉沦、渴望重返故土的心愿,让思乡之情与壮志未酬的感慨在以物自喻中得到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鲍照《送别王宣城诗》

下一篇:南北朝·庾信《应令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