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泛丘墟":吴江一带丘陵废墟连绵,
"饶桂复多枫":生长着许多桂树与枫树。
"水夕潮波黑":傍晚时分,江水泛起的浪潮呈现出墨黑色,
"日暮精气红":日暮时分,天空的霞光一片艳红。
"路长寒光尽":路途漫长,寒冷的光芒逐渐消散,
"鸟鸣秋草穷":秋草深处传来鸟儿的啼鸣。
"瑶水虽未合":瑶水虽未完全汇合,
"珠霜窃过中":白霜却悄然降临其中。
"坐识物序晏":闲坐时知晓时节已近岁暮,
"卧视岁阴空":躺卧时望着时光空逝。
"一伤千里极":为那千里之外的遥远之地而感伤,
"独望淮海风":独自眺望淮河与大海方向的风。
"远心何所类":这颗远离尘世的心像什么呢,
"云边有征鸿":就如同天边的那只远行的鸿雁。
南朝文学家
江淹(444~505),南朝文学家。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县)人。早年孤贫好学,在仕途上不甚得志,历仕宋、齐、梁三代。梁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其诗幽深奇丽、长于拟古,以《杂体诗三十首》最为知名。赋以《恨赋》《别赋》较有名,文辞精美,情调悲凉凄婉。晚节才思减退,相传梦一丈夫向之索还五色笔,时称“江郎才尽”。今存《江文通集》辑本。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它描绘了赤亭渚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全诗通过“潮波黑”“秋草穷”“寒光尽”“精气红”等意象的组合,渲染出暮色苍茫之境。“水夕潮波黑”以“潮波”的“黑”色,凸显傍晚水边的幽暗;“路长寒光尽,鸟鸣秋草穷”中,“寒光尽”写光线消逝,“秋草穷”表草木枯败,再衬以鸟鸣,多重意象叠加,共同勾勒出暮秋时节萧瑟、苍茫的画面,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环境的凄清与诗人内心的孤寂。渲染:“水夕潮波黑,日暮精气红。路长寒光尽,鸟鸣秋草穷”,诗人通过对傍晚潮水的黑色、日暮天空的红色、漫长路途上寒光的消散以及秋草深处鸟鸣的描写,从视觉和听觉等多个角度进行细致刻画。黑色的潮波、红色的霞光、消散的寒光、秋草中的鸟鸣,这些元素相互交织,层层递进,极力渲染出一种孤寂、清冷、萧瑟的氛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孤独、苦闷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用典:诗中“独望淮海风”的“淮海”二字运用了典故,运用《尚书・禹贡》中“淮海惟扬州”的记载。当时扬州治所在建康,亦是南朝都城,诗人借“淮海”这一典故,既点明所望之地的地理关联,又暗含对都城的遥望,赋予诗句更深层的地域与历史意味,让情感的抒发更有依托。化用:“水夕潮波黑,日暮精气红”两句化用了鲍照《游思赋》中“暮气起兮远岸黑,阳精灭兮天际红”的句子。江淹保留了原句中“暮景”“黑”“红”等核心元素,将“远岸黑”化为“潮波黑”,“天际红”转为“精气红”,在借鉴前人意境的基础上稍作调整,使画面更贴合“赤亭渚”的水边场景,既延续了原句的暮色苍茫之感,又融入了自身的观察与感受
3. 分段赏析
开篇以“吴江泛丘墟”勾勒江南丘陵废墟连绵的远景,“饶桂复多枫”泛写当地繁茂的桂树与枫树,不着眼于具体景致的细致描摹,仅以宽泛的林木意象铺垫江南地域氛围。紧接着“水夕潮波黑”“日暮精气红”,聚焦日暮时分的江景:傍晚潮水呈墨黑色,天空霞光艳红,以鲜明的色彩对比点明时间,渲染出沉郁的氛围。这两句看似写景,实则暗含被贬谪后的压抑心境,为后文抒情埋下伏笔。“路长寒光尽,鸟鸣秋草穷。瑶水虽未合,珠霜窃过中”中“路长寒光尽”写路途漫长,寒意渐消,“鸟鸣秋草穷”以秋草深处的鸟鸣,烘托出环境的荒寂,进一步强化孤寂感。“瑶水虽未合,珠霜窃过中”则由景转入对时光的感慨,瑶水未汇而白霜悄降,暗喻岁月在不经意间流逝,呼应前文“日暮”意象,流露出对岁末将至的怅惘。“坐识物序晏,卧视岁阴空。一伤千里极,独望淮海风”中“坐识物序晏,卧视岁阴空”直抒胸臆,诗人闲坐时察觉时节已近岁暮,躺卧中看时光空逝,直白道出一年将尽却无所成就的失落,饱含时光飞逝、功名难立的感慨。“一伤千里极,独望淮海风”将情感推向深沉,为千里之外的远方感伤,独自眺望淮海风向,“淮海”暗用《尚书・禹贡》典故指代扬州(治所建康),既寄寓思乡之情,也暗藏重返都城、施展抱负的渴望。“远心何所类,云边有征鸿”以“远心何所类”设问,随即以“云边有征鸿”作答,将自己比作云端远行的鸿雁,既呼应前文的孤独感,又传递出不甘沉沦、渴望重返故土的心愿,让思乡之情与壮志未酬的感慨在以物自喻中得到升华。
上一篇:南北朝·鲍照《送别王宣城诗》
下一篇:南北朝·庾信《应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