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永暮矣":妻子永远离去不得再见,
# 永暮:犹长逝。,佳人:指亡妻。
"隐忧遂历兹":隐忧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显深沉。
# 历兹:直到如今。,隐忧:深切的忧伤。
"宝烛夜无华":夜晚,烛光仿佛失却了往日的光华,
# 华:光华。
"金镜昼恒微":白天,铜镜似乎也终日暗淡无光。
# 微:微弱不明。
"桐叶生绿水":碧绿的桐叶,碧绿的水,
# 绿水:指绿叶上的水珠。
"雾天流碧滋":薄雾弥漫,仿佛空中的水气也是绿色的。
# 碧滋:碧绿的光泽。
"蕙弱芳未空":香草虽然凋零了,但芳香之气仍在,
# 未空:未歇。,蕙弱:指蕙草初生。
"兰深鸟思时":兰草深处,鸟也仿佛在悲鸣。
# 思:犹悲。,兰深:兰草深茂。
"湘醽徒有酌":因哀伤而欲饮酒排遣,
# 湘醽:出自湘东的美酒。指美酒。
"意塞不能持":最后却因心胸闷塞,竟端不起杯来了。
# 持:持杯。
南朝文学家
江淹(444~505),南朝文学家。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县)人。早年孤贫好学,在仕途上不甚得志,历仕宋、齐、梁三代。梁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其诗幽深奇丽、长于拟古,以《杂体诗三十首》最为知名。赋以《恨赋》《别赋》较有名,文辞精美,情调悲凉凄婉。晚节才思减退,相传梦一丈夫向之索还五色笔,时称“江郎才尽”。今存《江文通集》辑本。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悼亡题材的五言古诗。全诗围绕对亡妻的深切悼念展开,描绘了宝烛失华、金镜蒙尘的凄清场景,以及桐叶浮水、雾霭弥漫的阴郁秋景,借“蕙弱芳存”“兰深鸟思”等意象,将哀伤之情融入景物描写中。诗人通过对日常物品与自然景象的刻画,营造出物是人非的悲怆氛围,既体现了因妻子离世而产生的长久隐忧,也表达了面对生死永隔时的无奈与悲痛,字里行间满是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与哀悼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桐叶生绿水,雾天流碧滋”这里的“碧滋”并非生机盎然,而是被愁绪浸透的阴郁。诗人将内心的沉郁融入景物,使雾气、绿水都成为悲伤的具象化呈现。桐叶的“绿”与雾气的“碧”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朦胧而压抑的画面,从而表达了诗人因妻子离世而产生的深沉悲怆与无奈之情。比喻:“蕙弱芳未空,兰深鸟思时”“蕙”是香草,这里用来比喻妻子的美好,“弱”是丧失的意思,用蕙草的衰败来比喻妻子的去世。因此,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也传递出生命消逝而精神长存的复杂情愫。
3. 分段赏析
“佳人永暮矣,隐忧遂历兹”中,“佳人”直指诗人逝去的妻子,“暮”字本指黄昏日落,在此处巧妙喻指生命的终结,仿佛夕阳落下便再无升起之时。“矣”字收尾如一声沉重的叹息,饱含着诗人面对生死永隔时无可奈何的悲怆—当他意识到妻子的生命已如暮色般沉入永夜,再也无法复活相见,那份深藏心底的忧伤便如潮水般涌来,随着时光流逝愈发深沉。这两句诗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诗人内心的悲恸之门,一个“遂”字串联起“隐忧”与“历兹”,仿佛在说这份哀愁从妻子离去那日起,就成了他生命中无法剥离的一部分。“宝烛夜无华,金镜昼恒微”两句,诗人将哀思寄托在日常物品上:往日里夜晚跳动的烛光,如今仿佛也因主人的悲伤而失去了光华,不再映照出夫妻对坐的温馨;白昼里的铜镜,也总是蒙着一层黯淡的薄雾,如同诗人不愿直面镜中茕茕孑立的身影。要知道,从前妻子在世时,烛光曾映照着两人相视而笑的模样,铜镜曾见证过她对镜梳妆的温柔。如今烛火依旧点燃,镜子依然摆放,却只剩诗人独坐灯下,看烛光摇曳成满心凄凉,任铜镜蒙尘也无心擦拭—这种“物在人亡”的反差,就像一根细针,轻轻一刺就让思念的血珠滚落,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触景伤情的痛。“桐叶生绿水,雾天流碧滋”描绘了一幅凄迷的画面:碧绿的桐叶漂浮在水面,雾气弥漫的天空仿佛也被染成了青绿色,连空气都流淌着湿漉漉的绿意。这满眼的“碧色”并非生机盎然,而是被诗人的悲伤浸透了—那弥漫的雾气多像他心中挥之不去的愁绪,丝丝缕缕缠绕着,让天地都蒙上了一层哀伤的滤镜。江淹在这里巧妙地让景物“说话”,用雾气的朦胧、水色的浓重,把看不见的悲伤变成了看得见的画面,让读者也能透过文字感受到那份沉郁的心情。“蕙弱芳未空,兰深鸟思时”中,诗人以“蕙草”比喻妻子的美好品德,即便蕙草凋零枯萎,残留的芳香仍在空气中萦绕,就像妻子的音容笑貌依然鲜活在他的记忆里。而兰草深处的鸟儿,此刻也仿佛懂得人的悲戚,发出声声哀鸣—诗人没有直接写自己如何悲痛,却让鸟儿替他“思”,替他“愁”,这种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外物上的写法,就像把悲伤分给了自然万物,让那份思念显得更加深沉动人。当读者读到“鸟思时”,眼前仿佛能看见鸟儿在枝头低徊,鸣声里满是不舍,而这又何尝不是诗人内心的写照?最后“湘醽徒有酌,意塞不能持”,诗人端起湘东名酒,本想借酒浇愁,却发现酒杯在手中沉重得难以举起。酒气氤氲中,他想起从前与妻子对饮的时光,如今却只剩一人独酌,那份悲伤反而被酒意催得更浓。“意塞”二字写尽了心口被哀伤堵塞的窒息感—不是不想喝,而是满腔的痛楚让他连举杯的力气都没有了。诗歌在这种欲饮不能的压抑中结束,就像一曲低沉的悲歌,余音未了,却让读者深深感受到诗人那份无法排遣的丧妻之痛,仿佛也跟着他一起,在字里行间叹了一口悠长的气。
4. 作品点评
此诗首尾各二句外,中六句通篇景物,且以骈俪之工,将悼亡深情尽付景语,情致深婉而含蓄隽永。
上一篇:南北朝·鲍照《还都道中诗》
下一篇:南北朝·沈约《芳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