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别楚水":往昔我告别楚水之时,
"秋月丽秋天":秋天的月亮使秋日的天空更加秀丽。
"今君客吴坂":如今你客居在吴坂,
"春色缥春泉":春天的泉水在春色中泛着缥缈的光影。
"幽冀生碧草":幽冀之地生长着碧绿的青草,
"沅湘含翠烟":沅湘一带笼罩着翠绿的烟霭。
"铄铄霞上景":云霞之上阳光闪耀,
"懵懵云外山":云雾之外山峦迷蒙。
"涉江竟何望":我涉江而行究竟期望着什么呢,
"留滞空采莲":只是滞留在此白白地采着莲花。
"驻情光气下":我将情思寄托在日光云气之下,
"凝怨琴瑟前":在琴瑟之前凝聚着哀怨。
"珠贝性明润":你如珠贝般品性明澈温润,
"兰玉好芳坚":似兰玉般美好芬芳且坚韧。
"不以宿昔岨":不要因为往日的坎坷,
"怀愧期暮年":而在晚年心怀愧疚。
南朝文学家
江淹(444~505),南朝文学家。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县)人。早年孤贫好学,在仕途上不甚得志,历仕宋、齐、梁三代。梁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其诗幽深奇丽、长于拟古,以《杂体诗三十首》最为知名。赋以《恨赋》《别赋》较有名,文辞精美,情调悲凉凄婉。晚节才思减退,相传梦一丈夫向之索还五色笔,时称“江郎才尽”。今存《江文通集》辑本。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赠友诗。此诗通过今昔离别场景与异地风光的对照,既描绘了诗人与袁常侍相隔的境况,流露出羁旅中的迷茫与怨情,又以珠贝、兰玉赞美友人品性,劝勉其不因往昔坎坷愧疚,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称颂与宽慰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开篇以“昔我别楚水”的秋景与“今君客吴坂”的春景形成今昔、地域对比,昔日离别楚水时的“秋月丽秋天”,与如今友人客居吴坂所见的“春色缥春泉”,在季节、地域、人物境遇的对照中,不着痕迹地流露岁月流转中彼此相隔的怅惘。比喻:诗人以“珠贝性明润”“兰玉好芳坚”作喻,用珠贝的明亮润泽、兰玉的芬芳坚韧,生动刻画袁常侍的品性。象征:“珠贝性明润,兰玉好芳坚”中的“珠贝”“兰玉”不仅是比喻的喻体,更承载着象征意义。珠贝的明润象征友人内在的聪慧与温润品格,兰玉的芳坚象征其外在的高洁操守与坚定心性,借此含蓄而深刻地传递出诗人对友人的敬重与推崇。对偶:诗中多组句子形成句式对称,如“秋月丽秋天”与“春色缥春泉”,句式工整,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与韵律美。用典:“涉江竟何望,留滞空采莲”化用《涉江》的典故,《涉江》是屈原晚年被流放江南时所作,诗中讲述了他因高尚理想与现实矛盾而涉江远走,途中经历以及独处深山的情景,体现了其忠诚却遭迫害的遭遇。此诗借用该典故,暗寓自身如同屈原般漂泊远行,通过“竟何望”传达出一种迷茫与失意,将自己的羁旅愁思和内心的怅惘融入其中,借古人的经历来抒发自己漂泊在外的孤寂与对未来的困惑。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昔我别楚水,秋月丽秋天。今君客吴坂,春色缥春泉”,开篇以“昔”“今”形成对照:昔日诗人离别楚水,彼时秋光明媚,秋月为秋日增添了明丽之景;如今袁常侍客居吴坂,春日里泉水泛着缥缈的绿意,春意朦胧。这四句通过秋与春、“我”与“君”、楚地与吴地的对照,不着“思念”“感慨”之词,却在景物与境遇的转换中,暗含岁月流逝、人事相隔的淡淡怅惘。接着四句“幽冀生碧草,沅湘含翠烟。铄铄霞上景,懵懵云外山”,诗人描绘了四方景物:幽冀的原野生长着碧草,沅湘笼罩着翠绿的烟霭;天边云霞闪耀明亮,云外群山却朦胧不清。这些景物既展现了南北地域的风光差异,又暗合诗人与友人分居异地的境遇,如同这不同地域的景色,彼此所见各异,相隔遥远。“铄铄”的明丽与“懵懵”的迷蒙形成对比,既写实景,也隐喻内心对友人近况的牵挂与距离带来的恍惚感,景中含情,含蓄深沉。接下来四句“涉江竟何望,留滞空采莲。驻情光气下,凝怨琴瑟前”,“涉江”化用屈原《涉江》之意,写诗人渡江而行却不知望向何处,滞留他乡只能空自采莲,“空”字点出行为的徒劳,暗含怀才不遇的迷茫与漂泊无依的怅然。“驻情光气下”,写将情感寄托于光影流转的时光之中;“凝怨琴瑟前”,则以琴瑟之声承载难以言说的怨情。两句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既写对友人的思念,也暗含自身境遇的失意,情感真挚。末四句“珠贝性明润,兰玉好芳坚。不以宿昔岨,怀愧期暮年”,以“珠贝”的明润、“兰玉”的芬芳坚韧作比,赞美袁常侍品性高洁、操守坚定,这是对友人的真诚称颂。结尾两句转向劝勉:不要因往昔的坎坷而心怀愧疚,应期待暮年能有顺遂境遇。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理解与宽慰,也展现了诗人不计过往、坦然面对人生的豁达,使诗歌情感从怅惘转向平和,余味悠长。
上一篇:南北朝·刘孝威《望隔墙花诗》
下一篇:南北朝·沈约《丽人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