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o
ruǎn
gōng
shī

朝代:南北朝作者:江淹浏览量:2
shí
nián
xué
shū
yán
huá
shàng
měi
hǎo
zhú
shì
jiān
rén
dòu
dōng
jiāo
dào
guì
yún
jīn
wéi
bǎo
dàn
jué
míng
yán
shuāng
bèi
jìng
cǎo
zhì
duō
gǎn
shī
lèi
xià
zhān
huái
怀
bào

译文

十年寒窗苦读,容颜尚且青春美好。不愿随俗追逐名利,像世人般在城东郊外斗鸡走马。富贵如过眼浮云,金银珠玉并非真正的珍宝。一旦鹈鴂啼鸣,寒霜便摧折了坚韧的野草。壮志难酬,心中感伤失落,泪水沾湿了衣襟。

逐句剖析

"十年学读书":十年寒窗苦读,

"颜华尚美好":容颜尚且青春美好。

"不逐世间人":不愿随俗追逐名利,

"斗鸡东郊道":像世人般在城东郊外斗鸡走马。

"富贵如浮云":富贵如过眼浮云,

"金玉不为宝":金银珠玉并非真正的珍宝。

"一旦鹈鴂鸣":一旦鹈鴂啼鸣,

"严霜被劲草":寒霜便摧折了坚韧的野草。

"志气多感失":壮志难酬,心中感伤失落,

"泪下沾怀抱":泪水沾湿了衣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效阮公诗・十年学读书》是南朝诗人江淹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前半部分写诗人早年读书自守、不逐流俗,以“富贵如浮云”彰显淡泊心性;后半部分借“鹈鴂鸣”“严霜”喻指人生变故,抒发志气消逝后的悲怆。江淹身处政治环境复杂的南北朝,采用摹拟阮籍《咏怀诗》隐晦含蓄的手法,将个人感慨与讽谏之意寄于诗中,既传递内心情绪,又避免直言获罪,实现表达与自保的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文学家

江淹(444~505),南朝文学家。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县)人。早年孤贫好学,在仕途上不甚得志,历仕宋、齐、梁三代。梁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其诗幽深奇丽、长于拟古,以《杂体诗三十首》最为知名。赋以《恨赋》《别赋》较有名,文辞精美,情调悲凉凄婉。晚节才思减退,相传梦一丈夫向之索还五色笔,时称“江郎才尽”。今存《江文通集》辑本。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江淹《自序传》记载:“宋末局势动荡,宗室成员深陷忧生之困局。刘景素起初企图发布羽檄,征召天下兵马,妄图侥幸成事。江淹曾从容进言劝谏,剖析人事成败之理。他屡屡直言:‘殿下若不谋求宗庙安稳,轻信身边谋划,那么姑苏台麋鹿霜栖露宿的惨象必将重现。’然而,刘景素始终未予采纳,反而对江淹心生猜疑。及至刘景素移镇朱方,江淹任镇军参事,兼任东海郡丞。彼时,刘景素与不法之徒日夜谋划。江淹预见祸事即将降临,遂赋诗十五首,大略阐明性命之理,以此进行讽谏。”由此可知,这首诗乃是江淹为讽谏南朝宋宗室刘景素而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讽谏诗。此诗描绘了诗人早年读书自守、不逐流俗,以“富贵如浮云”彰显淡泊心性;诗人将个人感慨与讽谏之意寄于诗中,表达了志气消逝后的悲怆。

2. 写作手法

化用:“一旦鹈鴂鸣,严霜被劲草”此句化用《离骚》意象,“鹈鴂”象征时令变迁、美好消逝,“严霜”则描绘秋冬肃杀之景,草木在霜雪摧残下衰败。这既暗喻人生从盛转衰的必然规律,流露出对生命短暂的悲凉感慨;亦象征险恶的政治环境,将时光流逝与政治忧患交织,双重寓意强化了人生渺小、抱负难酬的虚无感。​

3. 分段赏析

此诗开篇“十年学读书,颜华尚美好”,勾勒出青年时期刻苦向学的图景。“十年”虚指漫长求学岁月,所读之“书”当为儒家经籍,与阮籍“志尚好《书》《诗》”的早年志趣相呼应。彼时风华正茂,不仅展现青春韶光,更暗喻对未来的壮志期许,为后文情感转折埋下线索。​“不逐世间人,斗鸡东郊道”二句,以鲜明态度展现人格特质。“不逐”直陈不随波逐流的立场,“斗鸡东郊道”化用曹植典故,指代世俗奢靡玩乐。诗人借此表明不愿混迹于轻薄子弟,凸显其孤高自守、卓尔不群的精神气质。​“富贵如浮云,金玉不为宝”两句,清晰传达价值取向。以“浮云”喻富贵之虚幻无常,直言金玉并非人生至宝,否定世俗追逐的功名利禄,彰显诗人超脱物外、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暗示其政治抱负源于济世情怀,而非贪图荣华。​诗歌至“一旦鹈鴂鸣,严霜被劲草”发生转折。此句化用《离骚》意象,“鹈鴂”象征时令变迁、美好消逝,“严霜”则描绘秋冬肃杀之景,草木在霜雪摧残下衰败。这既暗喻人生从盛转衰的必然规律,流露出对生命短暂的悲凉感慨;亦象征险恶的政治环境,将时光流逝与政治忧患交织,双重寓意强化了人生渺小、抱负难酬的虚无感。​末句“志气多感失,泣下沾怀抱”,以克制笔触抒发深沉悲痛。面对自然规律与政治高压的双重打击,曾经的济世之志化为泡影,只能暗自垂泪。“泣”字精准契合高压下隐忍的心境,而泪水沾襟的细节,更将壮志未酬的遗憾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此诗借阮籍经历委婉讽喻刘景素,虽未改变历史走向,却展现出江淹对前人思想的深刻理解与细腻诠释。

4. 作品点评

既以“效阮公”为题,江淹便隐去自身视角,却借字字句句将阮籍内心的幽微曲折,展现得纤毫毕现。江淹既是深谙阮籍精神世界的知音,亦与之志向相投,因此阮籍的心迹得以明晰呈现,江淹自身的志趣亦随之彰显,读者万不可仅将此诗视为对阮籍的单纯描摹。此外,该诗不仅旨趣与阮籍《咏怀》一脉相承,其遣词造句、篇章结构亦极为相似。《咏怀》常以大半篇幅铺陈反衬,直至结尾一二句才点明主旨,此诗在这一创作手法上的模仿堪称精妙。模仿之作世间常见,但若论以假乱真之妙,恐怕唯有江淹能够担此赞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沈约《初春诗》

下一篇:南北朝·汤惠休《杨花曲三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