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言访舟客":我深情探访舟中旅人,
# 眷言:犹“睠然”,怀顾貌。
"兹川信可珍":这条江水确实珍贵无比。
"洞澈随清浅":江水清澈见底,
"皎镜无冬春":四季如镜般明净。
"千仞写乔树":千丈深渊映出岸边高耸的树木,
"万丈见游鳞":百丈深水中游鱼清晰可见。
"沧浪有时浊":沧浪江水偶有浑浊,
# 沧浪:水名。《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清济涸无津":清济河也会干涸断流。
# 济:济水,源出河南省王屋山,其故道过黄河而南,东流入山东省境,与黄河并行人海。《战国策·燕策》:“齐有清济浊河。”
"岂若乘斯去":不如乘船顺流离去,
"俯映石磷磷":俯身看水中磷磷的石头。
"纷吾隔嚣滓":我已远离尘世喧嚣,
# 嚣滓:犹“嚣尘”。这两句是说自己既然离去京邑,和嚣尘相隔,不必借此水洗濯衣巾。
"宁假濯衣巾":无需再用这江水濯洗衣巾。
"愿以潺湲水":愿用这潺潺流水,
"沾君缨上尘":洗净你帽缨上的尘埃。
南朝齐梁文学家,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沈约(441~513),南朝齐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人,为“竟陵八友”之一。曾在南朝宋、齐两朝做官,后来帮助梁武帝萧衍登上皇位,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封为建昌县侯,官至尚书令。沈约与谢朓、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其诗重藻饰,部分诗作语言清新。他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作诗区别、调和四声,避免八病,对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起重要作用,曾据旧本撰成《宋书》,又有《四声谱》《齐纪》《沈约集》等,已佚。代表作品有《早行逢故人》《早发定山》《别范安成》等。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描绘了新安江清澈见底、四季如镜的澄净景象,诗中借水喻志,表达了对京师尘嚣的疏离和洁身自好的精神追求,又传递出对友人的劝诫与超然物外的生命态度。
2. 写作手法
用典:“沧浪有时浊”化用《孟子·离娄》沧浪水浊可濯足之典,反衬新安江的澄澈不染;“清济涸无津”反用《战国策》清济不竭之说,凸显江水恒清之态。双典对举间,既暗讽世事无常,又彰显诗人超然物外的襟怀,以水喻志,寄寓洁身自好、不随流俗的志趣。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两句便直切主题,诗人驾舟逆水而上,泛游于新安江面,初见江上风光便为其绝美所动,心境豁然开朗,不禁发出“兹川信可珍”的真切赞叹。这一开篇之语,既是诗人即时的情感流露,也为全诗奠定了对新安江美景的珍视基调。紧接着的四句,紧紧承接“兹川信可珍”的意脉,展开细致描绘。无论江流深处还是浅滩,江水皆清澈缥碧,不见丝毫浑浊;无论春时还是秋季,水面都明净如镜,不沾半点尘埃。其清澈程度堪称极致。正因如此,千仞深的江水中,沿岸山峰上的苍松绿树倒影依然清晰可见;俯视百丈之下的水府,自在游动的鱼儿也能一一分辨。“千仞”“百丈”这般夸张之词,极言江水之深邃,然而在如此深的江水中,树木倒影与游鱼之态仍能清晰呈现,足见新安江水碧如美玉、清若明月的特质。“写”“见”二字尤为精妙,生动展现出水底的奇妙景观,将江水的清莹缥碧全然凸显出来。这四句诗,诗人通过描绘江水的“深”,侧面烘托出其“清”,让人产生虽深却似浅的视觉与心理感受,恰恰契合了诗题中“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的意韵。新安江之值得珍视,正源于其“清”的特质。第七、八两句分别运用两个典故,沈约在此前句顺用,后句反用,其意一致:沧浪之水有混浊之时,清济之水也有干涸之日。既然如此,“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纷吾隔嚣滓,宁假濯衣巾?”诗人由此想到,既然自己时运不佳,又不愿随波逐流,此次前往东阳,正好与京城的喧嚣世界自然隔绝,能够自在地徜徉于山水之间,过上清静悠闲的日子,也就无需借助沧浪之水来洗濯衣巾、涤荡神志了。这几句正好点明了此中主旨。细细品味,诗人言语间有着类似“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庆幸之感。值得留意的是,从“沧浪”句开始,诗歌已转入抒情,但紧接着“岂若乘斯去”,却插入“俯映石磷磷”一句,看似突兀,实则是匠心独运之笔。抒情刚刚开始,便嵌入一句写景,首先让诗意得以延展,在诗法上如同淡云出岫,显得舒展自如、张弛有度。而且,水中磷磷的石头,棱角分明,自有一种清峻坚劲的品格,诗人俯瞰其貌,不自觉地唤起崇敬与向往之情,仿佛从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依托,映现出自身的影子。所以,这句看似突然的写景,实则是一种精神的宣言,展现出诗人独特的峥嵘品格,也暗含了他此去东阳的人生追求,称之为神来之笔,毫不为过。最后,诗人似乎意犹未尽,寄语京城中的朋友:“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言语之间,颇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得。此句收束全篇,与诗题相照应,显得周到严密。此时,诗人的精神仿佛获得了解放,不仅流露出远离尘嚣的轻松愉快之情,更难掩一种俯视人寰的超脱与自豪之感。整首诗通过对新安江清澈之景的描绘,以及由此引发的情感抒发,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寄寓了诗人的人生追求与精神境界,情景交融,意蕴深长。
4. 作品点评
这位诗人历经宦海浮沉,对寻常荣辱升降已不再萦怀于心。他以淡泊心境观照新安江的澄明秀色,通过描摹江水的清冽通透,映射出高洁情思与澄明心境。在漫游观览与静思反省间,逐渐流露对人生际遇的感怀与归隐之念,呈现出从困顿郁结到豁然开朗的思想嬗变轨迹,笔触沉稳老辣。文思运转处显得从容自如,行文节奏张弛有度。由景入情之际,遣词造句间典故运用自然贴切,景致描绘与哲思阐发相映成趣,情感脉络与理性思辨交织生辉。全篇在端方冲淡的气韵中,透射出精深圆融的意境,最终凝结为老到浑成的艺术结晶,在沉静笔墨间蕴藏着隽永深长的审美意蕴。
# 诗写新安江清澈如镜,明净不浊,借此劝告友人不要恋于尘世。“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等句,对仗工整,对后来律诗、绝句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不详浙江大学教授张大芝《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上一篇:南北朝·庾信《周宗庙歌·皇夏》
下一篇:南北朝·江淹《刘太尉琨伤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