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lóu
zhōng
wàng
suǒ
chí

朝代:南北朝作者:谢灵运浏览量:2
yǎo
yǎo
西
tuí
màn
màn
cháng
dēng
lóu
wèi
shuí
lín
jiāng
chí
lái
bié
suǒ
zài
sān
yuán
jǐng
zǎo
mǎn
jiā
rén
yóu
wèi
shì
shì
yuàn
kuí
xié
gǎn
fāng
mèng
xià
fēi
cháng
huì
míng
suì
yáo
huá
wèi
kān
zhé
lán
tiáo
zhāi
zèng
wèn
yún
wèi
sāo
shǒu
fǎng
访
xíng
rén
yǐn
lǐng
liáng

译文

落日渐渐昏暗,缓缓向西沉落,漫长的道路仿佛在步步紧逼,让人心生局促。登上高楼,思念何人?望着流逝的江水,闷闷地等待着远方的友人前来赴约。和我分别时所约定的,约定在农历十五的晚上。月亮早已圆满,佳人却还没有来。面对此事埋怨与佳人分离,看到景物才感到凄凉悲伤。初夏时节,夜晚本不算漫长,从白天到夜晚却感觉如隔一年。瑶华还不能采摘,兰苕已经多次被采摘。道路阻隔无法问候客人,我又该如何安慰你这离居的孤寂呢?我不禁烦躁地搔首徘徊,四处询问行人的消息,伸长脖子盼望能与佳人相见。

逐句剖析

"杳杳日西颓":落日渐渐昏暗,缓缓向西沉落,

# 杳杳:深远幽暗的样子。

"漫漫长路迫":漫长的道路仿佛在步步紧逼,让人心生局促。

# 迫:窘迫,着急。

"登楼为谁思":登上高楼,思念何人?

# 为谁思:即思念谁。

"临江迟来客":望着流逝的江水,闷闷地等待着远方的友人前来赴约。

"与我别所期":和我分别时所约定的,

"期在三五夕":约定在农历十五的晚上。

# 三五夕:十五日的夜晚。

"圆景早已满":月亮早已圆满,

# 圆景:月亮。

"佳人犹未适":佳人却还没有来。

# 适:来也。,犹:一作殊。,佳人:指友人。

"即事怨睽携":面对此事埋怨与佳人分离,

# 睽携:分离。

"感物方凄戚":看到景物才感到凄凉悲伤。

# 方:常。

"孟夏非长夜":初夏时节,夜晚本不算漫长,

# 孟夏:初夏。

"晦明如岁隔":从白天到夜晚却感觉如隔一年。

# 晦明:由黑暗到明亮,指一夜。

"瑶华未堪折":瑶华还不能采摘,

# 瑶华:瑶华、兰苕,皆指香花美草。

"兰苕已屡摘":兰苕已经多次被采摘。

"路阻莫赠问":道路阻隔无法问候客人,

"云何慰离析":我又该如何安慰你这离居的孤寂呢?

"搔首访行人":我不禁烦躁地搔首徘徊,四处询问行人的消息,

# 搔首:爬弄头发,表示焦急。

"引领冀良觌":伸长脖子盼望能与佳人相见。

# 良觌:欢乐的会见。觌,相见。,引领:伸长颈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楼中望所迟客》是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创作的五言古诗。全诗可分三部分:前八句写迟客不至的失望,以回想月满之时与友人相聚的情景,反衬今日等待落空的深切怅惘;中间八句援引《楚辞》典故,既倾诉对友人深入骨髓的思念,又以温情笔触体贴其处境,将怀人之情融入古典意象;末二句直抒胸臆,以询问消息、渴盼欢聚收束,尽显焦急期盼之心。诗作善用典故寄托情思,对人物从失望到思念、再到期待的心理变化刻画细腻入微,语言含蓄深婉,于古典雅韵中见深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宋诗人,山水诗派鼻祖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幼时寄养在钱塘杜家,所以小名客儿,后世又称谢客。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与谢朓合称为“大小谢”,加上族弟谢惠连合称为“三谢”;与颜延之、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谢灵运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以精丽之语刻画自然景物,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但有“玄言”余习,又“颇以繁芜为累”。他创作的《山居赋》作为山水赋的代表,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也引领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为谢灵运于元嘉元年(424年)闲居始宁期间所作,旨在抒发翘首盼望友人相会的复杂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盼人诗。描绘了诗人在南楼登高远望,等待客人的情景。通过描述太阳西下、江景等景色,营造出一种盼人不至的氛围。叙述与客人的约定及客人未按时到来的情况,表达诗人对客人的埋怨、思念与深深的期盼。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杳杳日西颓,漫漫长路迫”,借太阳西斜、长路漫漫之景,烘托出诗人等待时的焦急与惆怅;“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以孟夏昼夜时长与自己感觉时光漫长形成反差,借景抒发盼客不至的煎熬之情。化用:“杳杳日西颓,漫漫长路迫”化用自刘向《九叹・远逝》中“日杳杳以西颓兮,路长远而窘迫”,以落日西沉的意象,勾勒出行人困于漫漫长途的焦灼情境。“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则源自《九章・抽思》“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的化用,虽初夏夜本非漫长,却因心绪煎熬而觉晦明交替恍若隔岁。前两句写别后愁苦之恒在,后两句聚焦夜晚感受,以“以少总多”之笔,借一隅情境映照心境,恰如以一斑而窥豹,尽显含蓄蕴藉。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圆景早已满,佳人犹未适”,以“月圆会面相约”的美好期待、“月圆景美”的温馨氛围,反衬“友人未至”的失望与失落。美好的约定场景和圆满月色,与现实中等待落空形成鲜明反差,突出诗人盼友不至的惆怅,强化情感落差。互文:“即事怨睽携,感物方凄戚”中,“即事”与“感物”互文见义,言别后无论触事遇物,皆生悲戚——心中因离别而怅惘,目见物候更迭更添愁绪。叠字:“日杳杳以西颓兮,路长远而窘迫”之意,状写落日西沉、行人困于漫漫长途之景。“杳杳”“漫漫”两个叠词既描摹客体,亦传递出主体无可奈何的惆怅。

3. 分段赏析

“杳杳日西颓,漫漫长路迫”二句,化用刘向《九叹·远逝》“日杳杳以西颓兮,路长远而窘迫”之意,状写落日西沉、行人困于漫漫长途之景。“杳杳”“漫漫”两个叠词既描摹客体,亦传递出主体无可奈何的惆怅。起笔从傍晚落墨,足可想见终日等待的焦灼。“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以自问自答之笔,点明登楼望远、临江待友的题旨。继而转入回想:“与我别所期,期在三五夕。圆景早已满,佳人犹未适”——忆与友人别时相约十五相聚,如今圆月已满,约定之期早过,友人却仍未至。设想中月圆人聚的美好场景,更反衬出今日落空的失望之深,“早”“犹”二字前后呼应,尽传怅然若失之情。前八句写迟客不至的失望,此八句则转叙与友人别后的情怀。“即事怨睽携,感物方凄戚”中,“即事”与“感物”互文见义,言别后无论触事遇物,皆生悲戚——心中因离别而怅惘,目见物候更迭更添愁绪。“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化用《九章·抽思》“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以初夏夜短却恍若岁隔的反常感受,极写相思之苦。上句总言别后无时不愁,此句专取夜晚情境,以局部见整体,笔法凝练而意蕴深长。“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化用《九歌》典故,“瑶华”“兰苕”俱为香美花草,古人常折来赠予远方友人,藉此传递问候,譬如《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九歌·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与这两句诗表意相近。“瑶花”,相传是麻花,孟夏时节尚未绽放,“兰苕”却于春日已然繁茂,故而有“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之语。无论是暂无法折取,还是已多次采撷,皆彰显出他时常想要给予友人美好祝愿的心意。至“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笔锋直转:纵有万千牵挂,奈何道途阻隔、音书难达,又该如何慰藉远别的友人?此数句既倾诉入骨相思,更以“慰离析”的念人之忱,见出相怜相惜的真挚情谊——自身虽困于愁绪,却仍念及对方心境,温情体贴跃然纸上。末二句“搔首访行人,引领冀良觌”化用《诗经·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之意,以“搔首”(抓首徘徊)、“引领”(伸长脖颈)两个细节,活画出诗人焦急询问行人、渴盼与友人欢会的情态,使“望”的急切之情跃然纸上。从结构看,开篇写“望”(登楼迟客),中间铺陈“想”(别后思念),结句再归“望”(询问盼见),首尾呼应,紧凑圆合;而中间“想”的脉络,从失约之失望延展开去,层层推进至别后相思,层次井然。此等构思,足见谢灵运诗作精于谋篇的艺术特色。

4. 作品点评

此诗用典繁复,细察之下几乎句句有出处,其中又以化用《楚辞》为最。《楚辞》素重景物铺陈,善用比兴(尤重“兴”的手法),谢灵运作品亦具此风,加之其心境常含悒郁,故多援引《楚辞》语句。然全诗并无饾饤堆砌之弊,正如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五所评,其用典“见似白道”,于自然流畅中融铸典意,足见高妙的艺术造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是相约的朋友未能及时赴约,却不免令人焦急失望。这首诗写的就是这种情景,作者先写等客不至的失望,再写与友人分别以来的情怀,后写与友人相会的企望,把思念友人的心理变化写的十分细腻、深情。

不详浙江省古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俞樟华《池塘春草——谢灵运、孟浩然、王维诗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何逊《秋夕叹白发诗》

下一篇:南北朝·鲍照《可爱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