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搴苑中兰":早晨采摘花园中的兰花,
# 朝搴苑中兰:袭用屈原《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句意。搴:取。
"畏彼霜下歇":害怕它在霜降时凋谢。
# 霜下歇:经霜冻而凋谢。歇,衰竭。,彼:指木兰等花草。
"暝还云际宿":傍晚回到云雾缭绕的地方住宿,
"弄此石上月":拨弄着石头上的月光。
# 弄:玩。
"鸟鸣识夜栖":听到鸟儿鸣叫知道它们夜晚栖息,
# 识:知。
"木落知风发":看到树叶飘落知道风在吹拂。
"异音同致听":不同的声音一同传入耳中,
# 致听:一作至。传到耳朵里使能听见。,异音:指上两句所说鸟声、树叶声、风声等。
"殊响俱清越":各种声响都清脆悠扬。
# 清越:清脆悠扬。
"妙物莫为赏":美妙的事物无人欣赏,
# 妙物:指上文兰、云、月、鸟、木、风等景物。
"芳醑谁与伐":芳香的美酒谁能与我共饮赞美?
# 谁与伐:谁与我共同品赏其美味。伐,赞美。,芳醑:芳香的美酒。
"美人竟不来":美人终究没有到来,
# 美人竟不来:“美人”两句引用屈原《九歌·少司命》:“与汝沐兮咸池,晞汝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诗中以美女喻友人,表达了缺少知音的落寞情绪。
"阳阿徒晞发":我在阳阿之地白白地晾晒头发。
# 晞发:晒干头发。,阳阿: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
南朝宋诗人,山水诗派鼻祖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幼时寄养在钱塘杜家,所以小名客儿,后世又称谢客。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与谢朓合称为“大小谢”,加上族弟谢惠连合称为“三谢”;与颜延之、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谢灵运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以精丽之语刻画自然景物,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但有“玄言”余习,又“颇以繁芜为累”。他创作的《山居赋》作为山水赋的代表,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也引领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也是一首山水题材诗。诗人以灵动声响为笔,将山涧清泉、林间风声、夜鸟啼鸣等自然之音巧妙编织,在虚实相生间勾勒出充满灵韵的诗意世界,营造出清幽静谧又富有生机的山水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与闲适恬淡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化用:“阳阿徒晞发”化用《楚辞・九歌》“晞发阳之阿”,借古人“俟美人”的典故,将个人感慨提升至文化层面的孤独追寻,增添诗意的厚重感。夸张:“暝还云际宿”。“云际宿”略带夸张地写出了石门别墅所在之处地势很高,仿佛在云间栖息,形象地表现出石门山的高耸以及诗人夜宿之处的高远清幽,同时也为全诗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互文:“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这两句诗互文见意,是说夜中的“异音”和“殊响”一同传入耳中,听起来都是清亮悠扬的声调。这里的“异音”和“殊响”并非指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效果,而是强调各种声音都具有清越的特点,通过互文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表现力。
3. 分段赏析
《石门岩上宿》的开篇四句,便尽显精妙。诗人欲叙夜宿石门岩的经历,却先从日间游览写起,笔调舒缓从容。诗歌起笔方式多样,若采用突兀直入之法,更适合抒发激烈奔涌的情感;而此诗旨在传递幽邃绵长的意趣,徐徐道来的写法,恰似游山先渡水,更添韵味悠长。前两句并非简单的入题铺垫,更是触发诗情的关键。“朝搴苑中兰”化用《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之句,兰草向来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诗人唯恐其在霜露中凋零,故而采摘赏玩,这一行为实则暗含隐喻,寄托着对有才德生命的珍视。谢灵运本是自负之人,被贬离永嘉后辞官归隐,这对他而言无疑是沉重的人生挫折。“朝搴苑中兰”的举动,正流露出他作为才智之士不被世用的哀怨与自怜,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他夜宿岩石、沉醉月光的后续行为。若无这两句,整首诗的情感便会显得单薄无力。后两句中,“云际宿”既以夸张之笔凸显石门别墅地势之高,又巧妙化用《九歌・少司命》“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待)兮云之际”的诗意,委婉透露出诗人孤独无伴、若有所盼的怅惘心绪。最终落笔于“弄此石上月”,塑造出一个高洁多情、充满诗意美感的人物形象。“石上月”不同于高悬天际的明月,它似流动的水、缥缈的雾,更似一曲轻柔婉转的乐章,将岩石的清寒、诗人的忧郁,都融入这美妙的韵律之中。这四句诗在结构上独具匠心,一、三句与二、四句形成松散的隔句对仗。“朝搴”与“瞑还”对应时间,“畏彼”与“弄此”对应方位。读者诵读时,无需刻意思索,便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韵味在字里行间流转回荡,与诗中月华流动的意境完美契合。可见,这四句诗的语言兼具丰富内涵与和谐统一之美,尽显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诗的中间四句聚焦于夜景,但严格来说,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视觉夜景,诗人的感受方式也超越了单纯的欣赏。他以听觉感知夜色,在聆听中逐渐深入自然的奥秘。张玉谷在《古诗赏析》中评价“中四即所闻写景,不以目治,而以耳治,是夜宿神理”,虽点出此诗特色,却未深入阐释“神理”内涵。诚然,夜景并非不可用视觉描绘,但此类描写往往需要浓墨重彩,易使人与自然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与谢灵运在此诗中追求的艺术效果截然不同。前两句中,鸟叫声由喧闹逐渐归于沉寂,直至偶尔传来几声啁啾,诗人由此感知鸟儿已入林栖息,夜色渐深;而在静谧之中,阵阵落叶声不时传来,暗示山间夜风轻起。这两句生动地勾勒出山夜的独特氛围。声音的时有时无、起伏变化,相较于山林沟壑等静态景物,更能展现山夜的灵动情趣,体现出万物在寂静中生生不息的韵律,或许这便是张玉谷所说的“夜宿神理”。而后两句则将这种体验推向更深层次。这两句采用互文手法,描绘诗人在夜色中,各种“异音”“殊响”交织入耳,却都显得清亮悠扬。这些声音究竟从何而来?是鸟鸣、叶落,还是潺潺溪流、断续虫吟?答案似乎清晰,又难以确切指明。当诗人用“异音”“殊响”来形容时,他关注的已不再是声音本身,而是声音引发的独特感受。正是这种主观感受,让这些声音被赋予新的色彩,仿佛被放大、升华,化作“俱清越”的美妙音调。换言之,当诗人凝神倾听山夜声响时,这些声音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幻觉;而在幻觉的作用下,声音也变得与平日不同。在这奇妙的过程中,人的生命与自然的本质仿佛达成了一种神秘的共鸣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