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shì
shěng
zhōng
shī

朝代:南北朝作者:谢朓浏览量:1
luò
fēi
niǎo
huán
yōu
lái
zhú
shù
chéng
yuǎn
yīn
yún
xiá
chéng
huái
怀
guī
chéng
diàn
zhān
yán
jiě
qīng
yáng
wǎn
jìn
wén
zhí
tàn
qín
zūn
xiāng
cóng
shuǐ

译文

夕阳西下,飞鸟纷纷归巢,忧愁涌上心头,难以抑制,无穷无尽。竹林树木投下澄澈而幽远的阴影,云霞的色彩不断变幻,呈现出奇异之态。心中怀着归家的急切愿望,恨不得能像闪电一样迅速回去,抬头远望,想着能展开翅膀飞回去。我身处清幽的宫廷居所,担任着掌管文墨的职务。不要叹息被阻隔了饮酒弹琴的乐趣,希望有朝一日能与你在伊水之畔相聚相伴。

逐句剖析

"落日飞鸟还":夕阳西下,飞鸟纷纷归巢,

"忧来不可极":忧愁涌上心头,难以抑制,无穷无尽。

"竹树澄远阴":竹林树木投下澄澈而幽远的阴影,

"云霞成异色":云霞的色彩不断变幻,呈现出奇异之态。

"怀归欲乘电":心中怀着归家的急切愿望,恨不得能像闪电一样迅速回去,

# 乘电:驾御光电,比喻迅捷。《汉书·王褒传》:“追奔电,逐遗风,周流八极,万里一息。”

"瞻言思解翼":抬头远望,想着能展开翅膀飞回去。

# 解翼:犹言假翼。石崇《王明君辞》:“愿假飞鸿翼,乘之以遐征。”

"清扬婉禁居":我身处清幽的宫廷居所,

# 清扬:语出《诗经·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比喻美才。

"秘此文墨职":担任着掌管文墨的职务。

# 秘:犹闭。

"无叹阻琴尊":不要叹息被阻隔了饮酒弹琴的乐趣,

"相从伊水侧":希望有朝一日能与你在伊水之畔相聚相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宋记室省中诗》是南朝齐诗人谢朓于建武二年(495年)任中书郎期间创作的五言诗。此诗以中书省官署为依托,生动展现出诗人身处官场时的复杂心绪,是永明体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诗的前四句巧妙借“落日飞鸟”“竹树云霞”等意象,将情感融入景色之中。后六句则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厌弃仕途、渴望归隐的志向,通过运用“乘电”“解翼”等典故,清晰呈现出他对官场险恶的深刻洞察。该诗营造出苍茫幽深的意境,以此承载诗人的忧思,充分体现了谢朓“善自发诗端”的创作风格。尽管诗的结构衔接略有生硬之处,但却标志着他后期诗歌风格朝着深沉凝重方向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齐诗人,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谢朓(464~499),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其与同族的谢灵运,并称“大小谢”。因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故称谢宣城、谢吏部。后卷入废立的政治斗争中,遭人诬陷,死于狱中。谢脁是永明诗体的代表诗人,与沈约、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他的诗长于写景,风格清俊,善于熔裁,圆美流转,平仄协调,对偶工整。谢脁关于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的技巧,对于唐代诗坛有着深刻的影响。代表作品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著有《谢宣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朝齐诗人谢朓在495年(建武二年)担任中书郎时,写下了五言诗《和宋记室省中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诗。此诗描写了黄昏时分省中远眺所见的​​落日飞鸟、竹树云霞之景​​,表达了诗人​​厌倦文墨职务、向往与友人同隐伊水的深切情怀​​。

2. 写作手法

融情于景:前两联“落日飞鸟还,忧来不可极。竹树澄远阴,云霞成异色”,描绘了落日、飞鸟、竹树、云霞等自然景色,通过这些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惆怅的氛围,引发诗人内心的忧思,将情感融入景色之中,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直抒胸臆:“怀归欲乘电,瞻言思解翼。清扬婉禁居,秘此文墨职。无叹阻琴尊,相从伊水侧”,直接表明诗人厌弃仕途、向往归隐的志向,毫不隐晦地抒发了内心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使诗歌主题更加鲜明。比喻:“怀归欲乘电,瞻言思解翼”,诗人将自己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比作“乘电”,形象地传达出那种如同闪电般迅速、急迫的情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归心似箭的状态。同时,把自己想要摆脱官场束缚的想法比喻为鸟儿“解翼”,鸟儿解开翅膀束缚意味着重获自由,借此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挣脱官场羁绊、获得自由的强烈渴望。这两处比喻使得诗人的情感表达更为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对仗:“竹树澄远阴,云霞成异色”,“竹树”与“云霞”相对,均为自然景物名词;“澄”与“成”相对,都是动词;“远阴”与“异色”相对,结构一致,分别描绘出竹树的远阴和云霞的异色。通过对仗,使诗句在形式上整齐对称,节奏明快,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表现力,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清幽奇幻的画面。

3. 分段赏析

据唐代日本僧人遍照金刚所著《文镜秘府论》记载,唐诗人元兢曾与诸学士一同探讨谢朓的这首诗,并“诠其秀句”。当时,诸学士大多认为“行树澄远阴,云霞成异色”这二联最为精妙;元兢尤为推崇其中“落日飞鸟还,忧来不可极”一联。他认为,通常诗人在傍晚观景创作时,往往会将思绪融入烟霞,于山林间淬炼情感,继而以清丽的格调、绮美的词句抒发胸臆,描绘树影婆娑、云霞变幻之景。这般创作手法,水平稍逊的诗人偶尔也能企及,但皆不及“落日飞鸟还,忧来不可极”的精妙。他感悟道,此句贵在将难以言表的心境,借由眼前之景自然生发——抬眼望见落日西沉,目光随暮色渐远;暮鸟归巢聚集的刹那,忧愁亦如潮水般涌来,将情感与自然景象不着痕迹地交融。元兢不禁盛赞:“谢朓(字玄晖)之才,竟能构思如此绝妙!”这番见解,令在场学士纷纷心悦诚服,一致称是(以上内容均出自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南卷》,引诗略有差异,“飞鸟远”写作“飞鸟还”,“竹树”写作“行树”)。暂且不论双方观点谁对谁错,他们围绕首四句探寻精妙语句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从全诗结构来看,首四句为一层,着重写景,且景中饱含深情;后六句为另一层,主要用来畅抒怀抱。而全诗的精髓恰恰就在首四句。“落日飞鸟还,忧来不可极。”描绘诗人沐浴在落日余晖中,目送暮鸟归巢,忧愁不禁油然而生,绵绵无尽。此句开篇惊人,营造出宏大开阔的意境,在苍茫悠远间,隐隐流露出一丝落寞之意。落日的残阳如血,为全诗定下了富含深意的基调,这静止却炽热的色彩,撩拨起诗人心中无尽的忧思,随着夕阳西下,忧思也愈发浓烈。而渐行渐远的暮鸟,仿佛是无形的丝线,将诗人的愁绪牵向远方,直至消失在天际,融入残阳的殷红之中。首两句的高妙在于,诗人把难以言传的忧思融入残阳的血色描绘里,让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形有色之物,直接冲击读者的视觉。读者从色彩的直观感受中,便能体会到诗人那“不可极”的忧思。“飞鸟”意象的运用,对开拓诗境意义重大。随着“飞鸟”渐飞渐远,消失在夕阳余晖里,不仅拓宽加深了诗境,使思绪更加悠远绵长,让诗境呈现出深邃广袤的韵味;还在天地间的红色中注入了时间的流动,让静止画面充满生机,将如残阳般复杂的忧思,直观且富有弹性地展现出来。所以,“落日”与“飞鸟”虽是常见之景,但经诗人妙笔点染,便意蕴丰富,耐人寻味。那“落日飞鸟远”的画面,蕴含万千,诗人“忧来不可极”的情感尽在其中。读者只需闭目吟诵,便能仿佛看到诗人忧思难抑的形象。至于“竹树澄远阴,云霞成异色”,是诗人收回望向夕阳的目光,平复心情后,远眺所及之景。在落日余晖下,远方竹树投下清澄阴影,天边云霞变幻出奇异色彩。此句写景清新秀丽,对仗工整自然,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与向往,值得吟诵,难怪唐代诸学士皆赞赏有加。然而,从情与景的融合深度来看,其力度与内涵确实不及首联。因此,尽管读者的具体感受可能与遍照金刚有所不同,但都认同首两句乃全诗精华所在。接下来的六句,紧密承接“忧来不可极”,彻底转入抒情。“怀归欲乘电,瞻言思解翼。”率先阐明“忧”的实质,其实是“怀归”之情。“乘电”与“解翼”,皆以生动比喻,展现出归心似箭的急切,恨不能瞬间如乘奔御风、借翼疾飞,回归至理想之所。需留意的是,此处诗人的“怀归”,并非身处京城而思念故乡,而是对一种人生理想的表达——摆脱尘世纷扰,归隐山林,逍遥自在度过余生。“无叹阻琴尊,相从伊水侧”,恰好印证了这一点。诗人劝慰友人,莫要因居于宫中,连琴酒之欢都无法实现而叹息,表明自己将尽快远离此地,与友人一同前往伊水之畔归隐。“清扬婉禁居,秘此文墨职”顺着“怀归”的思绪,交代了诗人萌生归隐念头的缘由。原来,诗人自恃才情出众,不愿长久困于琐碎的文墨之职。换言之,他已然厌倦了宫廷中的生活。官场充满险恶,仕途坎坷不顺,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如此倒不如早日离开这是非之地,归隐山林,于自然中自在徜徉,从而获得心性的自由与解脱。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庾信《咏画屏风诗 二五》

下一篇:南北朝·江淹《杂三言 构象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