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
chuān
bèi
shōu

朝代:南北朝作者:谢灵运浏览量:2
hán
wáng
fáng
fèn
qín
lián
chǐ
běn
jiāng
hǎi
rén
zhōng
gǎn
jūn
líng
yùn
wéi
mèng
suǒ
biǎo
cái
zuì
wéi
lín
chuān
nèi
shǐ
zài
jùn
yóu
fàng
yǒng
jiā
wéi
yǒu
suǒ
jiū
qiǎn
suí
zhōu
cóng
shì
shōu
zhī
líng
yùn
xīng
bīng
pàn
wéi
shī
yuē

译文

韩国灭亡了张良奋起报仇,秦灭六国鲁仲连觉得羞耻。本来都是不在朝政之人,忠义能让君子感动。谢灵运被孟觊上表弹劾。皇帝爱惜他的才华,没有治罪。让他担任临川内史。他在临川郡任职时纵情游乐。与在永嘉时没有不同。被有关部门检举。司徒派遣随州从事去逮捕他。谢灵运起兵反叛逃亡。并作了一首诗,诗中写道:

逐句剖析

"韩亡子房奋":韩国灭亡了张良奋起报仇,

# 奋:奋起报仇。,子房:即张良,后辅佐汉高祖刘邦定天下者。《史记·留侯世家》:“秦灭韩,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韩:战国时韩国。

"秦帝鲁连耻":秦灭六国鲁仲连觉得羞耻。

# 鲁连耻:鲁仲连觉得羞耻。《史记·鲁仲连列传》:“鲁仲连曰: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本自江海人":本来都是不在朝政之人,

# 江海人:不在朝政之人。即《庄子》所谓“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的那种人。,本自:本来都是。

"忠义感君子":忠义能让君子感动。

# 感君子:能让君子感动。

"灵运为孟觊所表":谢灵运被孟觊上表弹劾。

"帝惜其才不罪":皇帝爱惜他的才华,没有治罪。

"以为临川内史":让他担任临川内史。

"在郡游放":他在临川郡任职时纵情游乐。

"不异永嘉":与在永嘉时没有不同。

"为有司所纠":被有关部门检举。

"司徒遣随州从事收之":司徒派遣随州从事去逮捕他。

"灵运兴兵叛逸":谢灵运起兵反叛逃亡。

"为《诗》曰":并作了一首诗,诗中写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临川被收》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的诗作。诗的前两句以张良为韩复国、鲁仲连耻于帝秦自比,表露自己耻为宋臣、意图反抗的决心;后两句点明因不愿屈从宋朝,自己选择寄情山水,如今起兵为晋尽忠,必将感召天下志士。全诗运用比喻手法,借古喻今,将自身境遇与历史人物相勾连,自然贴切。语言慷慨激昂,却也暗含身为政治斗争失败者的无奈。该诗短短四句,以简洁有力的笔触展现诗人复杂心境,既彰显其忠义气节,也折射出命运无常的悲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宋诗人,山水诗派鼻祖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幼时寄养在钱塘杜家,所以小名客儿,后世又称谢客。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与谢朓合称为“大小谢”,加上族弟谢惠连合称为“三谢”;与颜延之、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谢灵运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以精丽之语刻画自然景物,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但有“玄言”余习,又“颇以繁芜为累”。他创作的《山居赋》作为山水赋的代表,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也引领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谢灵运被贬任临川内史后,依旧纵情山水、肆意游乐,这番行径招致言官弹劾。彼时,彭城王刘义康总揽朝政,身兼司徒、录尚书事、扬州刺史等要职。刘义康热衷处理政务,行事严苛果决,对谢灵运的种种作为早存不满。终于,刘义康派遣扬州从事郑望生前去临川将其逮捕。无端遭罪的谢灵运,积压已久的政治怨愤瞬间爆发,不仅扣押了郑望生,更起兵自卫。元嘉十年(433年),在这场拒捕风波中,谢灵运写下诗作,借此抒发不甘受刘宋王朝钳制的激愤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咏史为题材的五言古诗。全诗借古抒怀,以精准自然的比喻,将个人的忠义气节与无奈处境熔铸于慷慨激昂的语言之中,尽显其复杂的心境与抗争精神。

2. 写作手法

用典:“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两句诗分别化用了张良抗秦和鲁仲连义不帝秦的历史典故,“韩亡子房奋”:张良是韩国贵族,韩国为秦所灭后,他立志反秦,曾策划刺杀秦始皇。这里以“韩亡”暗指刘宋代晋,以张良自比,表明自己对刘宋政权的抗拒之心,以及欲效仿张良“奋起反抗”的决心。“秦帝鲁连耻”:鲁仲连是战国时期名士,曾以利害说服赵国拒绝尊秦为帝此处以“秦帝”比喻刘宋王朝,以鲁仲连自况,强调自己耻于屈从新朝的态度,呼应前句的反抗意志。比喻:“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诗人谢灵运以历史人物自比,强调自己耻于屈从新朝的态度。

3. 分段赏析

开篇“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诗人精准地选取张良、鲁仲连两位历史人物的典故。张良在韩国灭亡后,矢志反秦,为复国大业不懈奋斗;鲁仲连面对秦国称帝的威胁,坚决抗争,义不帝秦。谢灵运以这两位先贤自比,将刘宋代晋的局势类比秦灭六国,明确表明自己作为晋臣,耻于臣服刘宋,决心奋起反抗的态度。此二句用典自然贴切,借古喻今,将个人的政治立场与历史事件紧密结合,毫无生硬之感,为全诗奠定了慷慨激昂的基调。后两句“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诗人进一步生发议论。他指出张良、鲁仲连原本皆为放情江海、浪迹四方的隐士,却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成就一番忠义大业,他们的行为令后世君子深受感动。谢灵运借此暗示自己虽此前寄情山水、“在郡游放”,但内心的忠义之火从未熄灭。如今起兵为晋主尽忠,不仅是对自身信念的坚守,更期望能如张良、鲁仲连一般,感召天下志士。这两句诗中,流露出诗人对张良、鲁仲连忠义之举的深切钦佩,同时也彰显出他以先贤为榜样,誓做忠义之士的坚定决心。

4. 作品点评

此诗字字皆为谢灵运肺腑之言,愤懑之情喷薄而出,激昂的言辞中,亦流淌着英雄末路的无奈与悲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累仕之后,忽发此愤,诚非实情。然吾谓康乐胸中未忘此意,于其哀庐陵信之。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庾信《慨然成咏诗》

下一篇:南北朝·沈约《从齐武帝琅琊城讲武应诏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