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出西城门":苍茫暮色中,独自步出西门,
# 西城门:《艺文类聚》卷二八、宋本《三谢诗》、五臣本、《太平寰宇记》卷九九、“百三家集”作“西掖门”。
"遥望城西岑":远眺连峰叠巘,青葱秀丽的山景色。
# 西岑:即西山。又名瓯浦山,金丹山。连峰叠蜮,青葱秀丽,为温州登览胜处。
"连鄣叠巘崿":连绵的山峦如屏障般重叠,险峻的山峰层层堆叠,
# 巘崿:谓山崖重重叠叠。巘,山形似甑者。崿,山崖。,连鄣:连绵不断的山。一作连障。
"青翠杳深沉":一片青翠,幽深而苍茫。
# 杳深沉:形容山色幽暗朦胧。,青翠:指青山。
"晓霜枫叶丹":曾经慰目的染霜红枫,已不复见,
"夕曛岚气阴":唯有斜阳无言,在厚重阴沉的岚气中,恹恹降沉。
# 阴:昏暗。,岚气:山中的雾气。,夕曛:黄昏时的余晖。
"节往戚不浅":随着时间的推迁引起了无限的愁绪,
# 戚不浅:谓忧愁深。,节往:谓时序推迁。
"感来念已深":感到思念越来越深。
# 感:寿考堂藏板、信述堂重刊本“百兰家集”作“恨”,不从。
"羁雌恋旧侣":被拘系的鸟儿依恋昔日的伴侣,
# 羁雌:指失群的雌禽。
"迷鸟怀故林":迷途的鸟儿思念住惯了的树林。
"含情尚劳爱":鸟的感情尚且如此忧愁热爱,
# 劳爱:忧愁、热爱。,含情:指鸟含感情。
"如何离赏心":我又怎么离得开知心朋友。
# 赏心:以心相赏,此指知心朋友。
"抚镜华缁鬓":从镜子中看到发髻由黑变花白,
# 华缁鬓:谓发髻由黑变花白。华:头发变白。缁:黑色。
"揽带缓促衿":人瘦则衣带显得宽松。
# 缓促衿:衣服宽松,喻身体消瘦。缓:宽缓。促:紧。
"安排徒空言":听从大自然的安排是空话,
# 空言:空话。,安排:安于自然的推移,指听任大自然的变化。语出《庄子》。《庄子·大宗师》:“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廖天一。”
"幽独赖鸣琴":唯有靠抚弄琴弦来安慰自己的一颗孤寂苦闷之心。
# 幽独赖鸣琴:《文选》二十二。《类聚》二十八。三谢诗。永嘉县志二、二十一。《诗纪》四十七。又环宇记九十九引岑、沈二韵。
南朝宋诗人,山水诗派鼻祖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幼时寄养在钱塘杜家,所以小名客儿,后世又称谢客。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与谢朓合称为“大小谢”,加上族弟谢惠连合称为“三谢”;与颜延之、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谢灵运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以精丽之语刻画自然景物,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但有“玄言”余习,又“颇以繁芜为累”。他创作的《山居赋》作为山水赋的代表,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也引领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诗。诗中描绘深秋暮色、衰草寒云等萧瑟之景,以“羁雌”“迷鸟”自喻漂泊处境,刻画赏景归寝后的孤愁。全诗即景抒情,借荒寒秋景抒发遭贬谪的孤寂愁绪与思乡之情,语言平实却情感深沉,尽显迁客之悲。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晓霜枫叶丹”一句,实为虚写:诗人渴望清晨红叶的明艳打破暮色沉闷,以想象之景反衬现实景物的晦暗与内心的郁结。“夕曛岚气阴”中,“岚气”的缥缈与“阴”的压抑感,既是对永嘉山水的真实描摹,又暗喻政治失意的沉重。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既体现了谢诗“鲜丽清新”的语言特色,也赋予景物以象征意义情景交融:先写景后抒情,或景中含情,形成“物镜→情语→哲思”的递进。前半部分纯然写景(如“青翠杳深沉”),后半部分转入抒情(如“节往戚不浅”),结尾以“安排徒空言”转入对人生的思考,让山水之美与心灵喟叹自然交融。
3. 分段赏析
开篇“步出西城门,遥望城西岑”直接点明了时间和诗人的行止,为后文写景抒情做铺垫。“连鄣叠巘崿,青翠杳深沉”,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山水的壮丽与幽深,“连”“叠”二字突出了山峦的连绵起伏和山势的险峻,“青翠”描绘出山色的浓郁鲜绿,“杳深沉”则渲染出一种幽远深邃的意境,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也为全诗营造出一种静谧、深沉的氛围。中间六句“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此句通过清晨与傍晚景色的对比,将鲜艳的枫叶与阴沉的岚气并置,形成鲜明的视觉反差,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压抑和忧愁。“节往戚不浅,感来念已深”是诗人直抒胸臆,点明了因季节变迁而引发的深深愁绪和思念。“羁雌恋旧侣,迷鸟怀故林”,运用比兴手法,以鸟喻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和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后六句“含情尚劳爱,如何离赏心”,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亲友和美好事物的不舍之情,以反问的句式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抚镜华缁鬓,揽带缓促衿”,通过描写诗人照镜和整理衣带的细节,形象地展现出诗人因忧愁而容颜渐老、身体消瘦的状态,从侧面反映出他内心的痛苦。“安排徒空言,幽独赖鸣琴”,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孤独生活的感慨,他认为所谓顺应自然的道理只是空洞的言辞,在这幽居独处的时刻,只有琴音能给他带来一丝慰藉,点明了诗人在孤独寂寞中寻求精神寄托的心境。
# 且如“含情尚劳爱,如何离赏心”,心期寄托,风韵神理,不知《三百篇》如何?自汉至今二千年来,更无一人解恁道得。吟此而不知钦赏,更罚教五百劫噇酸酒牛肉去!
明王夫之《古诗评选》
上一篇:南北朝·鲍照《卖玉器者诗》
下一篇:南北朝·沈约《襄阳蹋铜蹄歌》